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盛大开幕,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前行之路,成为了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在全球体育的聚光灯下,中国向世界许下了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的宏愿,全力开启了这场冰雪运动的 “破冰” 之旅。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盛大开幕,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前行之路,成为了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在全球体育的聚光灯下,中国向世界许下了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的宏愿,全力开启了这场冰雪运动的 “破冰” 之旅。
当时,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冰雪运动在国内的普及程度较低,参与人群主要集中在北方部分地区,且多以业余爱好者为主。专业的冰雪运动场地数量有限,分布不均,许多南方城市甚至连一块标准的冰场都难以寻觅。民众对冰雪运动的认知和了解也相对匮乏,参与热情不高。然而,冬奥会的申办成功,为中国冰雪运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了实现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的目标,中国政府从政策支持、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发力。一系列促进冰雪运动发展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将冰雪运动纳入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规划之中。各地纷纷响应,加大了对冰雪运动场地设施的投入。在短短几年间,全国新增了大量的滑雪场和冰场,不仅在北方地区进一步完善了冰雪运动设施,南方城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许多室内冰场和滑雪场,让冰雪运动不再受地域和季节的限制。
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国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更是让全国人民对冰雪运动的热情瞬间被点燃。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比赛中,凭借着超高难度的动作和稳定的发挥,逆转夺冠,她的勇敢和自信让无数人为之欢呼;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和坡面障碍技巧项目中斩获两枚金牌,这位年轻小将的出色表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冰雪运动的新生力量;任子威在短道速滑男子 1000 米决赛中,一路领先,成功夺冠,为中国代表团赢得了宝贵的金牌。这些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优异成绩,成为了激励全国人民投身冰雪运动的强大动力。
据统计,北京冬奥会带动了全国 3.46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参与率达到了 24.56%。曾经小众的冰雪运动,如今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滑雪场和冰场,感受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挑战。冬奥会的举办,不仅让中国冰雪运动的参与人数大幅增长,也让冰雪运动的氛围愈发浓厚,为中国冰雪运动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冰雪运动在国内的普及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让冰雪运动从 “小众” 走向 “大众”,呈现出 “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感受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
每到冬季,全国各地的滑雪场和冰场都热闹非凡。在北方的各大滑雪场,雪道上满是滑雪爱好者的身影。他们脚踏雪板,从山顶飞驰而下,享受着风驰电掣的快感。初学者们在教练的指导下,努力掌握着滑雪的基本技巧,尽管一次次摔倒,但依然乐此不疲。孩子们则在家长的陪伴下,在雪地里嬉笑玩耍,体验着冰雪世界的乐趣。而在南方的室内滑雪场和冰场,同样人气高涨。许多南方城市的居民,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冰雪运动,如今也能在家门口亲身体验。他们换上滑雪装备或冰鞋,在模拟的冰雪环境中尽情驰骋,感受着冰雪运动带来的快乐。
在哈尔滨的亚布力滑雪场,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兴奋地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雪,更没滑过雪。这次专门趁着假期来哈尔滨,就是为了体验滑雪的乐趣。没想到滑雪这么刺激,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项运动。” 在上海的一家室内冰场,一群小朋友正在上冰球课。他们穿着帅气的冰球装备,手持球杆,在冰面上灵活地滑行、传球、射门,小小的身影充满了活力。其中一位小朋友的家长表示:“让孩子学习冰球,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还能培养他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现在冰雪运动越来越普及,孩子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这些项目。”
除了滑雪场和冰场,各类冰雪主题的活动也吸引了大量民众的参与。在一些城市的公园和广场,会举办冰雪嘉年华、冰灯展览等活动,将城市装点成一个梦幻的冰雪世界。人们在这里欣赏冰雕、玩雪圈、乘坐冰滑梯,尽情享受着冰雪带来的欢乐。一些社区和学校也积极组织冰雪运动活动,开展冰雪知识讲座、冰雪趣味比赛等,让更多人了解冰雪运动,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
据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冬奥会后,全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持续增长。截至 2024 年,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了 3.46 亿人,参与率达到了 24.56%。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冰雪运动纳入自己的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城市到乡村,从北方到南方,冰雪运动的热潮正在席卷全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冰雪运动的魅力,也让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的目标成为了现实。
冰雪运动的热潮不仅点燃了人们的运动热情,也为冰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让曾经的 “冷资源” 成功变身 “热经济”。冰雪产业作为一个涵盖面广、产业链条长的新兴产业,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冰雪产业涵盖了装备制造、冰雪旅游、竞赛表演、运动培训、场馆服务和冰雪会展等多个领域 ,各个领域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装备制造领域,随着冰雪运动的普及,对冰雪装备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如百凝盾、冰雪欢腾科技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新材料技术(如碳纤维、钛合金)提升产品性能,逐渐打破了国外品牌在高端冰雪装备市场的垄断,国产冰雪装备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冰雪旅游更是成为了冬季旅游的热门选择。各地纷纷依托丰富的冰雪资源,打造特色冰雪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黑龙江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其壮观的冰雕艺术和丰富的冰雪娱乐项目,每年都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观赏游玩;吉林的长白山景区,不仅有优质的滑雪场地,还有独特的温泉资源,让游客在体验冰雪运动的同时,还能享受温泉带来的惬意与舒适。据统计,2023 - 2024 冰雪季,全国冰雪休闲旅游收入达到 5247 亿元,预计 2024 - 2025 冰雪季旅游收入将突破 6300 亿元。
竞赛表演和运动培训领域也发展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冰雪赛事在中国举办,如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全国冬季运动会等,这些赛事不仅为冰雪运动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进一步提升了冰雪运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为了满足人们学习冰雪运动的需求,各类冰雪运动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专业的滑雪、滑冰培训,到针对青少年的冰雪运动启蒙课程,丰富的培训内容和多样化的培训方式,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地走进冰雪运动的世界。
场馆服务和冰雪会展也在冰雪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地不断加大对冰雪运动场馆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场馆的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冰雪运动爱好者提供更好的运动体验。而冰雪会展则成为了展示冰雪产业发展成果、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通过举办冰雪产业博览会、冰雪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加强了冰雪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了冰雪产业的协同发展。
冰雪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就业和区域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经济增长方面,冰雪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如交通、住宿、餐饮、零售等,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据统计,2015 年至 2023 年,中国冰雪产业规模从 2700 亿元快速增长到 8900 亿元,2024 年达到 9700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突破万亿元。在就业方面,冰雪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从冰雪场地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到冰雪装备的生产、销售和维修,再到冰雪旅游的服务和管理,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劳动力。以东北地区为例,冰雪产业的发展让许多原本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就业,成为滑雪教练、民宿经营者、冰雪导游等,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还促进了人才的回流。
在区域发展方面,冰雪产业的发展为一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那些拥有丰富冰雪资源的地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冰雪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通过发展冰雪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发展。黑龙江通过举办亚冬会,进一步提升了冰雪产业的发展水平,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游客,让 “冷资源” 真正变成了 “热经济”。
冰雪运动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与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相互融合,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在这股冰雪热潮中,我们能看到冰雪运动与文化的深度交融,感受到文化赋予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
北京冬奥会宛如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幕式上,以 “二十四节气” 作为倒计时,将中国古老的历法与现代体育盛会完美结合。“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指导着农业生产,还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和时间的深刻理解。用 “二十四节气” 倒计时,寓意着时光的轮回和新的开始,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当 “立春” 的那一刻,冬奥会正式开幕,象征着春天的希望和生机,也寓意着各国运动员在这个冰雪的舞台上共同迎接新的挑战,开启新的征程。
而 “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独特创意,将一滴冰蓝色的水墨幻化为黄河之水,倾泻而下,展现了中国母亲河的磅礴气势和浪漫情怀。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坚韧和不屈。黄河之水最终凝结为一片晶莹剔透的冰雪天地,寓意着中国文化在冰雪运动中的传承与发展,也象征着世界各国在冰雪的舞台上团结一心,共同追求奥林匹克精神。
在哈尔滨亚冬会上,我们同样能感受到冰雪运动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开幕式上,国家级非遗 “方正剪纸” 图案跃然于代表团引导员的裙摆之上,红色内衬面料纹理如同松花江上初升的日光,蕴含着浓浓的新春年味。“方正剪纸” 是黑龙江省方正县的传统民间艺术,它融合了多民族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将 “方正剪纸” 元素融入亚冬会开幕式,不仅展示了黑龙江的地域文化特色,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冰灯作为哈尔滨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也在亚冬会开幕式上大放异彩。一个穿白衣裙、戴红围巾的女孩提着盈盈微光的小冰灯,点亮舞台中央的大冰灯,随后,34 名孩童手提冰灯围合环抱在一起,象征着本届亚冬会 34 个亚洲参赛国家和地区凝心聚力,共同点亮梦想。冰灯是北方人童年的记忆,也是哈尔滨冬季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以冰为材料,通过雕刻、造型等工艺,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造型,在灯光的映照下,晶莹剔透,如梦如幻。冰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哈尔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除了这些大型赛事,在各地的冰雪活动中,冰雪运动与民俗风情的融合也随处可见。在山西平顺县龙溪镇举办的龙溪湖冰雪嘉年华活动中,手拉雪圈、雪地保龄球等冰雪运动与打铁花、篝火晚会等传统民俗表演活动各显精彩,村民们热情参与,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气氛。打铁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烟火表演艺术,它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表演者将熔化的铁水用力击打,使其溅出绚丽的火花,形成 “铁树银花” 的壮观景象。将打铁花与冰雪运动相结合,既增添了冰雪活动的趣味性,又传承了传统民俗文化。
在延吉,冰雪与朝鲜族民俗完美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客们不仅可以体验滑冰、冰上小马车、坐雪圈等冰雪运动,还能品尝延边的特色美食,如烤串、米肠、打糕、咸菜、冷面等,感受朝鲜族的饮食文化。此外,游客们还可以前往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园,目睹朝鲜族的传统服装和各种民风民俗,如荡秋千、跳板等传统体育项目,以及朝鲜族的传统婚礼仪式等,让人大开眼界。冰雪与民俗的融合,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文化融合为冰雪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冰雪运动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它不仅丰富了冰雪运动的内涵,也让人们在参与冰雪运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魅力,增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在未来的冰雪运动发展中,我们应继续加强文化与冰雪运动的融合,挖掘更多的文化元素,打造具有特色的冰雪文化品牌,让冰雪运动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让世界通过冰雪运动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冰雪运动的热潮中,科技的力量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为其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着冰雪运动实现创新飞跃。从冰雪装备的研发制造到场馆设施的建设运营,从运动员的训练辅助到赛事的转播呈现,科技的身影无处不在,它不仅提升了冰雪运动的品质和竞技水平,也让冰雪运动更加贴近大众,为冰雪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冰雪装备制造领域,科技的创新应用让装备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以前,中国的冰雪装备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国产装备在技术和质量上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然而,随着近年来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加大,中国的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今,国产冰雪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和冰雪爱好者开始选择国产装备。
在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上,就展示了许多国产的创新冰雪运动装备。比如,冰雪欢腾公司的 5 款产品被亚冬运会采用,包括两款双板、两款单板和一款碳纤维滑雪头盔。该公司依托院士团队,将航空航天新材料技术应用到滑雪器材中,突破了国产品牌在工艺和原材料方面的瓶颈。卡宾滑雪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研发的全自动造雪机鲲鹏 SU8,在多个关键部位取得创新,实现了更小功率、更大扬程、更节能环保的效果,在性能稳定性、造雪量和造雪质量等方面与国际品牌不相上下。这些国产装备的亮相,不仅展示了中国冰雪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实力,也为中国冰雪装备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除了装备制造,科技在场馆建设和运营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满足冰雪运动赛事和大众参与的需求,各地在建设冰雪场馆时,充分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为例,其高精度赛道由中国首支混凝土喷射 “铁军” 自主建成,赛道制冰采用氨制冷系统,全程覆盖木结构遮阳棚系统避免了阳光直射。这种先进的制冰和遮阳技术,不仅保证了赛道的质量和稳定性,也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好的比赛条件。
在 “水立方” 变身 “冰立方” 的过程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科研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可以快速转换的冰壶赛场结构方案,并搭建了智能感知冰面结构的安全健康监测系统,开发了转换冰场冰面的加固与快速修复技术。通过这些技术,20 天内即可完成水冰场地转换,并实现绿色、节能、可持续等效果。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大型场馆多功能利用的难题,也为其他场馆的改造提供了借鉴。
在运动员训练方面,科技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率和竞技水平,各种高科技的训练辅助设备和技术应运而生。中国钢架雪车队使用的六自由度训练系统,可以模拟出真实的比赛、训练场景,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国家体育总局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设计的 “体育风洞”,可以模拟出风速、风向、温度等重要赛场环境,帮助运动员纠正和掌握空中姿态、降低伤病风险,大幅提高训练效率。
在赛事转播方面,科技的进步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赛体验。在第九届亚冬会开幕式上,国产 AI 大模型生成动态冰雪纹理,AR 互动让演员与虚拟极光共舞,裸眼 3D 技术将冰面幻化为浩瀚星河。这些科技手段不仅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也展示了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在比赛过程中,“猎豹” 超高速 4K 轨道摄像机系统可以毫无压力地实时跟踪运动员位置、清楚地记录比赛画面,为裁判裁决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让观众能够更清晰地观看比赛。
科技的发展为冰雪运动带来了诸多机遇,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随着 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冰雪运动将变得更加智能化、便捷化和个性化。在未来,我们或许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家中就能身临其境地体验滑雪、滑冰的乐趣;运动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不断突破自我;赛事转播也将更加精彩,让观众仿佛置身赛场。相信在科技的赋能下,冰雪运动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从冬奥到亚冬,中国冰雪运动的热度持续攀升,不仅在国内掀起了全民参与的热潮,也在国际上展现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实力和魅力。未来,中国冰雪运动和产业的发展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在运动普及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冰雪运动将继续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无论是北方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冰雪条件,还是南方地区日益完善的室内冰雪设施,都将为人们提供更多参与冰雪运动的机会。学校、社区等基层组织也将在冰雪运动普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开展冰雪运动课程、举办冰雪活动等方式,让更多青少年和普通民众了解和爱上冰雪运动。
在产业发展方面,冰雪产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时期。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旅游、冰雪培训等相关产业将不断创新和升级。在装备制造领域,科技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国产冰雪装备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在冰雪旅游方面,各地将进一步挖掘特色冰雪资源,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冰雪旅游目的地,推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冰雪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冰雪培训市场也将不断规范和发展,为冰雪运动爱好者提供更加专业、系统的培训服务。
在文化传播方面,冰雪运动与文化的融合将更加深入。冰雪文化将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举办国际冰雪赛事、开展冰雪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同时,冰雪文化也将在国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冰雪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在科技应用方面,科技将继续为冰雪运动的发展赋能。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将在冰雪运动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运动员提供更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更精准的比赛数据,为观众带来更精彩的观赛体验,也为冰雪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冰雪运动和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冰雪运动人才短缺、冰雪场地设施运营成本高、冰雪产业发展不平衡等。但只要我们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不断创新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国冰雪运动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让冰雪运动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极客克里斯蒂8v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