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行业:Deepseek加速端侧AI渗透,电池产业链有望实现量价齐升

360影视 2025-02-10 08:37 3

摘要:电池根据原理不同可分为物理电池、化学电池和生物电池,其中化学电池的应用 领域最为广泛。化学电池包括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可进行充放电循环 使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工作的基本需求。目前,主流的二次电池按照其正负 极材料可分为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和

(一)软包锂电池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电池类型

电池根据原理不同可分为物理电池、化学电池和生物电池,其中化学电池的应用 领域最为广泛。化学电池包括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二次电池可进行充放电循环 使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工作的基本需求。目前,主流的二次电池按照其正负 极材料可分为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和镍镉电池,而锂离子电池具有 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 尺寸设计灵活、清洁无污染等特点,能够满足下游市 场应用场景多样化、产品定制化等多方面需求,是目前最具竞争力的化学电池之 一,也是消费电池中应用最广的一种电池类型。

从制造工艺角度可分为叠片和卷绕两种,其中叠片工艺是把正负极片裁剪成所需 尺寸,然后将它们与隔膜叠合在一起,形成小型电芯单体,接着小电芯单体叠放 并联形成电池模组,能够充分利用内部空间且形状尺寸设计自由;卷绕工艺则通 过固定卷针将完成分条的正极极片、隔膜和负极极片根据一定顺序卷绕,并挤压 成圆柱形、椭圆柱形或方形,再将这些卷绕好的极片放置在方形或圆柱形的金属 外壳里,生产控制相对简单。

按照封装形式来划分,锂电池可以分为方形、圆柱和软包三种形态。其中,方形 电池的优点包括高成组效率、大单体容量以及简单的结构设计,但一致性较低、 散热也相对困难;软包电池具有单体能量密度高、电化学性能优越、安全性强等 优点,但因对产品一致性的要求高,成本较高;圆柱电池的一致性则较强、生产 效率高,但能量密度较低和产品成组效率低仍然是显著的劣势。

根据 EVTank 的统计,2023 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 1202.6GWh,同比增长 25.6%,其中小型电池(3C 消费电池和小动力等)的出货量为 113.2Gwh,占比约 9%。根据 SPIR 的数据,预计 2023-2030 年全球 3C 消费市场的 CAGR 约 7.1%,主要因为端侧 AI 渗透将带动电池价值量持续提升。

(二)高续航需求凸显,电池容量不断扩大

根据 Seven Tech 援引 TD Cowen 的 iPhone16 pro max 的 BOM 表拆解,一部 iPhone16 Pro max 的 BOM 表价值量为 485 美金,其中电池价值量约 15 美金, 占总 BOM 表的比重约 3%,容量密度为 4685mAh,相比上一代的 iPhone15 pro max 提升约 5%。虽然电池在 BOM 表的价值量并不算很高,但随着手机功能越 来越多以及 AI 应用逐步落地端侧,消费者对于手机高续航的要求在持续提升,电 池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我们统计了历代 iPhone 的电池容量密度情况,每年的新系列相比于上一代同款 机型都会进行电池容量的升级。我们判断,随着 Apple Intelligence 逐步落地,未 来电池容量的提升速度和幅度将进一步增长。

目前而言,安卓手机在电池续航上的表现更加出色,多款安卓旗舰机型的电池容 量已突破 5000mAh,小米 15pro 甚至已实现约 6100mAh 的电池容量,能够应对 一整天的高强度使用,甚至在游戏、拍照等高负载场景下,依然能保持非常可观 的续航时长,极大解决了手机续航焦虑。

我们认为,随着手机性能的升级,消费者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逐步增加,尤其是 AI 算法加入后,手机功耗将进一步提升,而消费电子产品内部空间有限,因此电池 的容量密度有望加速迭代升级。

笔电方面,AI 赋能也有望加速电池容量提升进程。以联想小新 Pro 系列为例, 2019 年联想发布小新 Pro,电池容量为 56Wh,2021 年小新 Pro 14 电池容量提 升了 5Wh 至 61Wh,2023 年小新 Pro 14 电池容量再度提升至 75Wh,最新发布 的小新 Pro 16 2024 AI 版电池容量又有提升,为 84Wh。笔电电池容量总体呈现 上升趋势,AI 落地 PC 端后,功耗等可能增加,有望进一步推动电池容量升级。 根据目前已经发布的部分 AI PC 来看,已经有多款 AI PC 进行了电池容量的升 级。如联想小新 Pro 16,联想 ThinkPad T14p,联想 YOGA Pro 16s,微软 Surface Pro,华硕灵耀 14,微星 Prestige 16 AI EVO 等。未来随着 AI 持续落地 PC 端, AI On 阶段的 PC 持续推出,电池容量有望持续升级,电池厂商或将受益。

(一)电芯是电池核心,生产制造环节复杂

锂电池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与锂电设备;产业链中游为锂电池制造,将正极、负 极、电解液、隔膜加工后形成锂电芯,锂电芯进行模组装配及 PACK 形成了锂电 池包;下游是锂电池应用,主要有新能源汽车、储能、消费电子、电动工具等领 域。

相比动力电池,消费电池的使用条件较为友好,且因为电池占 BOM 的比重较低, 厂商降成本诉求不强,而由于消费类的手机、平板空间有限,且随着端侧 AI 落地, 对机内空间利用率要求更高,因此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对于尺寸要求严格、容量、 能量密度等要求很高,因此在技术和材料上会更优于动力电池。

从工艺上而言,消费电芯的生产技术含量较高,涉及大量的专利技术,步骤也很 多,需要在严格控制制造环境粉尘和温湿度的条件下,完成正负极分别配料、涂 布、辊压和分切后,再通过隔膜分割后,卷绕成一定大小和形状的卷芯,装入壳 体内再进行烘烤、注液等等步骤。

在完成了电芯制造后,PACK 环节则会将电芯与保护板焊接,经保护板折弯、套 胶壳、贴头部贴纸后,再进行多轮性能测试,最终将合格电池进行包装入库。

综上,电芯工艺直接影响电池容量及容量密度,所以目前行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 升级电芯壳体和改进电池正负极材料两类方向上。

(二)钢壳、负极材料等多方案并举,电池容量密度提升势在 必行

由于消费电池的体积有一定限制,所以提升电池容量密度是主要的发展方向,目 前比较主流的方案包含:1)将软包电池升级为钢壳电池、2)电芯负极材料掺硅、 3)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三类。

1. 钢壳电池

过去便携、重量轻是消费者选购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首要考虑之一,因此电池行 业已经历了一轮软包替代圆柱和方形电池的浪潮。我们认为,未来续航能力将成 为更为重要的指标,钢壳电池有望对软包电池进行新一轮替代。

欧盟新电池法案落地,钢壳替换节奏有望加速。欧盟 2023 年新《电池法》正式 落地,要求便携式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需采用消费者易于拆卸与更换电池 的设计,最快 2027 年实施。相较于软包电池,钢壳电池能够满足欧盟对电池可拆 卸的要求。 硅材料体积膨胀率较高,钢壳电池相较于铝塑膜可有效缓解膨胀。硅材料的体积 膨胀率为 320%,碳材料的膨胀率为 12%,随着手机电池负极材料向硅碳材料发 展,体积膨胀率会相应变大。目前手机多采用软包电池,其外壳主要使用铝塑膜, 而铝塑膜具有延展性,刚度很小,在电池内部受力时会鼓胀,导致电池出现膨胀 现象,相比之下,钢壳的加工性、韧性和成型都非常优良,可以抑制电池膨胀。

充分应用内部空间,实现电池容量最大化。钢壳电池的设计最早应用于可穿戴设 备中,早在 2019 年 Apple Watch5 系列中已采用钢壳电池。根据苹果申请的金属 壳电池专利,其中详细描述了钢壳电池如何优化电子设备中的可用空间,而不需 要电池外壳和电子设备中的其他组件之间的间距。这一优化在 AI 端侧逐渐落地的 过程中将更为重要,因为随着端侧算力提升,芯片、存储包括各类元件的面积和 用量均会增加,功耗也会随之提升,电池则需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提升电池 容量。

iPhone16 Pro率先使用钢壳电池,引领AI手机电池趋势。2024年发布的iPhone16 系列中,iPhone16 pro 已率先采用钢壳电池,相比铝塑膜软包电池的表面硬度更 高,对电芯的保护程度更好,并具备一定的散热效果。从电池容量密度而言,iPhone16 Pro 的电池容量为 3582mAh,相比上一代多了 308mAh,能量密度达 到了 764Wh/L,比上一代进一步提高。我们判断,随着 AI 手机算力功耗提升,电 池容量密度将持续升级。

2. 硅碳负极

硅碳负极理论克容量优势明显,预计将是提升电池密度的重要升级方向。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全球智能手机平均电池容量已从 2018 年的 3000mAh 增加到 2022 年的 4500mAh。目前主流消费电芯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石墨负极 理论容量低等缺点严重阻碍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的进一步发展。相比于石墨,硅基 负极材料的理论克容量可以达到 4200mAh/g,远超当下主流石墨负极 372mAh/g 的理论克容量,但硅基负极在充放电过程的体积膨胀效应会导致其发生粉化,粉 化会引起负极表面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发生破裂,当重新形成新的 SEI 膜时, 电解质中的锂离子进一步被消耗,使得电池性能下降。因此,通过将无机硅与石 墨复合,并对电极结构进行设计,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制备具有高导电性、低 体积膨胀率的硅碳负极材料成为未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发展方向之一。

多款手机已经使用硅碳负极电池,AI 手机电池容量有所提升。目前多家智能机品 牌厂已经采用硅碳负极电池,如荣耀、华为、OPPO、vivo 等,有效提高电池容 量和能量密度。根据目前已经发布的部分 AI 手机来看,荣耀、三星、小米、OPPO、vivo 等推出的 AI 手机均进行了电池容量的升级,提升幅度略有不同。未来随着 AI 持续落地手机端、端侧大模型参数规模不断升级、AI 应用的持续推出等,电池容 量有望持续升级,电池厂商或将受益。

3. 固态电池

目前消费电池所采用的电芯均为液态电池,随着所要求的电池容量密度越来越高, 液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天花板是 300Wh/kg,上限相对较低,而固态锂电池可凭 借材料体系的更新达到更高的能量密度,可达到 500Wh/kg 以上,实现 60%的能 量密度提升,因此固态电池被称为液态电池的重要技术升级方向。

目前固态电池在汽车领域已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因为液态电池结构中的电 解液在电池温度过高时可能发生燃烧或爆炸等安全性问题,固态电池的安全性更 好。在消费电池中,由于工作条件温和,鲜有出现极高温情况,所以从安全性角 度考虑无需大批量使用固态电池方案。但随着电池容量密度的要求进一步提升, 我们认为消费电池中也可能会逐步过渡至半固态甚至固态电池方案。

(一)Deepseek 兼具低成本和高性能,利好端侧 AI 爆发

Deepseek 以极低的训练成本,实现了媲美全球顶尖模型的性能,引发全球热议, 并且日活高速增长,我们认为,训练、推理成本的降低,有望推动 AI 应用的繁荣。 根据 SemiAnalysis 的统计,Deepseek-V3 每 M output Tokens 的价格仅 0.28 美 元,远低于 Claude-3.5,也低于 GPT-4o-mini 的价格,并且在各项测试的评分上, Deepseek-V3 都击败了 GPT-4o-mini,用极低的算力价格实现了卓越的性能。

此外,Deepseek 作为开源模型,能够快速吸引开发者形成技术社区,开发者还可 以深度定制,给 Deepseek 的 AI 生态带来很大的潜力。据全球半导体观察不完全 统计,截至 2 月 6 日,已包括国外巨头英伟达、AMD、微软、亚马逊云科技、英 特尔,国内 GPU 企业沐曦、天数智芯、摩尔线程,云计算大厂华为云、腾讯云、 天翼云、阿里云、百度智能云、火山引擎,以及无问芯穹、壁仞科技、硅基流动、 PPIO 派欧云、云轴科技等总计 20 家企业均已宣布适配及上架 DeepSeek 模型服 务。

凭借着低成本和开源两大优势,Deepseek 将极大地促进端侧 AI 的发展,有利于 消费电子终端的 AI 创新和需求爆发。

(二)国补落地效果显著,有望拉动新一波换机潮

手机方面,国内手机市场持续回暖,国补拉动下换机潮显现。手机国补逐步落地, 截至 1 月 20 日 12 点,北京、湖北、江苏、浙江、陕西国补活动已全面上线京东, 其他省市活动也在陆续上线中。国补上线省市中,手机产品销量环比增长 200%、 平板增长 300%。国补拉动下,消费电子迎来一波换机潮。根据 BCI 数据,国补 政策开始后的 2025W4((对应 1.20-1.26 数据)国内手机销量达 1008.2 万台,同 比增长 68.2%、环比提升 76.9%,其中苹果销量同比增长 18.5%、环比增长 26.2%, 非苹果销量同比增长 78.3%、环比增长 87.0%,可见国补刺激下对于销量的拉动。

AI 手机陆续面世,渗透率预计将快速提升。IDC 预测 2024 年 AI 手机出货量为 1.7 亿部,渗透率为 15%,Counterpoint 预计 2027 年 AI 手机出货量超 5.5 亿部,渗透率达 43%左右,存量规模预计达 12.3 亿部,出货量快速增长,市场空间广 阔。

PC 方面,根据 IDC,全球 PC 在 2024Q3 的出货量达到 6880 万台,同比下滑 2.4%,由于成本上升和库存补充等因素影响,导致上一季度出货量激增和这一季 度略微放缓。随着 AI PC 新机的相继发布,PC 市场在后续几个季度有望改善。

AI 加速落地 PC 端侧,AI PC 渗透率预计将快速提高。全球硬件龙头持续推出 AI 处理器、AI 大模型快速迭代,AI PC 出货量预计将快速增长,伴随 AI CPU 和 Windows 12 的发布,2024 年将成为 AI PC 规模性出货元年。Canalys 预测,2024 年 AI PC 出货量将达到 4400 万台,2025 年有望达到 1.03 亿台。AI 加速落 地笔电端侧,预计将带动笔电行业迎来一波换机潮,笔电行业迎新增长动力。

由于电池属于强制性安规认证产品,是终端产品的核心部件之一。品牌客户选择 供应商时重点关注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性能。因此 品牌客户对电池供应商的产品研发能力、工程制造能力、品质体系管理能力要求 较高,具有极高的进入和认证门槛。 品牌客户导入电池供应商通常需要通过严格的审核流程、产品性能验证及第三方 机构认证,整体开发周期较长,通常需要数年时间且需投入大量资源。通过后, 为确保产品质量和稳定供应,品牌客户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因此有利于已经提 前卡位的厂商。 目前 ATL 是消费电池领域最大的电池制造商,2021 年在全球笔记本电脑及平板 电脑领域的市占率达 37.31%、在全球手机领域的市占率达 38.80%。珠海冠宇在 电脑领域的份额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 ATL,随着大客户手机认证通过,在手机 领域的份额也有望提升。

(一)珠海冠宇

公司主要从事消费类电池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拥有完善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体 系,是全球消费类电池主要供应商之一。同时,公司也在积极推进在动力及储能 类电池领域的布局。 公司主要产品为锂离子电池,根据下游应用领域可分为消费类电池、动力及储能 类电池,公司消费类电池产品包括电芯及 PACK,应用领域涵盖笔记本电脑、平 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设备、消费类无人机、智能清洁电器、电动工具等 领域;公司动力类电池产品包括电芯、模组、PACK 和系统,主要应用于汽车低 压系统、行业无人机、电动摩托等领域;公司储能类电池产品包括电芯、模组、 PACK、RACK 和储能系统,主要应用于储能、通讯备电等领域。

在产品营收结构方面,公司产品以消费类电池为主,近 3 年动力类电池业务营收 占比呈上升趋势。2023 年,企业消费类电池业务占收入比重为 91.57%,动力类 电池收入占比为 4.78%,其他业务占比 3.65%。

消费电子行业需求在经历了接近三年的调整后,2023 年起终端市场逐步复苏, 2024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85.17 亿元,同比下降 0.27%,公司归母净利润为 2.68 亿元,同比下降 7.47%。在端侧 AI 和国补的拉动下,消费电子有望实现新 一波换机潮,从而刺激终端需求进一步增长。

在利润率方面,2022 年公司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下游消费需求萎缩影响,导致产 能利用率降低,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双下滑。2023 年以来公司盈利能力逐步恢复 改善。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 25.84%,同比增长 1.09pct,公司净利率为 1.85%,同比下降 0.42pct,公司 2024Q3 单季度毛利率为 28.28%,同比下降 0.55pct,环比增长 4.13pct,净利率为 4.24%,同比增长 1.01pct,环比增加 2.11pct。

在消费电池方面,公司保持在消费类电池领域的行业头部领先地位,长期服务于 全球知名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品牌厂商,根据 Techno Systems Research 统计报告,2023 年公司笔记本电脑及平板电脑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占有 率为 31.10%,全球排名第二;公司智能手机锂离子电池的市场占有率为 8.18%, 全球排名第五。 在动力电池方面,公司对动力及储能领域持续进行探索,未来将集中现有资源和 技术优势,聚焦汽车低压锂电池和无人机电池业务,将汽车低压锂电池定位为自 身优势项目和差异化竞争的核心业务,已获得上汽、智己、捷豹路虎等多家国内 外知名车企的认可,公司的汽车低压锂电池产品于 2023 年开始批量出货、2024 年开始放量。储能类电池业务方面,公司在多个标杆项目上实现良好进展,未来 将继续把握海外户储品牌、国内外工商业储能项目以及源网测大型储能系统等领 域的业务机会。 随着端侧 AI 发展带来电池容量密度不断提升,公司消费电池业务有望实现量价齐 升,公司在动力电池领域获得的定点数增长也有望带来稼动率上行,尽早为公司 实现利润贡献。

(二)欣旺达

公司从事锂离子电池研发制造业务,主要产品为锂离子电池电芯及模组,广泛应 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可穿戴设备、动力工具、电动两轮车、智能 家居、能源互联网及储能等领域。公司是目前国内锂能源领域设计研发能力最强、 配套能力最完善、产品系列最多的锂离子电池模组制造商之一。

公司产品以消费类电池和汽车及动力电池类为主,储能系统业务营收初显。2024 年上半年消费类电池业务收入占比55.19%,汽车及动力电池类收入占比25.93%, 储能系统类收入占比 2.49%,其他业务占比 16.40%。

2023 年由于宏观经济低迷和下游产品库存积压的影响,公司营收净利规模受到冲 击。2024 年,受益于下游智能手机、个人电脑市场需求积极复苏和 AI 需求的推 动,公司实现营收净利双增长。公司 2024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382.79 亿元, 同比增长 11.54%,公司归母净利润 12.12 亿元,同比增长 50.84%。

公司毛利率稳步上升,净利率在 2023 年承压后有所回升。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 毛利率为 16.02%,同比增长 1.59pct,公司净利率为 1.45%,同比增长 0.73pct。 公司 2024Q3 单季度毛利率为 15.07%,同比增长 0.71pct,环比下降 1.57pct, 净利率为 1.01%,同比增长 0.33pct,环比下降 1.97pct。

在消费类电池业务方面,公司将进一步提升消费电芯自供率,增加公司消费电芯 在客户产品的份额,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在汽车及动力电池类业务方面,经过 前期的专注投入与深耕,技术实力和发展潜力获得了国内外众多知名车企的认可。公司坚持“聚焦+差异化”策略,动力电池研发聚焦方形铝壳电池和动力大圆柱电池, 覆盖了 BEV、PHEV/EREV 动力和储能两大应用市场,满足混动、快充/超快充、 长寿命、长续航、宽温域纯电以及储能等多种应用场景需求。 展望未来,公司加快海外布局进度,进一步完善全球化布局,在匈牙利、摩洛哥、 越南新增海外工厂。在立足深圳、服务全球的愿景下,公司目前已在中国的广东、 江苏、浙江、山东、江西、四川、湖北等省份以及印度、越南、匈牙利、摩洛哥 等国家布局多个生产制造基地,在美国、法国、德国、以色列、韩国、日本等国 家设立分支机构。 随着公司业务布局的开拓,消费类电池提供营收利润基本盘、汽车及动力电池业 务有望减亏,未来成长性不断凸显。

(三)豪鹏科技

公司致力于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是一家具备自主 研发能力和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力的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灵活可靠的一站式电源 解决方案。公司现有产品包括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圆柱锂离子电池、储能电 芯及镍氢电池,主要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及智能手机、可穿戴式设备、个人护理、 蓝牙音箱、医疗设备、便携式储能等领域。

公司产品主要聚焦在消费电子、可穿戴设备和储能领域等。2024 年上半年公司软 包锂离子电池收入占比 59.02%,圆柱锂离子电池收入占比 29.43%,镍氢电池收 入占比 10.57%,其他业务占比 0.98%。

2024 年前三季度,随着消费类市场的整体复苏及公司采取多种措施紧抓市场机 遇,不断扩大产能和出货规模,营收业绩实现高增速增长,归母净利润逐步回暖。 公司 2024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37.84 亿元,同比增长 25.87%,公司归母净 利润 0.78 亿元,同比增长 36.97%。

受原材料和下游市场需求影响,公司近两年来毛利率和净利率承压。2024 年前三 季度公司毛利率为 19.64%,同比下降 1.61pct,公司净利率为 2.05%,同比下降增长 0.17pct,公司 2024Q3 单季度毛利率为 20.58%,同比下降 1.59pct,环比 增长 1.60pct,净利率为 3.41%,同比增长 0.92pct,环比增长 1.57pct。

在电池业务方面,公司现已积累大量的优质客户资源,与多个行业的知名企业建 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公司合作的终端品牌客户包括惠普、戴尔、MSI、华硕等。 公司以高安全、高质量、高效率为生产标准,针对客户定制化需求,通过深入研 究终端品牌客户的产品需求及特点,打造了一系列安全性优异、可靠性强的锂离 子电池、镍氢电池产品。在研发投入方面,公司聚焦于客户需求、应用场景、用 户体验,转化为卓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体系,形成差异化竞争,在锂离子电池、 镍氢电池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发成果,掌握了“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电池电解 液技术”、“高温电池技术”、“电池快速充放电关键技术”、“高安全电池关键技术”、 “电池保护控制 BMS 关键技术”等行业关键技术。在产能建设方面,公司 2023 年 加快越南生产基地的建设,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全球供应链的布局。

(四)德赛电池

公司专注于锂电池的电源管理及封装集成业务二十余年,是国内最早从事该业务 领域的生产制造企业。公司主要围绕锂电池产业链进行业务布局,立足电源管理 系统及封装集成业务,正在大力推进与现有产业高度关联且市场潜力大的新兴业 务的发展,战略布局储能电芯和 SIP 先进封装业务,并开展智能硬件整机组装业 务。公司锂电池产品主要应用领域有智能手机、笔记本和平板电脑、智能穿戴设 备、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产品、储能产品等。

公司产品应用领域广泛,伴随储能产品类和智能穿戴类增长,智能手机类和笔记 本电脑和平板类业务占比有所减少。2024 年上半年公司智能手机类营收占比 30.18%,电动工具、智能家居和出行类营收占比为 18.57%,笔记本电脑和平板 类占比 14.26%,储能类产品占比 11.05%,智能穿戴类占比 10.08%。

2024 年受益于 AI 需求推动,下游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消费市场需求增加,公司营 收业绩逐步改善。公司 2024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49.57 亿元,同比增长7.76%,公司归母净利润 2.21 亿元,同比下降 39.00%,利润下降因计提相关资 产减值损失。

利润率方面,公司毛利率伴随行业景气度回升和营收增长实现回暖,净利率因资 产减值损失仍处于低位。2024 年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 9.57%,同比增长 0.34pct, 公司净利率为 0.97%,同比下降 1.49pct,公司 2024Q3 单季度毛利率为 9.69%, 同比下降 0.66pct,环比下降 0.78pct,净利率为 1.50%,同比下降 2.05pct,环比 增长 1.06pct。

展望未来,公司将在深耕传统优势业务消费电子行业的同时,推进储能电池业务 建设,培育成长新动能。围绕储能电池业务,提升公司自主系统集成研发和制造 能力,积极开展产品自研,推出集装箱储能柜、工商业储能一体柜、低压并联储 能分体机等产品,满足不同客户需求。公司已成功开发并量产 100Ah 和 280Ah 等系列电芯产品并与多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产能布局方面,公司湖南长 沙储能电芯项目建成投产,惠州潼湖 SIP 封装产业园一期主体工程建造完成并将 陆续投入使用。同时,基于发展战略以及客户需求,公司积极推进全球化制造进 程,加快越南北江生产基地建设,丰富海外生产基地的产品类别,承接国内转移 业务,并进一步开拓越南本地市场业务。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来源:未来智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