JCTH|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的新进展和前景展望

360影视 2025-02-08 22:33 2

摘要: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炎症性疾病,可发生在所有年龄和种族群体中,但好发年龄为40-70岁,且中年女性更为常见。目前尚不清楚AIH的确切病因,可能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的相

本文由论文原创团队投稿

引用本文

Meng Z, Yang Y.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Hepatitis. J Clin Transl Hepatol. 2024;12(10):878-885. doi: 10.14218/JCTH.2024.00193.

研究背景及意义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炎症性疾病,可发生在所有年龄和种族群体中,但好发年龄为40-70岁,且中年女性更为常见。目前尚不清楚AIH的确切病因,可能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如不及时治疗,其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AIH极其重要。

一线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有效,然而,对一线治疗应答不佳或不耐受的患者仍不少,可以选择二线或三线药物治疗。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也正在研发中。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研究进展作一探讨。

主题概括

一、二线治疗和生物制剂的应用

AIH的主要一线治疗是糖皮质激素和(或)硫唑嘌呤(AZA),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减少肝脏炎症。尽管这种方法在大多数患者中有效,但长期使用激素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副作用,因此降低激素剂量或选择替代药物如布地奈德也被广泛应用。布地奈德因其较少的全身副作用,成为激素耐受不良患者的第一选择,但对于肝硬化患者效果不佳。

针对一线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的患者,二线治疗包括吗替麦考酚酯(MMF)、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和嘌呤合成抑制剂。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免疫调节机制控制病情。研究表明,MMF对部分患者效果显著,特别是对AZA不耐受的患者。此外,环孢素和他克莫司也能有效诱导生化缓解,且副作用较小。

对于二线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英夫利昔单抗等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在难治性AIH患者中,但需密切监测其副作用。

肠道菌群疗法和新型试验药物

随着对AIH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肠道菌群疗法如益生菌/益生元和粪菌移植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潜力。这些疗法通过恢复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来调节免疫反应,从而减轻肝脏炎症。此外,低剂量IL-2疗法、调节性T细胞(Tregs)疗法、植入前因子(PIF)等新型药物也在临床和动物试验中展现了希望,其可增强AIH患者的免疫调节与抗炎能力,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有望在未来成为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结论及展望

AIH的治疗正朝着个性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一线治疗仍是主要方法,但针对耐药或不耐受患者的二线、三线治疗以及新兴疗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未来,随着对AIH病因和免疫机制的深入研究,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得到广泛应用,AIH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得到大幅改善。

本文“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Hepatitis”在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上发表。

投稿:2024年6月12日;修回:2024年9月3日;接受:2024年9月5日;上线:2024年9月24日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杨益大

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求是特聘科研岗,浙江省创新人才,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副主任,传染病教研室主任;

浙江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委,浙江省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病毒性肝炎学组委员;

从事肝病临床与基础研究30余年,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浙江省自然基金等课题,在NEJMGutAm J GastroenterolClin Infect Dis等权威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第一作者

孟泽露

浙江大学医学院在读研究生,专业为传染病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自身免疫性肝炎、乙型肝炎、肝衰竭等。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肝脏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