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学府辉煌映照传媒未来

360影视 2025-02-10 06:49 3

摘要:去年临近年底的时候,北京张涛给我发了一个信息,从北京寄给我一枚纪念封,并留言虽然错过了首日,至少也是一枚正宗的原地实寄封。因为这枚纪念封的主题是“中国传媒大学”,也是从中国传媒大学临时邮局寄出的,信封上加盖了一枚“中国传媒大学”临时邮局邮戳。这所学校创办于19

聞鍾記郵(5208)承载学府辉煌映照传媒未来

去年临近年底的时候,北京张涛给我发了一个信息,从北京寄给我一枚纪念封,并留言虽然错过了首日,至少也是一枚正宗的原地实寄封。因为这枚纪念封的主题是“中国传媒大学”,也是从中国传媒大学临时邮局寄出的,信封上加盖了一枚“中国传媒大学”临时邮局邮戳。这所学校创办于1954年,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自建校以来,学校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竟先”的校训,为中国传媒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纪念邮资信封的发行,恰似一枚小巧却厚重的文化徽章,将这所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的知名学府70年的峥嵘岁月与辉煌成就,浓缩其中,向世人娓娓道来。

70年前,北京广播学院在时代的呼唤中应运而生。彼时,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百废待兴,急需专业人才的支撑与引领。怀揣着为国家培育传媒栋梁的使命,学校踏上了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征程。从最初的简陋校舍到如今现代化的校园,从寥寥数名师生到桃李满天下,70年的风雨兼程,学校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中国传媒教育领域树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校的名字变了,但建校的宗旨没有改变。

这所学校的发展,与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行业的进步紧密相连。70年来,无数怀揣传媒梦想的青年学子在这里汲取知识的养分,从新闻传播的理论课堂到广播电视的实践一线,从传统媒体的深耕细作到新媒体的大胆探索,中国传媒大学的课程体系不断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最前沿、最实用的专业教育。在这里,诞生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传媒人,他们活跃在国内外各大媒体平台,成为新闻报道的中坚力量、节目制作的创意源泉、媒体管理的中流砥柱,用手中的笔、镜头和话筒,传递着中国声音,讲述着中国故事,为中国传媒事业的繁荣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纪念邮资信封,作为学校70周年校庆的特殊见证,有着独特的意义。它的设计精美而富有内涵,正面印有中国传媒大学标志性的建筑,邮资图上的校徽和建校70周年的标识,无一不是见证了学校走过的不平凡的岁月,那简洁而庄重的图案,承载着学校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信封背面则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学校70年来的发展历程。这小小的信封,不仅是邮政通信的载体,更是一件珍贵的文化纪念品,它将中国传媒大学的光辉历史和卓越成就,以一种直观而又永恒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每一位收到它的人,都能感受到这所学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影响力。

在当今时代,媒体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格局,信息传播的方式、速度和受众需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这一挑战,中国传媒大学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加强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领域,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前沿研究,并将其融入到传媒教育中,培养出既懂传媒专业知识,又掌握新兴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学校还积极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与各大媒体机构、科技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确保学校的教育成果能够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70年的辉煌,是中国传媒大学过去的荣耀,更是未来发展的新起点。纪念邮资信封的发行,既是对学校70年发展历程的深情回顾,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传媒大学将继续秉承“立德、敬业、博学、竞先”的校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传媒人才为己任,不断探索创新,砥砺前行。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传媒大学将继续在中国传媒教育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为中国传媒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而这枚纪念邮资信封,也将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伴随中国传媒大学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来源:闻锺集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