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春伊始,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新春正是读书时”精心准备了别开生面的思想盛宴。愿意大家在阅读中,诗意地栖居崭新的 2025。愿浓浓书香赋予意义给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让思想的力量陪伴每一个晨曦日暮。
新春伊始,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新春正是读书时”精心准备了别开生面的思想盛宴。愿意大家在阅读中,诗意地栖居崭新的 2025。愿浓浓书香赋予意义给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让思想的力量陪伴每一个晨曦日暮。
杜骏飞先生分享的主题是《让教育回归常识》,“
今天,中国教育的“为什么”与“怎么办”愈加成为峻切的追问。我们的教育已经脱离常识太久,带来了许多深重的危机——实际上,教育危机也是一个时代的危机,更是一个国家的危机”。让教育回归常识
文| 杜骏飞
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是:让教育回到常识。这也是我对《常识课》《觉悟》这两本书的一个简要总结。
众所周知,当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问题丛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发展,中小学的紧迫议题,是精神心理健康危机,而不是学习成绩。此外,在人工智能推广普及的时代背景下,既往的知识本位教育模式更是受到极大的质疑。是的,我们的教育已经脱离常识太久,带来了许多深重的危机——实际上,教育危机也是一个时代的危机,更是一个国家的危机。
今天,中国教育的“为什么”与“怎么办”愈加成为峻切的追问。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下决心变革理念,推行健康、朴素、回归常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 培养正常的人
关于抑郁,我看到《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的一组数据: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为40%,初中生为30%,就连小学生也达到10%。尽管对数据的解读有多种版本,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孩子们从生龙活虎地进校园,到大学、研究生毕业,抑郁人数比例越来越高。这反映出一个核心问题:在教育的重压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日渐低下,这是一个巨大的危机。
类似的现象是心理病和人格病。在学校里常见的心理病包括迷茫、麻木、焦虑、幻灭、空洞等;人格病则表现为低自尊、主体性剥夺、习得性无助等。这些问题都与教育的不良惯性有关,反映出我们在下一代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尊重基本的人性。这也是我反复提及教育要回归常识、要回到人的原因。
简言之,中国教育的急迫问题不是什么做大做强、走向世界,更不是什么双一流的问题,而是能否培养正常的人、能否培养身心健全的下一代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极端的例子。2023年9月12日,上海浦东公安分局接到报警,称某中学有学生被投毒。原来是两个女生在体育课期间返回教室,将漂白剂混合液倒入同学水杯。从社会层面来看,这是反社会性的表现,究其责任,则很可能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或校园不良环境所致。
一个明显的启示是,如果不重视教育常识,不重视常识教育,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学校和家庭只把注意力放在升学率和学习成绩上,而不重视心理健康和人格培养,心理病和人格病,甚至反社会性病例还会一再出现。
几十年来,由于我们忽视人格、心理教育,忽视生活、实践养成,忽视亲社会培养等常识教育,已经耽误了好几代人。如果教育以培养之名行伤害学生身心之实,如果家长对伤害下一代身心的行为逆来顺受,那么教育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 压榨绝不是教育
现实中,很多学生的补课费单据能堆满一张床,这非常不正常。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解决学习问题,但现在中小学课程却往往不能在课堂上解决教学问题,又给学生以无穷无尽的竞争考核,这就需要家长把孩子送到补习班,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而在学生那一端,这实际上是在施行超载教育,让他们承受巨大的压力,本质上是一种摧残。
补课现象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问题,而是观念和德行问题。有教育常识的学校不会以大量课外学习压榨孩子的精力,有德行的教学不应该让课外补习班占据学生家长的大部分精力。
很多孩子小小年纪手上就长出老茧,因为写作业写得太多;很多家庭父母为了辅导孩子做作业,身心崩溃,甚至出现暴怒、暴走。这些现象都是教育压榨所致,可能给孩子和家庭带来终身创伤。在全世界范围内比较,这种教育压榨,都是一种不良教学的典型,是不可持续的,也是违背教育常识的。
有学生坐在电动车上、趴在妈妈后背上看书学习,有些报刊还把这当作励志图片播放,这是非常荒谬的。我们不能再一边喊着减负,一边让家长和孩子筋疲力尽,还以此为教育业绩。
从人的养成来说,小学到中学,比课业成绩更宝贵的,是养成“元能力”,也就是培养能力的能力,为此,应该让孩子身心得到舒展,让他们睁眼看世界,融入群体,体会社交,保持个性,学着思考,在运动中培植精力,而不是只做作业、拼学业。但大部分中小学并不重视这些,只把学生当产品,当做教育GDP,这是不道德的,也是反常识的,这一切,到了必须纠正的时候了。
所以,呼唤教育回归常识,意味着知识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是基于场景的学习,而不是死背书本、死做作业;教学不是无机的,而是有机的,要结合社会生活培养孩子,而不是空洞说教;教育运行不是管制的,而是激励的,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自我学习能力。教育评估也不是一律的,而是多样性的,因为教育不是培养制式产品,而是培养丰富多彩的人。
|| 家长的责任
很多家长问我,在巨大的教育压力和心理隐患下,他们能做什么?
首先,全家在观念上要重整,开家庭会议形成共同认识,明确如何培养的问题,并让孩子也参与其中。
其次,家庭教育要对冲学校的不良教育,如果学校压力太大,回家就要缓解压力;如果学校不快乐,家里就要给孩子快乐;如果学校不考虑孩子兴趣,家里就要培养兴趣;如果老师不尊重孩子,家长就要捍卫孩子的尊严。
总体来说,不论家庭条件如何,都要量身定做长期规划,而不是完全听从学校摆布。家庭规划可以根据孩子的天性、天分和兴趣动态调整,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千篇一律的学生。
如果要我给家长建议,几个关键词是:陪伴、倾听、理解、答疑和鼓励。如果在学校压力很大,孩子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应该怎么做?我有两句话相赠:第一是坚定的爱,所有教育的核心是给孩子爱,只有爱能让孩子身心逐渐苏醒,只有身心苏醒才会形成自我驱动;第二是长期的等待,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周期,有的孩子早开窍,有的晚开窍,要坚韧不拔地等待。
记住,不要和隔壁孩子比较,不要什么都按照老师要求去做,不要为了眼前的一点成绩让孩子过早透支,丧失成长的可能性。
|| 常识教育的内涵
常识教育是首先让孩子健康、健壮和健全,而不是首先追求学分、升学率和考评效果。
常识教育意味着“全人培养”: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确保全身心综合养成,避免人格发展中的风险。全人教育是躯体、心智、情感和心理融为一体的人。如果这四者融为一体,孩子就不会有多少心理危机,无论学习成绩如何,都会成为有教养、自信且一往无前的人,他们的人生也会相对健康和幸福。
我对常识教育给出了一个图解:一是价值观的培养,即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一组信念;二是元能力的培养,比如情感能力、认知能力等,这些能力大于知识本身;三是通识的培养,在人文、社会和科学这三方面要先有基础体验,这样,无论读什么学科,都会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知道如何通往专业学习。
只有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足够的常识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机勃勃的人,我诚恳地希望所有中小学老师和家长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再不这么做就真的晚了。
我要重复一遍,比起知识、成绩和学历,常识教育更为重要,它能让人拥有丰沛健全的情感、清澈深刻的认知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一生的财富。常识大于一切,常识决定一切。
|| 案例告诉我们
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我妈是北大教授,我初中都没上完》,讲的是一个孩子成长的特殊故事。
孩子的父母是北大教授,但他初中没上完就退学了。主要原因是中小学太卷,孩子太聪明、好动且有独立精神,选择了撤退。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悲哀,当然,也是父母的意难平——很多家庭里,如果父母没有太多成就,就会对孩子寄予厚望,要求孩子考清华北大。而这家人父母已经是北大教授,没有给孩子太大压力,但孩子在尝到中小学内卷的痛苦后,形成了心理反差,在面临内心崩溃时,只好退学。
这个孩子退学后的成长非常耐人寻味。他修自行车、修电脑,还能在网上辅导别人的化学作业,后来选择了做摄像,并在这个行业干得有声有色,赢得同行尊重。我们设想,如果当时的中小学教育相对健康、生动,教师更有耐心一点,给他的空间再大一点,那么,以他出色的智力和良好的家庭背景,学业人生都会更顺利。
举这个例子,是要强调指出,我们今天的教育一定要反思,学校不能只顾考评,而要把人的成长放在第一位。学校的使命不是管理,而是关怀。
去年我在一所中学和学生家长见面,做了问卷调查,大概有四十八九个家长和孩子。大部分孩子在初二甚至初一就感受到巨大的身心压力,清一色地是学业焦虑。当这些孩子到了初三、高中,心理危机只会更严重,不会更轻松。但家长的问卷上,都说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这种反差,不是很讽刺吗?
想想看,几乎每个家庭都不能保持爱孩子的初心,几乎每个家庭都身不由己地把孩子置于强大的竞争压力中,最后,是孩子扛下了所有,牺牲了心理,牺牲了活性,牺牲了一生的潜力。
|| 压力阈问题
压力阈,是一个孩子承受压力的合理数值。孩子不能只快乐不学习,他需要有一定的压力,否则不能成长。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让他承受超出他年龄所能承受的压力,压力过载肯定是不行的,是要付出重大代价的。
所以,我们需要在不负责任的放任和不切实际的愿景之间寻求一个个性化的数值,也就是寻求一个合理范围。这是需要父母和孩子、老师共同协商,需要定制。
对于学校来说,切不可仅对学生施压来获取教学业绩。对于具体的老师来说,不能把每个孩子都放在同等压力之下,需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这是学校的压力阈管理问题。
|| 单调教育问题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让孩子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家庭,所做的事情都很单调,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后果是,他们的性格都很单调,我称之为“纸片人”或者“单面人”,甚至可以理解为二维生物,是那种趴在作业上的生物。
这种单调教育是非常危险的。当他们成年之后,就会成为一个扁平的人。你会发现他走在路上面无表情,即便看到开心的事情,他也流露不出微笑来。他不善于跟人打交道,不善于理解复杂的事物,不善于处理一些社会情境。他遇到挫折会困惑,会抑郁,然后缺少反抗精神。长期来看,他也因为没有个性和批判性思维,也就没有了创造性。虽然他能完成作业、背诵标准答案,能够升上大学,但实际上他已经放弃了他作为一个人才的命定的脚本,也可以说是他没有焕发自己的天分,没有成为他自己人生最好的样子。。
为了避免单调教育,要从家庭做起。如果学校的教育太单调,家庭一定要给孩子足够丰富的营养,比如艺术、娱乐、体育,比如爱、社交、家庭的温暖。
只有内心丰富的孩子,才足以适应丰富的社会,才足以实现丰富的人生。至少,这是父母一定要牢牢记住的东西。
|| 警惕剧场效应
剧场效应有几种理解。一种是前排的观众站起来了,后排的观众不得不站起来;还有一种解释是散场的时候,观众之间互相踩踏,人人都要快速离开剧场,但实际上所有人都蒙受了损失。
完全可以用剧场效应去解释今天的中小学教育生态,包括学校考评和竞争压力带来的家长焦虑、学习内卷,以及强调效率所带来的心理创伤。
这就是剧场效应。原本第一排不应该站起来,也不应该鼓励每个孩子都争抢第一位走出剧场,不是吗?循序渐进,不疾不徐,这不应该是教育的常识吗?
但是不良的教育规则,还是每天都带来剧场效应,中国亿万个家庭为此而付出代价。这不是在办教育,这只是工厂、行政在“以教育之名”。
|| 爱的阶梯
怎么能够让孩子身心健康?
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感到自己被注意——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他是被注意的一个特别的人,也是被理解的那个人,也是被尊重的那个人,也是被承认的那个人。
被注意,被理解,被尊重,被承认,这四者是一个爱的阶梯,也是常识教育的阶梯。如果长时间缺失爱的阶梯,学生就会孤僻,会自卑,会焦虑和扁平,甚至自暴自弃。你会发现,有些孩子在班级里很早就成为路人甲,因为他不是学霸,不是学生干部,也不能为集体带来业绩,于是他不被老师在意,也不被同学们注意到,所以他也就认同自己是NPC,是Nobody,那他在性格和心理上就开始低落了。
进一步地,因为不被理解,所以他也不会尝试去理解别人。不被尊重,他也就不会尊重别人。不被承认,也就丧失了成长的起码的自信。时间长了,他就会有一个疏离社会的人格特征。所以,对于培养人来说,搭建爱的阶梯比提供金钱物质要重要得多。
所以我要大声疾呼,与其天天给孩子搬补习班的梯子,试图让成绩提高一点点,不如你搬他最需要的爱的阶梯,这也是自驱发展的动力,是一个人自发成长的最重要的动因。
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活生生的人,让他像一个人那样去成长。先无论成绩,无论学历,他首先要是一个健全的人,他要能够实现他命里注定应该实现的人生。然后,他也能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激励,成为最好的自己。我认为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常识教育所说的爱的阶梯,意思是:家庭其实是用爱来培养孩子的,不是通过管和教,更不是凭借父母的成长动机、拿自己的愿景来培养孩子,更绝不可以以这一代的虚荣来要求下一代。
学校也一定要记住,老师的真正的天分、真正的职责、真正的能力,无不体现在让孩子知道自己被爱、被注意、被理解、被尊重、被承认。如果学校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是个好学校,不管它有多高的升学率都是如此。如果老师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是好老师,不管他教学了多少知识。
|| 副驾驶法则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一定要理解谁是成长的主体。唯一的主体就是孩子,而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只能是副驾驶。
教育不是说你给孩子打一针,他就像病人一样痊愈——教育不是棍棒底下出成绩。凭借父母和学校的意志驱使学习,那也不是真正的成长。甚至,给学生一个强大的知识灌输,那也不是真正的成长。
教育者要把自己当做驾驶员,把孩子当做乘客。让孩子开上自己的人生之车,让他能够自主学习,而你必须坐在副驾驶上。如果孩子需要指引,那你给他指引;孩子需要地图,你可以给他导航;孩子需要安慰,那你可以给他爱的慰藉。这就叫副驾驶法则。
这种教学法,看起来是违反直觉的,但却符合常识。
你想想看,当你开车的时候,你的太太不停地唠叨,责备你、督促你、提醒你,那你很可能无法集中注意力,丧失驾驶的乐趣,甚至,一坐上驾驶座,你的内心就会被锁死,甚至会觉得,驾驶真是人生的厄运。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你让孩子觉得他的命运身不由己,他的所有的言行都是别人要求的,那么他就会失去自我感,可以想见,他一定会慢慢地失去主格的自我,失去学习的乐趣。
副驾驶法则,是要求我们把启发、服务、陪伴、唤醒作为教育者的使命,而不是灌输、命令。
|| 培养“人”而不是“材”
今天我想讲的,不是高头讲章的教育学,是真真切切地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人不是为了某个家庭、某个集体、某件工作,而是为了成就这个人自己去培养人。
培养人,“人”是关键词,而不是培养是关键词。我们通常讲“培养人才”,什么叫“人才”?人才首先是“人”,如果只是培养了“才”,那就像培养了一个工具,一个生产资料和产品,一个ChatGPT,一个知识库,一个数据集。那不是人才,它可能是“才”,但不是“人才”。
人才是怎么衡量的呢?是生动可感、个性化的,是自我驱动、自我追求的,是具有自我意志、自我乐趣的人,在此基础上具有才能,这才是人才。
有了人的魅力、活力,心力和愿力,那么,他才是人。而且这样的人,可能会成为大才。如果没有人的意义维度,那么,一个人再能干,他只能叫“材”。
只会机械化的考试,学生会被培养为知识机器,社会工具,失去自我意志的人。许多被高压教学过的“小镇青年”,虽然考试不错,但成长性却不太好。
我希望,中国的教育能把“为了成就人自己去培养人”作为道德信条,让我们的下一代生动可感、个性化和自我驱动。我认为,这是教育伦理的基本常识。(未完待续)
杜骏飞,社会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
本文根据杜骏飞先生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2025新春读书会上的演讲内容整理。
关注教育 | 就是关注中国未来
来源:教育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