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张宏民:主持《新闻联播》32年零失误,如今63岁依旧无儿无女

360影视 2025-02-09 17:58 3

摘要:尤其这位播音员是从1983年就担任《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张宏民!出道32年镜头前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错误,作为第二批播音员是“金话筒”奖第一批获得者。

人人羡慕的“金饭碗”播音员居然没人喜欢?

尤其这位播音员是从1983年就担任《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张宏民!出道32年镜头前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错误,作为第二批播音员是“金话筒”奖第一批获得者。

然而就是这样的人,没结过婚也没有妻子,更谈不上有孩子,已至暮年的他始终孑然一身,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他的一生又经历过什么?

1961年出生在北京的张宏民,算是站在了比较高的起跑线上了,因为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还是大学的教授。

虽然生在了中国最艰苦的时代之中,但是所幸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张宏民安全地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并且因为家庭氛围的塑造,所以张宏民也比较爱读书看报,学习能力也很是不错,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算是很有未来。

可是他没多大的时候,特殊时期开始搅弄风云,高考制度被说是“资产阶级象征和旧制度残余”,孩子们也大多都无法去上学上课,只能待在家里。

也是这个阶段,张宏民有了更多的机会跟着自己的家人学习,去读家里的书。

也是有了这个时期的阅历和文化知识,才让后来的张宏民有了更多地思考,更加明确自己想要去做什么。

在他17岁那年,一切阴霾终于全部吹散,高考制度恢复,所有人都以为张宏民会跟随家人的脚步到清华,倒是张宏民却做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决定。

那就是考“北京广播学院”去学做播音员!播音员这个行当在那个时候绝对是吃香又漂亮的好工作,许多人争着抢着就要去上。

但是张宏民这样的学习能力和家庭环境,只是去做播音员很多人还是觉得有些“屈尊”。

但是张宏民不觉得,他从小去看书读报,就喜欢看新闻听那些国家大事,听电台、广播都喜欢听里面的人说话,他觉得那就是他想要的生活。

凭借他的成绩去考北京广播学院完全不是问题,1978年张宏民如愿进入了这个学校,和许多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们一起练晨功、开嗓、练习咬字。

对于作为北京人的他来说,基础的咬字没什么难度,但是当时的学校要求的都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他的一些发音错误或者方言习惯还是会被老师指出来要求他改正。

很多同学都认为自己就是在北京当地或者是在家乡做播音员类的工作,有口音更亲切一点,但是老师很严厉地要求他们必须改正,因为他们不是为一个人也不是为几个人播音。

他们的未来是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必须保证自己的专业才能让所有人理解和尊重播音员这个职业。

张宏民面对这番话,不仅深深地记住了并且随时也是付诸实际,一出晨功他总是前面几个,为了保证自己的吐字清晰和标准,他甚至准备了一个小字典,就为了有些生僻字不要念错。

可能这就是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在他刚刚上学的那一阵,电视台那边也出现了一个大变动。

北京电视台宣布即将大改版,不仅要改名改台标,甚至要重新联合其他地方卫视,部署新的节目,暂定名字为《新闻联播》。

等于他们还没毕业就遇到了北京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大改版,官方媒体稀缺一批新播音员血液。

张宏民这一批科班出身的播音员,真的算是非常幸运的一批。其实原本的《新闻联播》根本没有播音员出镜,他们只是作为幕后的声音存在。

这样的情况从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开播一直持续到了当年的年末。

如果没人出镜的话,其实播音员是谁都没有什么差别,然而12月之后电视台做出了极大的改变,有了第一位出镜播音员的出现,而这个人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赵忠祥。

当时的央视刚刚从“北京电视台”改名到“中央电视台”,而赵忠祥是唯二的主持人,也是第一位男播音员。

而此时央视第一位女播音员沈力,并没有被安排到新闻组工作,也就是说一开始其实就是赵忠祥一个人主持这个样子。

赵忠祥开创了很多个第一名,是那个时候所有想要成为播音员的男生的榜样。

一直到1980年之后,才有了新的女播音员刘佳和李娟和赵忠祥一起轮替式上岗播报。

此时的整个新闻组也就他们三个播音员,1982年开始又加入了邢质斌、杜宪、薛飞,其中男性播音员只有赵忠祥和薛飞两个人,所以此时的央视新闻组也很希望可以找到几个科班又合适的男播音员。

也就是这个机缘,让张宏民一毕业就直接被选进了央视,做起了当时的最热门节目《新闻联播》的候选播音员之一。

1983年张宏民正式毕业进入了央视工作,和他同一批科班出身的播音员还有后来被奉为“国嗓”的罗京以及后来共事30余年的老同事李瑞英。

就这样他们就正式成为央视新闻组的播音员,开始自己的播音员生涯。

即便是来到了央视,张宏民依旧没有沾沾自喜,手里的那本小字典虽然换了新版,但是已经不离身,一直保持着良好习惯,也就是这个习惯让他即使是在最开始没有经验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咬字或者是字音的差错。

这对当时只能低头念稿子,没有什么额外技术支持的央视播音员来说,是个很难做到的事情,但是张宏民就这么做到了。

可能是太过于敬业,以至于张宏民的生活里几乎没有了除工作以外的生活,从1983年正式加入央视以来,张宏民几乎没有长休过,《新闻联播》这个节目是央视的门面,也是国家的传声筒。

他不会说随着什么节假日休息或者停止,尤其《新闻联播》也是外国人们盯得很紧的节目,他们试图从中窥探出一切他们想要获取的信息,但凡《新闻联播》出了什么差池,那就是丢人丢大了。

所以张宏民几乎是全年无休,只要在岗位上就要拿出全身心去准备晚上的稿子。

《新闻联播》一开始都还是录播形式,后来为了确保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改为了现场直播的形式,这样对他们这些播音员来说工作量更是加剧。

因为时效性也就意味着可能会有临时下发下来的稿子,也没有时间通顺和整理就直接塞到了播音员的手中,播音员就要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

面对这个严苛要求,各位同事都出现过一些细微的错误,因为是直播也全都播出了出去。

面对这样的情况,张宏民没有惧色,而是同样交出了一个漂亮的答卷,一直到2014年张宏民彻底放下了《新闻联播》播音员的身份,他始终没有出现过一个错误,无论是直播还是录播,无论是之前顺过的稿子还是临时下发的稿子,他都完成得极为漂亮。

这样的人,当之无愧是“金话筒”的拥有者,然而事业的顺利却也伴随着个人生活的缺失。

等他回过头想到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他已经年近不惑,他的父母很是心急,催促过也让他相亲过,但是最终都无疾而终。

一直到他离开新闻联播,他也始终没有成婚,更何谈孩子。虽然是不坐幕前了,但是他还是留在了央视,做幕后过着和之前没有什么区别的生活。

当时已经年过半百的他早已经想开了所谓的婚姻,现在的他不需要那些东西了,尤其是在看到了自己多年的同事罗京的离世,更是让他感慨良多,更加无法面对离别和分开。

没有人知道张宏民为什么不结婚,不要孩子,也没有人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没结婚。

因为作为央视播音员的他虽然常年抛头露面,但是却从不在镜头前展示除了自己的专业之外的其他个人东西,这可能也是他当年在学校学习的东西。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其他的浮躁阿谀都不重要,正是有这样的信条,张宏民才能成为我们脸熟的“央视一哥”!才有了一万多天的岁月里那铿锵有力的一声声播音!

来源:章宇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