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理邪说:悼念院士是国家之事,惋惜艺人是民间情绪?

360影视 2025-02-09 07:06 3

摘要:2025年2月6日,惊闻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逝世,亨年99岁。

2025年2月6日,惊闻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逝世,亨年99岁。

看到噩耗,如晴天霹雳,让我这个小人物、小老师心痛不已,从此学生们少了一位科学引路人,我们国家痛失了一位卓越的科学泰斗,中华民族少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悲痛之余,我决定为国士写点什么,但由于自己才疏学浅,总感觉无资格也无能力写怀念先生的只言片语,可是,不写点东西,又对不起思政老师的身份。

于是想起近几日网上疯狂地炒作台湾省艺人大S病亡一事,各大媒体连篇累牍,网民们不遗余力地津津乐道谈资;同时网络媒体无休止地吹嘘动画电影《哪吒2》赚了中国老百姓70多个亿。

而我们共和国的功勋黄旭华院士的丰功伟绩鲜有媒体和人去报道,于是我就悲痛地写下一篇各为《病态社会病态人:戏子病亡成热点,院士仙逝少人问》的拙文,以此悼念黄旭华院士。

然而,今天,有位网友在我的文章下面评论道:“悼念院士是国家的事,惋惜艺人是民间的情绪,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我简直要出离愤怒了。这样的观点不仅荒谬之极,而且还严重误国误民,导致年轻人价值观迷失和认知混乱,亟待我们进行深入的驳斥。

不可否认,无论是科学院士还是文化艺人,他们首先都是平等的生命个体。每一个生命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都承载着独特的意义。

院士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以智慧和毅力为人类知识的边界拓展做出贡献;艺人则用艺术才华点亮人们的精神世界,在文化的舞台上演绎着多彩的故事。

生命的价值并不因职业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尊重每一个生命是人类社会基本的道德准则。当一个生命逝去,无论是院士还是艺人,都值得我们敬重与缅怀。

人们对院士的悼念和对艺人的惋惜,其情感产生的根源都是对生命价值的认可。

院士的科研成果可能影响国家的发展战略,艺人的作品可能触动大众的心灵深处,但这都只是他们生命价值的不同体现形式。

就像一颗星星在科学的天空中闪耀,另一颗在艺术的苍穹放光,当它们陨落时,我们感受到的悲伤都源于对生命消逝的痛惜。

这种情感是纯粹的、自然的,不应被人为地划分界限,规定哪些情感属于国家层面,哪些又只属于民间范畴。

院士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他们在科技研发、学术研究等方面为国家的强大、人类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旭华院士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不仅是中国核潜艇研究的开创者之一,更是这一领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关键人物,为国家科技和国防事业做出巨大贡。

黄旭华院士淡泊名利,不被功名利禄所左右,勤俭朴实,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奖金逾2000万元,鼓励科研人员开拓创新。

当然,不否认艺人的贡献。艺人通过艺术作品传播文化、价值观和情感。艺人在文化传承、社会凝聚力的构建以及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他们的作品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这与院士的贡献一样,都是对社会整体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的贡献,绝不能被简单地贬低为只是民间情绪的对象。

在现代社会,院士的成果与艺人的创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表现形式,例如电影特效技术的不断创新得益于科学研究的成果。

艺术作品又能够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许多科幻电影激发了青少年对宇宙探索、科学发明的向往,从而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潜在的人才。

这种相互关联表明,院士和艺人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贡献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被生硬地分割开来,进而将对他们的情感区别对待。

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需要有统一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倡导对所有积极贡献者的尊重与敬仰,尤其是是在科学殿堂的院士,我们民间更应敬仰。

如果按照“悼念院士是国家的事,惋惜艺人是民间的情绪”这种错误观点,就会在社会价值观中制造分裂,让人们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

公众的情感表达应该朝着积极、健康、包容的方向发展。我们应该引导大众认识到,对国家的功勋人物,我们民间老百姓更应表达敬重与缅怀之情,而不应被这种错误的观点束缚。

当社会能够正确对待对院士的情感时,才能够营造出一个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来源:疏影拂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