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播客系列:对话Role Club背后的男人——美国个人鞋匠Brian上

360影视 2025-02-09 06:05 3

摘要:对于Role Club这个品牌,很多人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好几年前写的工装靴品牌大全里面,按照价格降序把Role Club放在了很前面;陌生是因为大家只知道它贵,但不怎么知道它背后的故事,比如Brian的故事,Role Club品牌理念是什么、各种鞋靴

大家好,今天来翻译并整理一篇Stitchdown创始人Ben与Role Club创始人Brian的播客栏目

对于Role Club这个品牌,很多人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好几年前写的工装靴品牌大全里面,按照价格降序把Role Club放在了很前面;陌生是因为大家只知道它贵,但不怎么知道它背后的故事,比如Brian的故事,Role Club品牌理念是什么、各种鞋靴产品是怎么开发的,美国人自己对于复古鞋靴行业以及相关文化是怎样的看法等等

恰好,这篇播客里就涵盖了不少这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原播客一个多小时大概有15000字英文,翻译后有25000多字,所以分成上下篇发出

为了增加可读性我配了一些图(部分来自Google部分是我自己拍的),并借助AI的力量,尽量让文字看起来更符合中文的阅读习惯。翻译整理工作不易,如果觉得内容不错可以一键三连一下,点赞点在看等等,让本文被更多爱好者看到~

先来一个要点整理版,不想看大段文字的可以直接看下面的总结来get要点

Brian 的制靴起点:Brian 在高中时因定制运动鞋,经祖母介绍来到洛杉矶市中心的鞋店,结识了老师 Nacho。Nacho 免费送给他线,Brian 受其影响,开始学习制靴。Nacho 出生于墨西哥鞋都 Leon,8 岁开始制靴,后赴美从事多种工作,最终在这家鞋店成为主靴匠,他独特高效的制靴技术对 Brian 影响深远。Role Club 的创立与发展:Brian 最初制作皮革制品,在修复旧靴过程中,他对皮革和制靴产生浓厚兴趣。经客户建议在 Instagram 上发布作品后,收到来自加拿大客户 Daniel 的修复订单,这让他看到市场潜力。2014 年推出首款工程师靴后,订单增多,品牌逐渐发展。他通过在论坛和 Instagram 发布作品,与客户建立信任,不断拓展业务。品牌理念与设计:Brian 追求经典设计,受 The Real Mccoy's 视频启发,希望打造像 Alden Indy、Dr.Martens 等经典款式的靴子,认为经典设计会持续畅销。他注重靴子品质和细节,如采用独特的鞋底和扣环设计,在标签上添加特殊元素。YouTube 与品牌推广:Brian 早期通过 YouTube 发布制靴和修复视频,虽担心影响品牌形象,但最终获得良好效果,吸引了很多客户。他的视频注重第一印象,投入大量时间制作,营造轻松温暖的氛围。他的视频受到欢迎,甚至有老师带幼儿园孩子参观他的店铺。对品质与行业的看法:主持人 Ben 分享自己从关注背包品质到运动鞋品质的经历,两人认为如今消费者更注重品质,品牌应提升产品质量。Brian 认为过去品牌信息不透明,如今消费者更了解产品,促使品牌进步。品牌创建的思考:Brian 讲述高中时创建品牌的经历,认为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的特别和真诚是品牌成功的关键。创建 Role Club 时,他精心考虑每个细节,坚持不偷工减料,最终获得认可。两人还讨论了如品牌口号、旧时代广告等话题对制靴的热爱与原因:Brian 表示仍热爱制靴,尽管有时会精疲力竭,但社区的支持让他坚持下去。他喜欢复古靴子、工装风格以及与之相关的颜色和穿着,认为这些代表着真实和不同的时代。两人探讨了对过去事物的喜爱,认为过去的产品更具质感,如今的科技虽带来便利,但也让人们失去了一些东西。

下面是完整版,省略了部分闲聊内容

Ben:大家好!我是Stitchdown的Ben。说真的,我从没想过能请到Brian上节目。之前一直不敢开口邀请他,现在回想起来简直荒谬,因为他本人就像大家说的那样温和真诚,聊天体验棒极了。

Brian在洛杉矶市中心的工作室工作,作为Role Club主理人,他和敬爱的导师Nacho一起手工打造全球最具辨识度的定制鞋靴。我在Stitchdown.com上最早发布的故事之一,就是关于Brian为Alden Indy更换Vibram鞋底的YouTube视频。

有人说这是亵渎经典,但Brian的所有作品都完美体现了他的风格——他既是百年传统工艺的传承者,又是内容风暴中的定海神针。这个钟爱古董靴的年轻人,是我交谈过最有深度的思考者之一。

哦对了,他可能是现实版的罗杰斯先生(美国著名儿童节目主持人)。让我们开始和Brian的对话吧。

Brian:好的

Ben:背景里有些街道噪音和学校铃声,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不过说实话,我对洛杉矶地理一窍不通。你的工作室具体在哪个位置?我好像一直没搞清楚。

Brian:我通常说在洛杉矶市中心,离斯台普斯中心很近。

Ben:你是在附近长大的吗?

Brian:我其实在北好莱坞长大,但祖母就住在现在修鞋店五分钟路程的地方。所以小时候每周都来这个区域探望祖母。八岁后全家搬到了托伦斯,之后就一直住在那里。抱歉椅子有点吱呀响,我尽量坐稳。

Ben:这就像某种禅修训练,我相信你能保持住。你制作Role Club靴子快15年了,这很疯狂对吧?要知道五年前人们对这种鞋款的兴趣都远不及现在,更别说15年前了。能带我回到最初吗?你第一次走进现在这个工作室时发生了什么?

Brian:确实如此。现在的靴子文化变化太大了,尤其是社交媒体带来的影响。2010年我刚来这家修鞋店时,连Instagram都没有。当时我只是想找材料改造我的运动鞋——那时候我还在收藏耐克SB系列和乔丹鞋。后来找到这家店完全是因为我奶奶,她说:"那边可能有你需要的皮料、线材什么的,去看看吧。" 我那时根本不知道修鞋店长什么样,一切都是新鲜的。

进店后遇到了我师父,他当时在店里工作。我问他有没有特定缝线,他说:"明天来拿,我帮你找。" 结果第二天他直接送了我一箱,分文未取。那时候我穷得叮当响,真的特别感激。带着这些材料回家改造了几双鞋后,我突然开窍了,又跑回去问他:"我能旁观您工作吗?" 当时隐约觉得能把传统制鞋和运动鞋文化结合起来。

后来我开始尝试给耐克鞋加Vibram大底,想做些疯狂混种鞋。慢慢就养成了每天去店里的习惯,不过师父只让我周日去因为店主怕我受伤要担责

那时候我刚满18岁。师父是个脾气挺倔的老头,整天板着脸。但相处久了,我俩反而处得不错。他慢慢发现我是真心想学手艺,不是闹着玩的。记得有次我在鞋楦上绷鞋面,他居然说:"嚯,第二双鞋能做到这样不错了。" 还把成品拿给老板看。老板倒是一脸淡定:"还行吧,继续做",总能挑出毛病让我改进——不过这种严苛反倒让我进步飞快。

Ben:可不是嘛,想成事儿总得挨点敲打对吧?

Brian:这就是传说中的"鞭策式关爱"啊!

Ben:咱们稍后再细聊这些。先说说你师父Nacho吧——当年送你线材的贵人,现在看你ins上满屏都是和他的合影,靴子照片反而成了陪衬。关于他的故事,你方便透露多少?比如他是怎么入行的?在来这家店之前做过什么?这行是他毕生事业吗?

Brian:他的全名叫Ignacio Palacios,"Nacho"是昵称。他出生在墨西哥瓜纳华托的莱昂

Ben:莱昂?就是那个以制靴闻名的地方?

Brian:对,没错。他说在他们村子里,差不多家家户户都开着皮革店或者是工匠店,每隔一户人家就有个小作坊,一家人都靠做靴子过日子。我也不清楚现在还是不是这样,这都是他2010年左右跟我说的。他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做靴子了,那会儿就已经会给靴子上底。最开始他是跟他哥哥一起干活儿。

他跟我讲过好多事儿,比如说他其实不想一辈子都做靴子,他心里想做别的,可没办法,为了在那儿活下去,只能学这门手艺。你说这多讽刺,我喜欢做靴子是因为热爱,他做靴子却是为了生存,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出发点,他就是为了糊口才做靴子。

就靠做靴子养家,根本不够。所以他只能去美国,最后到了印第安纳州。他跟我说,去那儿就是为了帮衬家里,赚了钱好往家里寄。他在一家肉店工作,主要工作就是杀猪。后来还找了个兼职,组装汽车零件,那段时间他就干这些。

后来他又跟我说,他从那儿搬到了洛杉矶,因为他哥哥在那儿。到了洛杉矶之后,他给一个人打工,主要工作是检查玉米,清理玉米,在那儿干了一阵子。我猜他那时候一直想找个做靴子的活儿。后来他找到了一家店,就去应聘,结果老板直接拒绝了,我估计是因为店里已经有人了,没多余的岗位。可他也不知道为啥,一次又一次地跑回去,最后老板松口了,说行吧,你可以先从一些杂活儿干起,像扫扫地啥的,毕竟那店不大。我记得那会儿老板也就雇了三个人左右,一起在店里做牛仔靴。因为在八九十年代,那种牛仔靴特别流行。

Ben:所以他们当时在店里做了很多东西?

Brian:没错。那时候他们在做墨西哥牛仔靴,就是那种用鸵鸟皮和其他珍稀皮革,鞋面还绣着花的尖头牛仔靴。他们当时干的就是这个。后来呢,我老师就慢慢过来帮忙了。再后来,有些人另谋高就,我老师就升职了,最后成了这儿的顶梁柱。

打这之后,他就在这儿做靴子。可等我来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做牛仔靴了。就只是给靴子换底,洛杉矶西部的人会把古董旧靴子送来,比如工程师靴。

Ben:所以这地方还挺出名的?

Brian:我觉得不算出名。我老师手艺厉害,能给靴子绷楦、换沿条。这活儿特别定制化,没多少人做。我老师从小就会从头到尾做靴子,连老板都比不上他。他做靴子从绷楦、缝沿条到换不同鞋跟高度,啥都会,在改造和创新方面简直是天才。

就比如,大部分鞋匠、Bespoke定制鞋匠,他们用双针双线完成马鞍缝(Saddle Stitch),而我老师用单针完成锁缝(Lock Stitch),效果跟双针一样牢固,这想法多聪明。还有绷楦,他就用一根铁丝和两根钉子,不像别人在鞋头钉一堆钉子,他只钉一根,然后用线在鞋头上方绕一下,慢慢把皮革压好,这方法省时又高效。做厚皮靴子的时候比如新禧,需要长时间浸湿皮革让它变软,但如果用师傅的方法就不用这么久了。能跟他学习,我太幸运了。这法子太酷了

Ben:是的。其他鞋匠发的视频里都看不到这种做法,对吧?他们绷楦就像打了一百万颗钉子。

Brian:是的,没错。我有时会给我的老师看,他有时会笑。你知道,每个人都有一点自负,就像,哦,我能做得更好。我能做得更快。

Ben:那一定快得多吧?

Brian:是啊,这样更快。我觉得效率也更高,你懂的,这就是我佩服他教我的地方。他就得这么做,哪怕在这家店里也是,因为他们之前给定制靴子定的价格,我觉得根本没法维持下去,后来也确实没撑住。我老师跟我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得重视工作的价值。毕竟说到底,要是你想靠这个谋生,那就得定个合理的价格,我一直秉持着这种想法。就像我做第一双工程师的时候,我就想着,我要找最好的搭扣,最好的皮革,最后再考虑定价。当年我做第一双定制工程师靴的价格是1275美元,我觉得很实惠了。

Ben:是的,太实惠了。那是什么时候,大约 15 年前?

Brian:那是 2014 年,我发布了工程师靴。如今我这工程师靴定价在两千美元左右。我真心觉得这价格挺划算的,因为这可是根据你个人尺寸定制的靴子呀。我对这一点,那是真的超自豪。我这辈子真正的目标就是一门心思把靴子做到完美合脚。就盼着有一天能成为最牛的定制鞋匠,做出的靴子穿起来舒服到爆。

而且呢,我还能给大家提供皮革、鞋跟高度这些方面的选择,就为了保证靴子特别合脚。你想啊,说不定这靴子看着不咋好看,可只要它合脚,穿起来舒舒服服的,你肯定就喜欢上了。

Ben :对的,反过来说也一样。我有好几双超漂亮的靴子,摆在架子上那叫一个好看。不过呢,它们不是定制的,离Bespoke差老多了。唉,就是不太合脚,所以就一直放在那,好在看着还挺不错的。真的很感谢你让我更好地了解Nacho,他很酷,就像他是 Instagram 上最上镜的人,我之前完全不了解他

Brian:我觉得他很有魅力。当他微笑时,那是一个真正真诚的微笑。他会露出所有的牙齿。

Ben:每一颗,伙计,我觉得我对他有点了解了。有一天我会亲自去看看那些牙齿

Brian :我特别希望有一天能和他一块儿去旅行,到时候我就跟他说:“你看,就因为你,我才做到了这些。你也知道,是因为你,大家才认识了Brian 。”我们一直都在这个小天地里工作,这里世界虽小,但我们付出了很多。他的生活简简单单的,可我就觉得他值得看到这一切努力带来的成果。

Ben :咱往回倒一倒,一开始你在试着定制一些运动鞋,我敢肯定你能从中学到很多,但显然这和你现在做的事差别也很大。话说Role Club的想法啥时候冒出来的呀?我感觉这想法老早就有了。我一直顺着你的Instagram帖子往前翻,好家伙,帖子太多了,Instagram都不让快速滚动,根本没法一下子滑到底部。我手机都崩溃好几次了,可我还是一直往前翻,结果发现Role Club的想法出现得比我想象中还早。就好像你一开始做靴子,做得还挺不错,然后就有了Role Club。

Brian:在Instagram出现之前,我还在摸索自己的手艺呢。那时我痴迷于皮革制品,捣鼓解构包,尝试用军用帆布袋做行李袋,甚至还会给一家自行车店随性制作自行车座。我享受这种创造和设计的过程,就像是在借这些作品表达自己。

有一回,老师问我:“想定制运动鞋吗?想在这儿学做靴子吗?学会做靴子,你就能做任何鞋啦。” 做凉鞋、做普通鞋子都不在话下,但靴子要做到完美合脚可不容易。不过,这反而激起了我的斗志,那就做一双工程师靴吧!

在做靴子之前,我常给店里的复古靴子换底。比如有次老师让我把一双摩托车靴拆开换底,这让我对靴子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开始研究那些老品牌比如Chippewa还有Sears Wear Master,看到它们的编织标签。从那时起,我才真正理解什么是美式风格、什么是工装。再想想自己一直爱穿的运动鞋,原来它们的设计灵感有不少就来源于此呢!

我还记得看过一个YouTube视频,一双空军一号被用皮革重新制作,看起来就像一双正装鞋,上面还带着swoosh标志;还有耐克Blazer被做成了猴靴的样子。这些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的设计灵感来源是这样的!于是我开启了更多的研究,也彻底爱上了皮革。皮革的老化过程很独特,而且特别耐用,能穿很多年,不像运动鞋,鞋底一坏就只能扔掉,太浪费了。我觉得要是自己花心思做靴子,能穿很久,这多棒啊,或许那时我也在寻找人生目标吧。我想说我今天的这一切都源于我为那些古董旧靴子做的准备工作。

有一天,我把自己做的皮革制品拿给客户看,他建议我把作品发布到Instagram上。我当时还抗拒呢,我连Facebook都不喜欢,更别说Instagram了,我就想当个纯粹的艺术家,安安静静创作。但他坚持说我能在上面找到欣赏我作品的人,我就听了他的建议。

那时我还在上学,学的是航空维修,一个为期两年的课程。上学期间,我一边制作皮革制品卖给客户,一边在Instagram上发布作品、分享故事,后来还发布换底作品。突然有一天,有个人联系我说想让我帮他修复靴子,问我寄到哪里。当时我可激动了,我在Etsy上只卖出过一件商品,现在居然有人主动找我定制,感觉自己成功了

Ben:等等,你在 Etsy 上卖什么?皮革制品?

Brian :我当时在卖改造后的行李袋。我会把军用包改成类似邮差包的样子,还会制作背带之类的。然后就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包,我就卖这些。

Ben:我想去找你的Etsy,然后成为你在 Etsy 上的第二个客户

Brian:好吧,我得回想一下。我可能把密码弄丢了。话说回来,我记得有个叫丹尼尔的家伙,他来自加拿大,联系我说想让我按他要求修好他的靴子,还大老远从加拿大把靴子寄过来了。我可高兴了,跟老师说了这事,老师惊叹道:“哇,咱们这是要火啊!”

你知道嘛,他把靴子寄给我后,我就按老师教的方法,给靴子加了个伐木鞋跟和半底,修好后又寄回去了。他收到后特别兴奋开心,这事儿就这么成了。当时我就想:“哦,哇,这完全是个不一样的世界啊。”没想到真有市场认可我做的事,这可真是福气。我就琢磨着,说不定我能靠这个做点啥,甚至以此为生,总比修飞机强。

第一笔小买卖给了我很大动力,我特别感激。其实在航空学校那会儿,我就整天画靴子,搞设计创作。回到家,我还在车库搭了个小工作室。我会在eBay上找旧机器,还会和哥哥开着1981年没空调的丰田皮卡,往北开六个小时去弄这些东西。虽说过程挺糟糕,但也挺有趣的,我觉得这些都是值得的

Ben:我喜欢旧丰田,伙计。它们不需要空调。

Brian:哦,对呀。嗯,如果是在贝克斯菲尔德,你得有个空调,不然要是没空调,女朋友都不愿意跟你一起坐车。我就是这么起步的。我开始在自家车库搭建我的小工坊,还在像Fedora lounge、Iron Heart 这样的论坛上发帖子展示我的作品,也会在Instagram上发。我记得那时候还没有探索页面,就只有搜索功能和话题标签,就这么简单。可现在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现在有好多不同的手艺人,好多不同的制靴工匠,这还挺酷的,我们都可以在ins上宣传自己

Ben:嘿伙计,那时和现在可不一样。你开始在Instagram发作品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啥呢,可能还在发那种加了滤镜的奇怪三明治照片。那时候的Instagram跟现在不同,对吧?当时上面只有朋友,你能很真实地看到朋友们在做什么,不过大家都不太懂怎么经营Instagram社区。整个社区这块儿还没发展起来呢,相对比较封闭,就像每个人在上面打造了自己的小天地。但后来也不知道咋的,Instagram社区就发展起来了。你看,大家注意到的不再是我的三明治,而是你的作品了。等等,我得吃块曲奇。

Brian:你喜欢哪种曲奇?(省去后面1000字关于甜品的闲聊内容)

Ben:我不记得咱俩在聊啥了。回归正题,你当时在Fedora Lounge和Iron heart论坛上发帖,大家都咋说?现在做靴子的人可多了,真挺不可思议的。那会儿论坛里聊的可能是Wesco这类靴子。然后你在论坛上发了你自己做的靴子,当时论坛用户啥反应呢?

Brian:我没得到那种特别疯狂的反应,我觉得是因为我通过修鞋已经融入这个社区啦,你懂的,我又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好多买我第一双工程师靴的顾客,之前就是找我修鞋的客户。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修鞋是很多人迈向自己做鞋的一块垫脚石,这过渡挺好的,毕竟大家能看到你的手艺,而且投入也相对小。要是你的作品扎实、质量好,那最终他们也会欣赏并支持你做的靴子。这就是我的经历,我在社区里建立起了信任,一直都尽最大努力给大家最好的质量。

那时候,我绝大部分工作是做定制鞋,没人换沿条,也没人把stitchdown改成固特异。我想通过邮件跟大家解释,可这一切对他们来说太复杂了。总之让客户相信我就好啦。真的,客户相信我就不会有事的。一旦他们拿到最终成品,口碑就传开了。我超开心他们支持我的工作。真的,就是特别感激。

Ben:我顶着手机死机的风险狂翻你的Instagram,发现你设计的风格那叫一个丰富多样。一会儿是乐福鞋,一会儿是双扣孟克鞋,还有那种短脸的牛津鞋,简直太可爱了。对了,还有凸点底的工程师靴。我就好奇,是大家跟你提这些要求,还是你自己想做,然后就天马行空地设计起来了?

Brian:刚开始我踏上制靴之旅的时候,对推广20世纪40、50年代的风格设计那叫一个热衷。因为我修过好多那个年代的靴子。好多人把那些靴子寄给我,然后就说:“我超喜欢50年代的工程师靴,可就是找不到合适我的尺码,你能不能给我做一双呀?”我一听,这不巧了嘛,就回:“哦,那当然可以”

你知道嘛,这事儿在我心里一直挥之不去。突然有一天,我就开始动手创作了。接着他们又说:“哎呀,不过我还看到了另外一种靴子,双扣孟克靴你能做吗?”我就说:“行啊,没问题。”那段时间,我就是图个开心,设计、创作,然后把成果发出来。没想到,还真有人受到启发,去创作别的东西了。这影响可不小呢,我觉得自己给大家提供了个不错的基础,就像我跟他们说:“这是我做的工程师,这是短脸,这是UnderDog,这是大逃亡。你们看,你们也能照自己的想法来做。”某种程度上,算是给他们提供了个发挥的平台,真挺有意思的。

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一双靴子是拼皮工程师,不过靴筒是马毛材质的。当时我就觉得:“哇,太酷啦!”可问题来了,把靴子给顾客后,马毛开始脱落。我心里暗叫:“哎呀,糟了。”

Ben:没办法这是自然现象

Brian:然后我就寻思着,得换种材料。我一直想做一双拼皮工程师,靴筒不再用马毛了,想用类似熊夹克那种材质,比如翻毛羊皮。我都能想象有人穿着这样的靴子走在纽约街头,那得多有意思呀。

但现在情况变啦。在以往的复古世界里,一旦他们得到了心中那种圣杯级别的单品,就满足了。你给他们梦寐以求的靴子后,再想做另一双让他们心动的,可就难了,对他们来说,有那一双就够了。可现在的靴子市场上,感觉人们想要不同的皮革,像各种稀有皮,还有新禧,Maryam这种。人们想要大波浪想要马臀皮,变化可真是太大了。

Ben:从复古角度看,他们清楚自己想要啥,可就是得不到。你想啊,在40、50年代,人们哪有50双靴子,就一双,还一直穿着,这多酷呀。上帝保佑那些疯狂的复古爱好者~

我也喜欢复古玩意儿,我现在就穿着一件八十年代的滑雪运动衫,不过我不算狂热粉。我觉得现在好多情况可能变了,以前是人们向别人要、自己去找,然后找到个能说“我能做出你想要的东西”的人;而不是品牌或者制造商说“这是我做的,你喜欢吗”,这区别可大了。我以前还真没仔细琢磨过这些,尤其在洛杉矶。就像你之前说的,有人买鞋找不到尺码就来找你,这对当下的影响,可能比我之前以为的大多了。

Brian:是啊,我懂你的意思。我一直想做出这些靴子,而且市场对此也有需求,大家想法一致。你懂的,我热爱自己做的东西,同时人们也喜欢我做的东西。 我对此特别感激

Ben:所以你的订单是啥时候开始爆发的,除了之前那位加拿大修鞋客人以外,之后还有哪些引爆点呢?

Brian:我觉得是2014 年我发布我的第一个设计的时候,那是工程师靴。之后我就一直收到订单了

Ben:哈哈,所以我猜你马上就开始厌倦看电子邮件了?

Brian:我跟你说,我之前会在凌晨一点回复客户消息。为啥呢?我就想着得给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结果有个客户跟我说:“嘿,伙计,我特别感激你,但你不用凌晨一点回我,赶紧去睡觉吧。”我真的特别感激我这些客户。我有的客户是线下见面认识的,有的是通过邮件往来结识的。我觉得他们特别理解我。好多客户自己就是企业主、艺术家或者创作者,他们懂我这不仅是在做生意,更明白背后作为手艺人的不易。而且他们对我特别有耐心,理解我面临的困难。毕竟努力营销品牌、制作靴子、按时发货,还得保证最好的质量,这每一项都不容易,真的需要特别有耐心的客户,这也是我特别感激的。

对了,我在YouTube上看到一个The Real Mccoy's老板辻本仁史制作的视频,太鼓舞人心了,我超喜欢。他在视频里讲自己怎么制作出最好的T恤、最好的夹克靴。他做的东西和快时尚不一样,快时尚总是不停地创造,不停地变换潮流和风格,他就只专注做好那一件东西。因为他没想过向一个人卖一千件衬衫。他觉得这就好比高中,新生来了,买了 T 恤、靴子,然后毕业离开,接着又有新的新生来,如此循环往复。我真的很喜欢这种理念,就像我推出的工程师靴,这种经典款肯定会一直畅销。我也没想过给客户推销一堆不同款式和配色的产品,就算偶尔会有这种情况,但我的目标就是一直坚守,等着下一代、再下一代客户。 所以有一天,我的工程师、短脸、UnderDog、大逃亡等等,它们都会成为经典。这就是我的目标。我认为这非常美好

Ben:高中的这个想法真的是一个很酷的思考方式,因为你想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对吧?你想升到高年级,对吧?这样更有意思。当个只穿件 T 恤的新生,可比那种所有东西都过度营销的情况有趣多了,对吧?现在是这样,比如说我们这有新客户了,那就可劲儿卖给他们东西。这种做法太常见了现在

Brian:这挺酷的,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好像你真的坚信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是最棒的。你懂的,你真心尊重自己设计出来的东西,而且不会因为任何人去改变它,因为你相信它会一直畅销。你知道吗,这就是为什么我欣赏像Alden Indy这样的经典款式,或者Dr Martens,这样的款式永远都是经典,还有空军一号(Air Force One),这些永远都是经典款。能达到那种程度,我觉得挺特别的,你说呢?

Ben:太对了,但我不完全了解现在运动鞋领域发生的一切

Brian:我也不知道。我用空军一号可能会显得我比较老。我也不确定现在的新事物是什么。”

Ben:我是说,现在新情况是耐克有点艰难,对吧?他们东西没以前卖得多了,原因有很多。但说到底,我觉得咱们差不多是同一时代长大的,那时候耐克的东西都特别新鲜。我还买过第二代喷泡,我哥们儿有第一代。我们当时就觉得,这玩意儿太有革命性了。感觉穿着它就像要去太空一样。太酷了,兄弟。真的超酷。天呐,我穿那鞋狂打篮球,那鞋都穿得破破烂烂的了。

Brian:嘿,Boot Camp活动场地那边应该搞个五对五的篮球赛。

Ben:五对五,搞起来。

Brian:我同意。

Ben:咱们可以用那边的篮球场,要不搞成三对三半场赛也行。

Brian:对哦,还能活动活动身体。

Ben:行,我参加。

Brian:不过咱们都得穿着靴子打球。

Ben:哈哈,开玩笑的啦。天呐,真这么干可就麻烦了。要是穿那种皮底的工程师靴打球,咱们可就有的受了。话说回来,耐克前阵子把九十年代和两千年代初的经典款重新推出,又火了一把。这招挺妙,打着怀旧的旗号,卖的还是那些经典产品,确实挺酷。就像ACG系列,一开始看着有点另类,我大概在2000年到2010年那会儿穿过Dunk鞋,我记得那时候还没开始穿靴子呢,穿的是SB Dunk,和普通的还有点不一样。

Brian:我爱 SB Dunk

Ben:哦,没错,兄弟。我还有几双Dunk呢。我最喜欢的那双,你懂的,又穿坏了。对它们实在没办法啦。至少在那会儿,对吧?压根想不到还能把这些鞋改造或者怎样。是啊。然后呢,就感觉现在潮流好像完全反过来了。所有东西都得是那种超级夸张的新款,而不是像以前的AF1、Dunk或者AJ,它们只是颜色很酷,或者用的皮革更好,又或者上面有条带子啥的,对吧?

就像你提到的,那些经典款有着一种简洁之美。但是呢,当你不停地追啊追,还得让同一个人去买的不是不同颜色的AJ,而是一双完全不同的鞋,你懂的,这很难,对吧?我觉得就好像偏离了一开始让这些鞋变得特别的东西。所以我特别欣赏你看待这事的方式,你能相信自己的看法,能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很棒

Brian :我有一个问题问你,你什么时候开始关心质量的?

Ben :大概是高中那会儿,说到鞋的质量,尤其是足球鞋,你得搞到袋鼠皮材质的世界杯款或者“世界波”(Copa Mundial)系列。

————

上篇10000字到此结束,下篇会尽快发出

来源:NeverGone琛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