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元宵诗刷屏网络,专家:未来七成文学工作量将由人工智能完成

360影视 2025-02-10 04:24 3

摘要:这几天,DeepSeek在文学创作上所体现出来的“天赋”令人惊叹。这个人工智能不仅会写小说,就连被称为中国文学“桂冠”的古典诗词也得心应手。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事实上,这几年已经有很多作家在借助人工智能来进行创作,而DeepSeek的横空出世,显然让作家们如虎添

这几天,DeepSeek在文学创作上所体现出来的“天赋”令人惊叹。这个人工智能不仅会写小说,就连被称为中国文学“桂冠”的古典诗词也得心应手。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事实上,这几年已经有很多作家在借助人工智能来进行创作,而DeepSeek的横空出世,显然让作家们如虎添翼。不过,也有人提出了人工智能介入文学创作的“边界感”。他们认为,人工智能只能是文学创作的辅助工具,而不可扮演主导角色。

DeepSeek的元宵诗刷屏网络

网上各种DeepSeek创作的文学作品这几天刷屏了。这些作品要深度有深度,要创意有创意,就连表述也是金句频出,令人叹为观止。过几天就是元宵节,自古元宵节都要作诗的,只是今人与诗词文化已经相隔甚远,所以记者也尝试让DeepSeek来帮忙。

在记者输入“写一首元宵节的五言绝句”的指令后,也就一两秒钟,DeepSeek的一首《元宵》便信手拈来。“灯市照人明,春风满洛城。月华连海色,花影动江声。玉漏飘香远,金莲映水清。良宵谁与共,独坐对孤灯。”随手还附了一篇“赏析”,其中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热闹节日中的孤独感受”的表述,自己夸自己,显得相当自恋。

惊叹之余,记者还有点不过瘾,随即让DeepSeek“写一首元宵节吃汤圆的绝句”。这次同样很快,“元宵佳节月儿圆,家家户户煮汤圆。软糯香甜情意暖,团圆美满乐无边。”因为近乎是一看就懂的儿歌,所以也就DeepSeek没有附上“赏析”。

记者将此作品发给一些文学评论家看,他们大多拍案叫绝。文学评论人郭庆红尤其对第一首《元宵》赞赏有加。她告诉记者,这首诗有独属元宵节的各种意象,也有情感上的升华,很有点“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孤寂。一些细微的地方也都考虑到了,比如第二句“月华”对“花影”,有意将“花”写成“华”,避免了重复。

随着元宵节的临近,这几天DeepSeek创作的古典诗词在网上铺天盖地。人工智能的厉害就在于其写的每一首都不一样,都值得细品。有人在小红书上晒出了DeepSeek经过35秒“深度思考”创作完成的《元宵贺岁》,“华灯初上庆团圆,火树银花不夜天。万户安康春意暖,汤圆福满贺新年。”当然,这首诗并没有之前为记者写的《元宵》写得好。

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变身“主导角色”?

网友忙着在元宵节用DeepSeek写诗,而其实作家在创作时使用人工智能早已不是秘密。上海著名作家小白就曾直言,他很早就用人工智能来帮助自己写作了。几年前一家写作公司曾请他写一部中篇小说的两个章节,“我采取先由人工智能生成段落,我再从中挑选一些词句来进行加工创作的方式来写作。结果3000多字的内容,我搞了两三天,如果我自己写,可能几个小时就完成了。”

而经过不断训练和迭代的DeepSeek,显然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创作能力是大大提升了。小白告诉记者,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不是简单地帮作家完成繁杂琐碎的创作任务,有时它会给作家更多的启发。“我们人类思考一个问题,有时只能达到三到四层,而人工智能可以达到七到八层,它想得比我们深,也可以给我们更多的灵感。”

迅速成长的人工智能,使得其已经可以承担起主要的文学创作任务。去年5月,华师大王峰教授团队就用人工智能创作了一部百万字的小说《天命使徒》。这部作品也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主要由人工智能完成的长篇小说,因为论工作量,人工智能占了70%,工作人员只占了30%,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这部小说创作的主力。

事实上,人工智能在文学创作上的不断“开窍”,也让一些业内专家产生忧虑。他们担心,就文学创作这件事来说,人工智能正在从“辅助工具”变身“主导角色”。作家创作和人工智能的“边界感”也在消失。也就是说,未来一些以作家名义发表的作品,很有可能就是人工智能创作的,而且读者根本区分不出来。有人担心,这种“边界感”的消失,正是作家文学创作消失的开始。

专家:人类不会被人工智能超越

这几天,半年多前自己的团队刚刚推出《天命使徒》的华师大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教授,也密切地关注着DeepSeek在文学创作上的各种惊艳呈现。“这些作品咋一开都很好啊,但如果你集中地来看,无论是古体诗、现代诗还是小说,DeepSeek创作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一点点小资。”王峰对记者说。

王教授所说的“小资”,就是他发现DeepSeek经常会用一些宏大的词汇来表述具体的细节,“所以乍一看,显得特别有深度。但是你仔细去看它的一些推理性的表述,就会发现相对来讲它就有点儿不知所云。”不过王峰认为,这一点放到文学上来说,倒也是可以的,因为文学本来就是给人足够的想象空间。

不过也就是从这一点来看,王峰对记者说,他认为人工智能还没有超过人类,而且未来应该也只是不断“逼近”,而不会超越。“未来的文学创作,百分之七八十的工作都让人工智能来做,这一点毋庸置疑,剩下的百分之二三十就是人类的创意,就是人类怎么给人工一个线索,怎么建立一个框架。”在王峰看来,未来人工智能会止步的地方,就是属于人类的创意,人工智能再强,也不可能像人类作者这样把握得那么具有独特性,那么圆融,那么可以做到细节的精细和一致性。这也是人类最为珍视的东西。

就像在《天命使徒》的创作过程中,王峰团队向大模型输入了两三千条影响作品走向的提示词目,每个词目大概由五六百字。这些提示词目便是“创意”,决定了作品的走向。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判断,王峰认为没有必要对这种“边界感”进行甄别,也不要担心有作家会用人工智能“偷懒”。在大家都可以使用人工智能的前提下,文学作品最终拼的还是创意,是来自作家本人的创意,没有一个负责任的写作者会放弃自己这一点最可珍视的东西。

来源: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