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遭遇胆囊炎、胆囊结石很危险?医生:这一方法救了很多人

360影视 2025-02-08 01:32 3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老年人出现右上腹隐痛,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甚至伴有恶心、呕吐,许多时候都与胆囊疾病有关。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医师刘京山教授指出,胆囊炎和胆囊结石是老年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年上升,女性多于男性。

《中国胆石病防治指南》数据显示,我国胆囊结石的患病率已达到10%-15%,且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高。

许多老人长期忍受胆囊不适,直到急性发作才就医,甚至有的已经发展成胆囊穿孔、胆源性胰腺炎,危及生命。

如何判断胆囊是否出了问题?哪些情况需要警惕?什么方法能有效解决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这些问题,很多人并不了解。

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往往相伴出现,90%以上的胆囊炎由胆囊结石引起

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导致炎症反复发作,最终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

· 胆囊炎的表现:右上腹疼痛,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伴随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能出现发热、寒战。

· 胆囊结石的表现: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人会出现胆绞痛(剧烈腹痛),尤其是在夜间或进食高脂肪食物后。

危险程度对比

· 无症状胆囊结石:相对安全,但需定期检查。

· 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囊壁增厚,可能影响胆囊功能,增加胆管堵塞风险。

· 急性胆囊炎:可导致胆囊穿孔、感染扩散,甚至引发败血症,危及生命。

·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可能导致胆管梗阻,诱发胆源性胰腺炎,病情危重。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指出,以下人群胆囊结石的风险更高:

年龄大于40岁,尤其是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影响胆固醇代谢,增加胆结石形成概率。

肥胖,体重指数(BMI)过高的人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增加,容易形成结石。

长期高脂饮食,油腻、煎炸食物过多,会导致胆汁分泌异常,形成结石。

✔ 饮食不规律,长期不吃早餐会导致胆汁长期滞留胆囊,增加胆固醇沉积的机会。

✔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可能影响胆囊收缩功能,增加胆汁淤积。

家族遗传,有胆囊结石家族史的人更容易患病。

面对胆囊问题,很多人希望找到既安全又有效的解决方案。根据《中国胆囊疾病诊疗指南》,治疗方式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

对于无症状或轻微不适的胆囊结石,可以采取保守观察,定期复查B超。

✔ 饮食调整:减少油腻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燕麦、糙米、蔬菜)。

✔ 规律作息,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胆囊正常收缩功能。

适量运动,促进胆汁流动,减少胆固醇沉积。

熊去氧胆酸(UDCA)是一种可溶解胆固醇结石的药物,适用于直径小于1.5cm、胆囊功能正常的患者。

注意事项:

· 需要长期服用(通常超过6个月)。

· 适用于胆固醇结石,对胆色素结石无效。

· 停药后可能复发。

对于反复发作的胆囊炎、胆囊结石超过2cm或引发并发症的患者,胆囊切除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标准手术方式,北京协和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张朝军教授指出,该手术具有以下优势:

创口小,仅需3-4个0.5-1cm的小切口,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通常术后2-3天即可出院。

✔ 术后生活质量不受影响,胆囊并非人体必需器官,切除后大多数人可正常消化食物。

如果胆囊结石已经引发胆管堵塞,可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取石,避免开腹手术。

饮食清淡,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减少胆固醇沉积。

少食多餐,促进胆汁分泌,防止胆汁淤积。

适量运动,如快走、瑜伽,帮助维持代谢平衡。

定期复查,确保胆道系统无残余结石或狭窄问题。

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看似“慢性病”,但一旦引发急性发作,可能危及生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孙涛教授强调:“对于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及时手术是目前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能拖延。”

很多老人担心手术风险,选择拖延治疗,最终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

现代微创技术已经让胆囊切除术变得安全可控,早期干预远比等到病情恶化后再治疗要好得多。

如果胆囊经常隐隐作痛,或已经确诊胆囊结石,不妨尽早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让生活恢复轻松自在。

参考文献

1. 《中国胆石病防治指南(2022)》

2. 《中国胆囊疾病诊疗指南(2023)》

3. 北京协和医院普外科,张朝军教授手术指南

4.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孙涛教授胆囊疾病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赵医师健康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