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心脏隐患:长程口袋心电贴,如何提前预防让爱不再等待?

360影视 2025-02-24 22:48 2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加剧,心血管疾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许多年轻人也悄然患上了心血管疾病。

01:穿戴式心电监测设备市场潜力无限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达400万例以上。

截止到2022年,中国心血管病患的人数已高达3.3亿。

(图源:《2022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摘要)3.3亿患者中包括1300万卒中患者、1139万冠心病患者、890万心力衰竭患者、100万肺心病患者、487万房颤患者、250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00万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530万外周动脉疾病患者和2.45亿高血压患者。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和不良生活习惯的加剧,心血管疾病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许多年轻人也悄然患上了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比率占据了全球总死亡率的1/3;在中国,则占据了45%以上。死神的镰刀挥下,心血管疾病收割了无数的头颅,是所有疾病中当之无愧的头号杀手。

然而,尽管患病人群数量庞大;相比谈癌色变,心血管疾病通常容易被忽视。

心血管疾病通常表现更为隐匿,即便早中期存在血管病理改变和脏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也不明显,并不容易引起足够的重视。

(隐匿性心血管疾病种类)

此外,许多人讳疾忌医,常抱着听天由命的思想拒绝检查,认为心脏病发作或中风这类严重的心血管事件是突如其来、无法预测的紧急状况。

即便平时已经出现心悸、胸闷或胸痛、头晕甚至晕厥等心脏求救的早期症状也不太在意,直到发生血栓、恶性心律失常、脑卒中等不良事件时,才知为时已晚。

但此时通常已经错过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黄金时机,病情恶化不说,严重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研究表明,80%的心脑血管疾病可预防。

心电监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检测手段和预前评估,可以及时捕捉心律失常等异常状况,对疾病的早期发现、病情监测、治疗效果评估以及紧急情况的及时应对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医院诊断心脏病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采用心电图机(ECG)。

心电图(ECG)是一种快速、安全且无痛的测试,可以提供多个心脏电活动的视图,用于检测和记录心脏的电活动、评估心脏的节奏和频率,同时也可以检测各种心脏病和心脏肥大等症状。

但由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往往只需要几分钟,短时间内可能无法捕捉到不定时发生的心电异常,所以时常会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

(常规心电图的弊端)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检测的精准度呢?答案是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简称DCG;由美国Holter首创,所以也称Holter心电图)是一种先进的心脏监测技术。

它使用一种便携式记录设备,能够连续不断地记录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心脏的电活动,通常持续时间为24小时或更久。

(心电图的发展历史)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诊断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准确率对比显示,动态心电图在多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在冠心病伴心律失常的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95.8% vs 5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图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另一项研究也表明,动态心电图对各种类型的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且患者对动态心电图的实用性和准确性的评分也更高。(图源:罕少疾病杂志)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迅猛发展,动态心电监测正朝着更加可穿戴、智能化和便捷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监测设备的体积和重量的显著减少,还体现在监测方式的多样化和智能化上。例如,近年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发加速、形式多样,出现心电贴片、心电束带、智能心电衣等设备。

这些设备不仅能够实现心电数据的个体化监测,还能通过与手机终端的结合持续监测心脏电生理活动,使心电监测设备进入家庭成为可能。

根据研究显示:

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监测中,由于可穿戴式心电监测设备的依从性高、连续监测时间更长、穿戴方便不影响日常生活等原因,在监测效果上优于传统动态心电图(24h-48h),异常心电图的检出率和准确性都高于传统动态心电图。

(图源: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与标准动态心电设备相比,长程穿戴式动态心电在心悸、晕厥及不明原因卒中等方面都有更高的检出率,用时间换精度,对疾病筛查和临床检测的意义都十分明确。

案例一:

在一项对26751名患者进行长达14天连续心电监测的研究发现:29.9%的首次心律失常发生于佩戴48h后;监测到首次房颤发作的平均时长为佩戴后2.7天 ;90%以上的心律失常患者在佩戴5天后被监测到。

案例二:

在一项对524名患者进行长达14天的连续心电监测的研究发现:34%的患者在佩戴48h后首次发生心律异常事件;阵发性房颤患者中,47%的患者在佩戴24h后首次发生阵发性房颤事件;患者首次房颤事件平均监测时长为佩戴仪器后的2.8天。

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合作制定的关于房颤诊断和管理的指南中提出: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果没有之前已知的心房颤动(AF),建议使用短期ECG记录至少监测前24小时,随后尽可能进行至少72小时的持续ECG监测。

(图源:European Heart journal)

穿戴式设备能够实现长时间甚至超长时程的监测,弥补了传统动态心电监测时程短的不足。得益于其低功耗高集成度的芯片、高效的能源管理技术以及自供电技术的应用,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测设备在电池续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比某些传统设备的电池几天、甚至每天都要充电的情况,可穿戴心电检测设备能够提供更长时间的连续监测次数。

穿戴式动态心电监测设备还支持多种无线传输方式(如蓝牙、WiFi、3G/4G等),实现远程移动数据采集、存储和在线分析,让远程心电监测能够实时进行,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保证被监护者即使处于社区或者家庭环境中,也能够获得随时随地的心电监测。以真实可靠的数据,补全了心血管病院外日常监测的短板。


02:芯尚Magic Pulse心电贴

芯尚Magic Pulse穿戴式动态心电记录设备,是与索思医疗合作推出的院线外产品。临床级精准守护,让心脏健康触手可及!


一、核心升级亮点

1、临床级AI-ECG算法,精准度再突破

99.6%心律失常检出率:基于超百万份真实临床数据训练,AI算法可智能识别62种心律失常事件,与三甲高年资医生的结论一致性达98.18%。

长程监测优势显著:72小时监测房颤检出率提升至7.8%(24小时仅3.8%),120小时连续监测助力捕捉隐匿性异常。

(心率失常事件检出率与监测时长的关系)

权威认证:国内首批AI-ECG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2、轻松穿戴,颠覆传统Holter体验

极致轻薄:主机仅8.9g,传感器4.5g,厚度如创可贴(1mm),IPX7级防水,淋浴、运动无负担。

新型生物材料:全国首批通过CFDA生物相容性认证,无刺激,敏感肌适用。

操作极简:一撕一贴3秒完成佩戴,蓝牙直连App实时查看数据,开机即用,告别导线缠绕与院内排队。

3、多维健康管理,从心脏到身心

情绪睡眠监测:分时段评估自主神经活性,提供“活力值”、“睡眠质量”等可视化报告,助力用户科学制定运动与休息计划。

定制化干预方案:输出个性化健康报告,提供心脏健康、情绪、体能三大评分,帮助用户自我管理,优化生活方式。

二、技术优势与专业背书

硬核技术矩阵:微型传感器芯片、低功耗传输系统、柔性材料三大核心技术,获32项发明专利。

4500+医院选择:与安贞、阜外等顶级医院合作,累计服务超百万人次,数据覆盖全国34省市集采平台。

行业标杆:入选《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白皮书》,为北京冬奥、珠峰科考提供健康保障。


结语:芯尚 Magic Pulse 穿戴式动态心电记录设备,以其小巧便携的设计、精准的守护、先进的技术和智能的赋能,成为守护心脏健康的创新力量。让我们借助科技的力量,为自己和家人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资料:

1、《2022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摘要,2022

2、《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与质量管理标准》,2021

3、A Medicine of Sickness,Natural Healing Unit One

4、远程心电监测用于诊断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实用检验匿师杂志》,2023

5、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患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21

6、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伴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罕少疾病杂志》,2019

7、穿戴式心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与未来挑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

来源:芯尚医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