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演艺新空间打造成文旅消费新引擎

360影视 2025-02-10 08:00 3

摘要:近年来,在演艺产业发展、城市更新、居民文化消费升级及政策鼓励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批由“非传统剧场”新建、改造而来的演艺新空间,以其创新的演出剧目、独特的艺术体验、广泛的社会传播,持续在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中出圈走红,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城市观演热,成为促进文旅

司新丽

近年来,在演艺产业发展、城市更新、居民文化消费升级及政策鼓励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批由“非传统剧场”新建、改造而来的演艺新空间,以其创新的演出剧目、独特的艺术体验、广泛的社会传播,持续在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中出圈走红,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城市观演热,成为促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振文化服务消费的新引擎。

演艺新空间也存在设施布局不合理,演出剧目未能与地方文化资源相衔接,演艺、娱乐、餐饮、购物等业态组合尚不明显,演艺行业与城市生活的融合度不高等问题。作为一种行业新业态,演艺新空间建设需借鉴古今中外经验,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规划布局上,打造嵌入式空间。从演艺产业发展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城市演艺空间生态的合理布局,既要有“高大上”的地标性剧院、剧场和演艺中心,也需要更多“接地气”的体量小、有创意、大众化的中小型演艺场所。世界范围内,演出空间的多元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我国也应在城市大型场馆周边嵌入若干小型演艺新空间,打造规模适度、各具特色的演艺聚集区。改变“空间即建筑”的固有观念,大力借鉴中国传统戏曲在山间水畔、村社院落、画锅撂地中开放、互动的表演形式,在公园、广场、街角、庭院等城市“金角银边”中构筑室外演出新空间,将戏剧元素融入城市机理,以演艺空间的星罗棋布带动城市演出文化的泛在,实现戏剧文化的便捷可及、价格可承受。上海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有益探索,在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范围内汇集了40余个大中型剧场,以及30多家散落在商厦、酒吧、咖啡厅等场所的演艺新空间,区域演出空间功能结构得以优化,实现了“1+1>2”的整体聚集效应。

在内容生产上,强化沉浸式演艺。从上世纪90年代在小剧场上演的《情感操练》,让观众坐在舞台上观看戏剧,到《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演员跑到观众席中追斗、抢包、玩耍,再到商圈THE BOX朝外B馆“理发店”上演的《疯狂理发店》,观众可以与演员一起参与“破案”……根据不同类型演艺新空间量身定制的沉浸式演艺作品在探索中不断上演,打破了传统剧场的“第四堵墙”,主体由“走近”变为“走进”,由“感受”变为“参与”,由“观看”变为“沉浸”,为戏剧直接性、现场性艺术特质赋予了新的内涵,对戏剧边界、观演关系、演艺形态都进行了新的拓展和重塑。演艺新空间通过分离式多场景空间流动、开放式多线条叙事演绎、互动式多角色转换以及沉浸式多感官体验等,能更充分地表达与展现故事的主题。北京利用繁星戏剧村、颜料会馆、正乙祠等独特历史文化遗产,打造“特而精、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在剧种选择、剧目编排、演员演出等方面注入地方文化,运用人工智能、IP、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创作出沉浸式魔术脱口秀《男巫客厅》、沉浸式戏剧酒馆秀《芝加哥之夜》、沉浸式悬疑喜剧《旁观者报告》、环境式悬疑戏剧杀《切西娅》等新剧目,通过沉浸式演艺的空间营造、主题呈现和技术运用,获得了良好的观演效果和演出票房。

在经营模式上,营造场景式消费。新芝加哥学派特里·克拉克等城市社会学者,通过对纽约、芝加哥、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研究后发现,都市娱乐休闲设施的不同组合及社群组织,会形成不同的场景,而不同的场景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文化价值取向又吸引着不同的群体前来进行文化消费,从而推动区域发展,这正是后工业化城市的典型特点。场景理论把城市空间的研究从自然、社会层面拓展到区位文化消费层面。演艺新空间消费场景是演艺消费新业态、新产品与新模式的系统集成,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群对于演艺新空间的文化设施与价值取向有不同的偏好。研究发现,青年群体更向往时尚、流行气质,中老年群体喜欢较为正式、严肃的艺术表达;时尚潮酷类场景能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场景中包含的戏剧性元素越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强。因此,经营者需要关注不同特征群体的偏好与变化趋势,营造不同的演艺新空间场景,满足观众差异化的需求,以最大限度提升演艺新空间场景文化体验性价值。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