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流感病毒的变异与传播速度日益加快,有效预防与治疗流感显得尤为重要。幸运的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中医智慧与经验,为抵御流感等外感疾病提供了独特的思路与方法。经典
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流感病毒的变异与传播速度日益加快,有效预防与治疗流感显得尤为重要。幸运的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中医智慧与经验,为抵御流感等外感疾病提供了独特的思路与方法。经典中医源远流长,不仅强调“治未病”的预防理念,还蕴含着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01
流感是普通感冒吗?
流感,并非普通的感冒,而是一种由流行性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具有起病急、传染性强、全身症状明显的特点,通常有一定的疫区接触史。因此,预防流感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出入疫区,并做好呼吸道隔离。
流感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虽然多数情况下症状较轻,但在特定人群中也可能引发严重得并发症,危及生命。中医认为流感多由“戾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和致病性的邪气 ,又被称为 “疠气”“疫气”)”侵袭所致,常夹杂“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尤其在季节交替、气温变化大的时候,人体正气不足,病邪易乘虚而入。现代医学虽然有针对流感的抗病毒药物,但病毒变异快,药物效果有限,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经典中医在流感的预防和治疗中,以其整体调理、扶正祛邪的理念,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02
流感不可小觑,预防胜于治疗
面对流感,除了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佩戴口罩等常见措施外,中医药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有效手段。
中医药预防流感的历史源远流长,注重人体正气的提升与环境干预的双向调节。那么,如何用千年智慧来筑牢健康防线呢?
“在空气净化与人体气机调节方面,中医有独特的方法 —— 焚艾闻香,驱疫避秽”
古人善于利用自然之物的药性,以挥发之气净化空气、抑制病毒传播,同时调节人体气机,达到“未病先防”的养生之道。《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时期长安大疫,宫中通过焚烧贡香驱疫,印证了中医“芳香避秽”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价值。现代研究亦表明,艾草燃烧产生的艾烟含有桉油精、樟脑等成分,可有效抑制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因此,可以通过燃烧艾条的方式进行空气消毒,每次持续30分钟左右。
于胸前(近膻中穴)或于室内悬挂中药香囊,可使药气通过鼻窍吸入,宣通肺气、疏肝解郁,调节气机运行,提升卫气(免疫力)。常用的药材有:苍术、白芷、青蒿、佩兰、藿香、薄荷等,兼具祛湿化浊、醒脾开窍之功,能显著降低呼吸道疾病的感染风险。
“在饮食滋养与人体正气培补方面,中医有精妙的策略 —— 药食同源,培补正气”
中医自古有“药食同源”的核心理念,认为食物与药物同出一源,许多食材兼具营养与疗愈功效。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不仅能满足日常营养需求,更能调和气血、增强正气,从根源上抵御外邪侵袭。药食同源的食材通过“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作用于人体,调和阴阳,补虚泻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熬煮下述药汤改善体质——
乌梅冰糖水
食材:乌梅30-45g、水1500ml、冰糖少许(口感尽量酸大于甜)。
做法:乌梅加水一起煮,水开后45分钟放糖,融后关火。
功效:生津止渴,降逆化积,适合易上火的人群,能缓解虚火上炎所致的口干舌燥、咽痛发热、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虚烦不眠等症状。
五虎汤
食材:新鲜生姜45g、大枣45g(红枣,掰开不去核)、葱白1-2根(东北大葱,即京葱,取白色那段,去须,每根切成4段,最后15分钟下)、核桃6个(个小的用10-12个,打碎带壳入药)、黑豆30g(黑皮黄心的为佳),加或不加红糖适量以调味。
做法:加水约1000ml,煎煮45-60分钟,分多次频服,或分早中晚3次服,不翻煎。
功效:驱散寒邪,补肾强身,适合平素畏风畏寒、易感冒的人群,可用于:风寒感冒的初期(见喷嚏、流涕即可判断,不用考虑鼻涕的颜色和浓稠);过敏性鼻炎(以反复发作的晨起喷嚏、流涕为典型表现)。
五指毛桃陈皮煲猪脊骨
食材:五指毛桃100克、红枣5枚、陈皮1-2瓣、猪脊骨300克、生姜3片、食盐适量。
做法:猪脊骨洗净、飞水,与五指毛桃、陈皮、生姜一起放入汤煲内;倒入开水,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煲1个半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性质温和,益气而不上火,补气而不提气,扶正而不碍邪,十分适合岭南地区常见的气虚夹湿、虚不受补体质的人群。
饮食是健康的基石,切忌盲目进补、跟风食疗,须根据个人体质选择调养方案,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制定。若已出现明显不适(如持续发热、咳喘),请及时就医,切勿仅依赖食疗延误病情!
“在阳气激发与人体气血畅行方面,中医有绝妙的途径 —— 运动导引,动以养阳”
中医提倡“动则生阳,静则养阴”,适度运动能激发阳气、畅通气血。何为适度?
时间选择:建议在日落前(阳气渐收时)完成运动,避免夜间运动扰动阳气,影响睡眠。
强度标准:以身体微热、微微发汗为度,切忌大汗淋漓(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过度出汗易耗气伤阴,反伤身体)。
频率把控:每日1-2次,每次15-40分钟,体弱者可从10分钟开始逐步增加。
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五禽戏等传统导引术,是中华养生文化中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凝聚了“天人合一”的中医智慧。这些运动通过舒缓柔和的肢体动作、深长均匀的呼吸配合,以及专注凝神的心法引导,实现“形、气、神”三位一体的调理,既能强健筋骨、畅通气血,又能扶助正气、抵御外邪,是预防流感的推荐运动。
注意:运动后毛孔张开,需及时擦干汗水,避免风寒直侵。老年人或关节疾病选择低强度运动。
“在机体固本与健康全方位守护方面,中医有全面的举措 —— 妙招齐上,固本护航”
在中医“内病外治”的智慧中,足浴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心脏疗法”,可借热力与药效“双管齐下”,实现“上病下治”的独特效果。
将15艾叶和30g生姜(切片不去皮)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煮开后继续煮10分钟,待水温降至40-43℃时,浸泡双脚,以后背微微发汗为度,有助温经散寒,引火归元、平衡阴阳。平时容易乏力的人群,还可加黄芪、党参各20g,补气固表。
注意:糖尿病足、足部皮肤破损者、高血压患者、痛风患者慎用!
值得一提的是,多晒太阳也是中医推崇的免费补品。在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中,阳光被誉为“天之阳气”,是自然界最珍贵的补益之源。适度晒太阳,可借助天力补充人体阳气,驱散寒湿,提升抗病能力。现代研究亦证实,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调节免疫细胞功能,降低流感与呼吸道感染风险。在阳光明媚的
来源:广东卫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