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和“低效的PPT演示”说再见了

360影视 2025-02-24 11:44 2

摘要:在新出版的《英伟达之道:黄仁勋和科技帝国的诞生》这本书中,作者揭示了一系列关于英伟达企业文化的重要见解。其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就是CEO黄仁勋在业务讨论中更喜欢用白板而不是PPT演示。因为“白板会议”这种方式会倒逼分享者提炼他们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在当今快节奏的职场中,如何高效地传达信息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分享一系列实用技巧,帮助您简化PPT的内容,提高演示的效率与吸引力。

在新出版的《英伟达之道:黄仁勋和科技帝国的诞生》这本书中,作者揭示了一系列关于英伟达企业文化的重要见解。其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就是CEO黄仁勋在业务讨论中更喜欢用白板而不是PPT演示。因为“白板会议”这种方式会倒逼分享者提炼他们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有助于所有参会者更加清晰、更加集中的进行交流。

其实不只是黄仁勋,有很多CEO也做出过同类的决定。

在亚马逊2018年的Annual Letter年度信中,杰夫·贝佐斯 (Jeff Bezos)再次重申了他的一个要求,就是禁止在内部管理会议上使用PPT演示,他认为“叙事结构”比PPT演示更加有效。因此,在亚马逊内部开会的时候,会议召集人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不超过6页的“简报”,发给每位参会者。“简报”内容包括会议的议题,需要做出的决定,以及相关的背景信息。参会者先在30分钟内认真完成这份“简报”的阅读,然后再进入到会议的讨论。

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字节跳动在内部会议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

为什么PPT演示在一些组织内部,尤其是一些高科技公司,受到质疑和挑战呢?

第一个原因:低价值任务会导致资源从更具战略性的活动中被转移出来,并且造成潜在的创收损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为了做出一份精美的“PPT演示文稿”,有时候,我们会花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用在调整格式,勘正错误等等这些细节上。尽管现在有AI工具可以帮助大家生成PPT,但我们相信,还是有大把的时间被浪费在类似的“低价值任务”上。这会导致两个结果:

一个结果是,资源从更具战略性的活动中被转移出来。我们以人力资源为例:Enable-HR曾经做过一个总结,是关于人力资源的工作时间都花在了哪些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收拾残局,或者是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第二个方面是有效的运行,但离真正创造价值的工作还有距离,处在“追赶模式”;第三个方面是执行一些能够支持业务战略的活动;第四个方面是参与到具有战略优先级的决策活动中。结果显示,大部分HR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第一和第二个方面,也就是被一些“低价值任务”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力,因此很难抽身并且投入到更具战略性的活动中。

另一个结果是,造成潜在的创收损失。在人效指标中,有一个指标叫做“计费工作时间”,就是员工、团队或者组织在能够带来直接业务收入的工作上所花费的时间。比如说,一些直接面向客户的,按小时收取劳务或者服务费用的岗位,或者是一些可以衡量单位“计费工作时间”业务产出的岗位。假设一位员工一周有40个可用工作小时数,平均每小时的费率或者业务产出为1,000元,其中30个小时投入在客户咨询、销售管理等等“计费工作时间”上,其余10个小时被用在了一些“低价值任务”的“非计费工作时间”上,那么,每周就有可能造成10,000元的潜在收入损失。

第二个原因:PPT演示有可能被包装成一种“虚假生产力”,从而与企业文化产生冲突

什么是“生产力”?它包括劳动生产力、原材料生产力、资本生产力,以及三者相加的总生产力。对于员工来说,“生产力”就是在特定时期内,通过劳动技能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所创造的产出。它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创造的产出除以投入的时间或者资源。这里有两个要素决定了什么是真正的“生产力”,一个是更多的、有价值的产出,一个是更少的或者说更有效率的时间和资源投入。我们每个人都想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但仅仅试图更多地完成工作,或者仅仅试图更快地完成工作,这种追求单一要素而带来的“生产力”都是一种“虚假生产力”。

比如说,我们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到PPT的格式调整,错误勘正等等类似的“低价值任务”中,即便做出一份很精美的PPT演示文稿,也是一种“虚假生产力”。就像《英伟达之道》这本书中提到的,黄仁勋认为,员工有可能会将不完整的想法隐藏在精美的格式和误导性文本之后。也就是说:PPT演示文稿再精美,但如果它是建立在大量的时间投入基础上,刻意用所谓的“美学完美”来弥补或者掩盖薄弱的想法和内容,甚至把PPT演示包装成向他人证明自己工作成果的一种工具,那么就是在制造一种“虚假生产力”。

这和很多组织,尤其是一些高科技公司的企业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冲突。有一位博主就曾经分享过一段经历。他说:有一次自己为客户设计了新的投资计划,然后为此制作了一份非常漂亮的、将近40页的PPT演示文稿,提交给了老板。原本信心满满地期待得到老板的认可和赞赏,没想到老板给自己写了一封回复邮件,大概的意思是说:其实只要3、5页内容就够了,重要的是我们给客户提供什么样的建议,而不是冗长的说明我们发现了什么?

高层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很短,他们期望获得精炼的信息来做出有效决策,从而帮助组织保持一种真实、敏捷和创新的企业文化。PPT演示本质上是一种沟通工具,因此,在组织内部沟通时,追求可信、简洁和引人注目,才是根本原则。

第三个原因:大脑告诉我们,它很讨厌“低效的PPT演示”

我们大脑中的语言区域,负责同时处理声音、单词和句子。就好像一个电路,有多个不同的输入和输出,但是它们共用一个线路。因此呢,当我们在使用大脑相同部分的区域来同时处理多个不同任务的时候,效率都很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作为听众,不能一边听分享者讲述PPT演示文稿的内容,一边阅读详细的、文字丰富的幻灯片。当面对一张写满文字的幻灯片时,大多数听众会选择自己快速阅读幻灯片,而不会认真去听分享者在说一些什么。

这里有一个原理,叫做“Glance Test扫视测试”,如果一页PPT演示文稿的内容,无法在3秒钟内帮助听众抓到重点,他们就会选择自己去看幻灯片,而不是听你说。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组织,包括CEO在内不喜欢用PPT演示做沟通、做讨论、做汇报的原因之一。“低效的PPT演示”就是一种效率低下、甚至无效的沟通,这种“低效的PPT演示”包括繁多的字体、繁多的文字、繁多的图表、繁多的效果等等。

如果我们还要选择“PPT演示”作为一种沟通工具,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低效”呢?我们以人力资源来举个例子,如何汇报预算规划?可以先用一份5-6页、清晰简洁的“PPT演示文稿”来展示核心内容,包括:

以往预算使用的情况预算投入领域和分配原则预算投入带来哪些收益需要获得什么样的资源存在的投入风险和应对措施

其他预期问题和“深入研究”的数据、图表、分析等等可以作为一个附录单独提供。

PPT演示,作为工具来说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使用它的人和使用的方式,所以,无论是白板、简报、还是PPT演示,都是一种选择,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和“低效的PPT演示”说再见!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