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我是宁阳小城的一个做小本生意的普通的商贩——靠祖传手艺用陶土缸发豆芽在县城沿街和小区售卖,尽管在大多人数眼里商贩根本不成其为“职业”。二十五年如一日,从邻村郭家临邑、徐马高临邑等村到天和纸业家属区,北关社区再到文化路七贤路沿街门头店铺,以及富源巷商城、敎
“宁阳豆芽甲天下,产自城西百姓家”。
曾经,我是宁阳小城的一个做小本生意的普通的商贩——靠祖传手艺用陶土缸发豆芽在县城沿街和小区售卖,尽管在大多人数眼里商贩根本不成其为“职业”。二十五年如一日,从邻村郭家临邑、徐马高临邑等村到天和纸业家属区,北关社区再到文化路七贤路沿街门头店铺,以及富源巷商城、敎育局家属院和兴隆小区,用热情的服务、真诚的态度与货真价实的豆芽赢得了小城无数顾客的光顾与信赖,彼此之间与其说是生意人和顾客的关系倒不如说像邻里熟人更确切一些。
我卖的豆芽从来都是物有所值,言无二价、童叟无欺,我的顾客们也从来不讨价还价掐头去尾;那些能多挣钱的手段——因力我卖的是吃食,添加某些东西可以增加产量卖相好看——我以为:买一件衣服不合身不穿就是了,而买来的食品吃到肚里发现问题则悔之晚矣。买我的豆芽的顾客也从来没有因为社会乱象而质疑过我的豆芽菜质量。
许多老顾客手头没零钱时赊赊欠欠也是常事,我也没记过人家的名字,但从未发生过赊了东西不还钱的事;阴天下雨我忘记带伞或者没拿雨衣,常有顾客从家里拿出雨具借我用,第二天捎回来便是;无论走到哪个门头房哪个小区,口渴时总有顾客给我的杯子里添加热水;许多年轻的顾客因为没有时间在家等候,就在QQ或微信中留言,留多少钱的东西放在什么地方,或红包或转账,我都如约而做……
而且我生产的豆芽普遍长度在3到5厘米左右——过长粗纤维过多,有机质流失,影响口感,过短则坏豆粒儿和豆皮淘不干净,上班族顾客没有时间挑拣,净菜出售,可直接下锅。
缘于此,宁阳县电视台【民生聚光灯】栏目曾对我做了11分钟的《坚守传统的豆芽哥》专访,于2016年10月26日27日的黄金时段连播两天,我以及我的豆芽产品成了小城的品牌之一,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称道——我以为,这便是人格和职业的尊严叠加!
2017年,因为县城创卫,强行取缔了影响城市形象的摊点,导致我半生的谋生的手艺就此中断而失业,不得已背井离乡漂泊——从济南一家教育集团网络运营,到大众报业下属的《鲁中晨报》驻滨州站记者,到如今在一家省级机构做专职宣传工作,已经九年。期间仍有老顾客不知情而在微信上向我留言买豆芽[捂脸]!
慧哥深感惭愧却又无能为力。假期休息回到宁阳,遇到曾经的老顾客总要攀谈良久,仿佛久别重逢的故友——彼此的信任与尊重演变成友谊,岂不是对职业尊严的最好的诠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宁阳城西土肥水美,所产豆芽自古即负盛名,有“如意菜”之称(言其方法简单,可反季节生产——要知道古代的反季节蔬菜可是稀罕物件儿)。
这小小的豆芽儿虽然产自寻常百姓家,却是“进得市场上得厅堂”,但是听听部分菜名就让人浮想联翩:黄豆芽炖豆腐,美其名曰“金钩挂玉牌”——-画面雅致,诗情盎然;绿豆芽(掐头去尾)炒虾仁儿,人称“太公垂钓”——意境深远,韵味悠长;黄豆芽炖母鸡,又叫“凤凰下蛋”——形象自然,别开洞天……
豆芽虽是家常菜,可是历代文人雅士往往对其情有独钟。唐代杜甫《立春》诗的首联“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中的细菜,指的就是豆芽;明时陈嶷则谓其“有彼物兮,冰肌玉质,子不入污泥,根不资于扶植”;清咸丰年间广东巡抚黄恩彤致仕后过宁阳城西,偶食豆芽,为其清爽可口所吸引,称其有三似:“叶似金龙吐须,茎似银蛇卧波,根似麒麟献瑞”……慧哥亦曾作《绿豆芽歌》:
清水浇淋洗尘缘,爽脆可口人喜欢。
青绿葱花油中烹,嫩白豆芽锅中翻。
无土栽培不污染,有机生产更新鲜。
春夏秋冬寻常有,佐酒伴饭在人间。
来源:宁阳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