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早前在李想的AI talk访谈中,作为创始人兼CEO,李想已经立下了一个flag,表示理想汽车即将面临转型,从车企转变为人工智能型企业。因为在他看来,电动化只是上半场,智能化才是下半场。
最近,随着Deepseek的成功,已经向我们证明,AI能够实现深度思考,并给出具备逻辑性的答案。
那么我们不妨再大胆一点,AI能模仿人类开车吗?在不断训练和学习后,能够自主预判马路上的各种风险吗?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人在琢磨了。
比如,早前在李想的AI talk访谈中,作为创始人兼CEO,李想已经立下了一个flag,表示理想汽车即将面临转型,从车企转变为人工智能型企业。因为在他看来,电动化只是上半场,智能化才是下半场。
而在最近,据传在一份小鹏汽车内部的公开信中,创始人何小鹏再度提及AI人工智能,表示未来将是中国汽车行业最卷的三年,同时对于公司来说,也是最为关键的三年。
并且在年末内部信中,明确表示小鹏汽车在2025年将持续搭建AI体系,打造“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而在近期举办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何小鹏进一步强调了AI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那么,从理想AD Max到小鹏XNGP,在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迭代中,为何越来越多的创业者选择将目光瞄向人工智能?AI到底会不会成为汽车行业的下一个增长点?想要理解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要从整个市场的底层逻辑开始看起。
首先,过去传统的汽车行业,我们只是把它归为简单的制造业。主机厂联动中下游零部件供应商,把一款产品制造出来,然后交给经销商进行零售。这个过程虽然简单,但始终面临着价格体系混乱、管理难度高等问题。
或许同一台车,不同的4S店给出的报价相差巨大。而且对于主机厂来说,库存压力基本推给了B端,只要保证生产效率即可。比如,在合资车最火爆的那几年,广汽丰田工厂几乎不到一分钟,就能下线一台新车,生产线更是24小时三班倒不停运转。
但是随着纯电时代的到来,新势力对整个汽车产业进行了第一次变革。他们的重点不再是传统三大件,而是以主要技术提供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比如理想一开始选择了力帆,打造出国内首款搭载三联屏的量产车理想ONE;而小鹏的初始工厂为海马汽车,为后续P7等车型打下基础。
虽然这些品牌后面逐渐完成了造车产业的闭环,建立了自己的智慧工厂,但这种模式依然受到了整个行业的青睐。现如今,问界、小米等众多全新品牌,一开始也都遵循这种经营理念,将智能网联和智驾技术,作为主要卖点,同时与传统汽车主机厂展开合作,加速产能配给,共同研发生产高性能驱动模块。
另外,也正是在新势力的推动下,直营模式开始逐渐普及,价格统一、服务周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从蔚来NIO House到“鹏友圈”社群,用户粘度和热度也在随着销量不断增长,而在笔者看来,这一切都是有别于传统造车产业最大的变革。
如果说造车上半场是对资源的高度整合,那么下半场,就是对人工智能的深度挖掘。
2017年,随着蔚来首届NIO Day的落幕,第一代NIO Pilot智能驾驶技术正式与各位见面。在那个年代,定速巡航系统还是一种潮流,但早期搭载NIO Pilot智驾技术的ES8车型,却可以根据导航规划的路线,自动调整车速并进行变道选择。
几年之后,纯视觉融合算法开始逐渐取代传统高精地图。在此期间,小鹏P5的出现,一举成为全球首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量产车,并支持高速路况下的NGP领航和多种泊车场景,在笔者看来,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造车新势力开始了关于汽车产业的第二轮变革。
一开始,人们对于智能驾驶的理解和定义,往往来源于程序或者算法,系统只需按照设定好的逻辑进行判断和决策,并通过摄像头等传感器对路况进行识别。因此,在这个基础上,车辆衍生出了感知、决策、规划和控制等模块,每个模块之间相互协同、高度配合。如果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太大,那就增加芯片提高算力,或者提升车载局域网的传输能力。
那么,如果把传统智能驾驶比作“圈养”,那么被AI赋能的下一代智驾技术,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放养”。
试想一下,人类究竟是怎么“驯化”汽车的?是通过驾校掌握驾驶技巧,还是在反复的驾驶中汲取经验?我想没有人天生就能完全驾驭汽车,一切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成长,才能在开车时做到眼观六路、从容自如。只不过对于智驾系统来说,亦是如此。
因此,在接下来的AI时代中,端到端大模型技术开始受到越来越多造车新势力的青睐。简单来说,就是赋予系统持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
所以,相较于传统智能驾驶技术,AI智驾的逻辑是相对“开放”的。虽然依然离不开感知、规划、决策这几个层面的影响,但却可以在大模型数据库中,进行自我训练和试错,并最终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自主驾驶逻辑,然后将这种“经验”分享给其他搭载该系统的车型。而这也让智驾从简单的“辅助驾驶”,进化成更加高级的“类人驾驶”。
举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在理想汽车最新推送的OTA版本中,AD Max车型新增了高速ETC识别、闸机抬杆识别、园区/小区道路行驶等场景,基本覆盖了日常出行的方方面面。如果从车主的视角来看,就是在经历短暂的升级后,车辆突然增加了很多自动化功能,曾经棘手的问题,系统也能迎刃而解,驾驶突然变得更加简单、高效。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源于一场关于AI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变革。
最后,聊到辅助驾驶,我不知道各位会不会产生同一种感觉:按照目前各大新势力的发展来看,好像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无非就是围绕纯视觉融合算法,或者各种道路交通场景展开。在此基础上,顺便增加紧急避让和制动功能,甚至连自动跟车变道这种智能化操作,都已经变得习以为常。
在笔者看来,这恰恰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在过去五到十年间,我们在智驾领域已经完成了0到1的突破,剩下就是从1到100之间的变革。而AI技术的发展,或许就是推动智能驾驶向更高阶层进发的关键因素。如今,为何越来越多创业者将目光瞄向人工智能?AI真能成为汽车行业的下一个增长点?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如今,新能源市场内部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传统品牌开始涌向纯电领域。所以,摆在新势力面前的无非两条路:要么跟传统车企拼价格九死一生,要么开拓一条全新赛道,赢得下一个时代的话语权。
诚然,对于大部分创业者来说,AI的优势或许不仅停留在智驾层面,它真正实现了“用软件定义汽车”的愿景。在车机娱乐、底盘架构等领域,人工智能的介入已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它连接了人、车、道路等多个维度,让驾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而是一种生活的延续。
最后,无论是李想也好,还是何小鹏也罢,他们只不过是站在时代的潮头看问题。或许对于每一个中国汽车人来说,只有积极拥抱AI、迎接下一场技术变革,才是回应市场内卷最好的方式。
来源:电动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