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记忆会出错?道理在这里

360影视 2025-02-10 01:01 3

摘要:经常把朋友的名字张冠李戴,或是把事情弄混。更为严重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井绳和蛇,天壤之别,竟然被混淆到如此程度!这样的事情未免让人很尴尬。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其中奥秘。

经常把朋友的名字张冠李戴,或是把事情弄混。更为严重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井绳和蛇,天壤之别,竟然被混淆到如此程度!这样的事情未免让人很尴尬。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其中奥秘。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刊登报告说,瑞士弗里德里希-米舍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观察实验鼠大脑结构变化时发现,如果实验鼠进入某个房间后遭到电击,它就会记住这个遭遇,再进入这个房间时就会表现出恐惧,而在其他相似但不同的房间中却没有这种表现。研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实验鼠大脑中相关神经元周围多出了许多突触结构。

不过,实验鼠的记忆准确度只能维持较短的时间,在遭电击两个星期后,即使是进入相似的房间,它也会表现出恐惧,这说明被电击的记忆还在,只是大脑开始把相关环境混淆了。研究发现,这时其大脑中相关神经元周围的突触结构逐渐消失。

但如果再让实验鼠回到最初遭电击的房间,其相关突触结构会重新建立,记忆再次变得准确,再进入其他房间也不再表现出恐惧。研究人员据此认为,突触结构在大脑记忆中起着确定事件背景、保证记忆准确度的作用。——记忆准确度奥秘得到破解,科技日报,2011年5月5日二版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能正是记忆混淆的结果。似乎有一种治疗方法,让过度恐惧症患者反复接触其恐惧对象,以纠正其对相似物的过度恐惧心理。其原理可能正在于准确化其恐惧记忆的过程。杯弓蛇影,应该也是记忆混淆的结果。该研究成果也为复习学习过程找到了理论基础。

文化中的某些禁忌习俗的形成可能也是记忆混淆的结果。因为某次行动中某个特殊细节导致行动失败,不久之后,因为记忆的混淆而对相似细节产生惶恐不安的心理,为避免失败而有意回避相似细节。久而久之,传播开来就成为相关社会群体成员共同的禁忌,变成习俗,而其原初原因则彻底淹没在混淆的群体记忆中。

该研究还显示,记忆与被记事物的背景关系紧密。此前也有研究称,学习时安排在特殊背景中,有助于记忆。由此可以推论,复习不一定重复学习过程,只需重回当初的背景就可以重获准确记忆。记日记,“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可能也是这一原理,日记的作用在于记录下准确的细节和背景。由此可知,“读死书,死读书”并非好的学习方法。

2011年5月7日

来源:慧德教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