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推动膀胱癌诊疗领域的创新发展,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2月22日,“2025膀胱肿瘤MDT病例挑战赛全国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特邀中国科学院张旭院士担任主席,众多泌尿肿瘤学科领军人物与学者,围绕膀胱肿瘤精准诊疗、保膀胱综合治疗策略及多学科协作等热点议题展开深
转自:荣昌生物
为推动膀胱癌诊疗领域的创新发展,促进跨学科交流与合作,2月22日,“2025膀胱肿瘤MDT病例挑战赛全国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特邀中国科学院张旭院士担任主席,众多泌尿肿瘤学科领军人物与学者,围绕膀胱肿瘤精准诊疗、保膀胱综合治疗策略及多学科协作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会议在张旭院士的开场致辞中拉开帷幕。张旭院士指出,近年来我国在尿路上皮癌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抗HER2 ADC药物,例如维迪西妥单抗的研发与应用已走在世界前列。他强调,以MDT模式为核心的诊疗体系在提升膀胱癌患者生存获益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呼吁学术界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协作,推动《Bladder》杂志成为国际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在张旭院士、李宏召教授、慈维敏教授、史本康教授、徐涛教授的共同启动下,2025膀胱肿瘤MDT病例挑战赛正式开始。
会议分为“U维精彩”与“例证荣胱”两大篇章,聚焦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与技术革新。
第一篇章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史本康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徐涛教授主持。首先,解放军总医院慈维敏教授以《泌尿系统肿瘤精准医学研究》为题,系统阐述了基因组学、液体活检等技术在膀胱癌分子分型及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她指出,表观遗传学是破解肿瘤可塑性的钥匙,液体活检与MTB模式将重塑膀胱癌诊疗范式,唯有立足中国人群特征,才能实现从精准研究到精准诊疗的跨越。
如何将精准医学转为精准诊疗水平的提升?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毕新刚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胡海龙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洪宪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覃涛教授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专家们表示,要发展基于循证医学的个体化治疗模式,早预防、早诊治,更好地进行患者人群的分层和药物的选择,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突破。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沈益君教授阐述了尿路上皮癌的全分期ADC治疗在中国的探索及展望,肯定了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其他治疗手段在提高病理完全缓解率和无事件生存率方面的潜力,同时指出其良好的安全性。
解放军总医院孙圣坤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军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郝海峰教授、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梁华民教授一致认为,随着一系列新的治疗方法和理念层出不穷且相互补充,尤其是ADC联合免疫向新辅助/辅助阶段迈进,膀胱癌领域的精准诊疗将迈向更高阶段。
第二篇章“例证荣胱”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张骞教授、解放军总医院李宏召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许华教授代表其MDT团队展示了一例反复复发的NMIBC患者,通过PD-1单抗联合RC48 ADC实现二次保膀胱的成功案例。该病例中,患者经MDT协作调整方案后最终达到cCR,凸显了动态监测与多学科干预的重要性。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杰教授分享了其MDT团队诊疗的一例伴淋巴结转移的晚期患者,通过新辅助免疫联合放疗实现肿瘤降期,并长期保留膀胱功能的治疗经验,其2年BI-DFS率达88%,印证了综合治疗策略的临床价值。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路平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谢燚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邹本奎教授对以上的优秀病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盛锡楠教授结合自身实践进行了国际期刊投稿经验分享,指出高水平的文章应立足科学与临床实践,逻辑指向明确,文章选题兼具高质量与创新性。慈维敏教授介绍了《Bladder》杂志是由美国POL Scientific出版集团旗下的开放获取英文期刊,旨在传播关于膀胱生物学和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慈教授解读了期刊的约稿规则、稿件要求等内容。
李宏召教授详细介绍了病例挑战赛的赛程与规则。本届比赛依托《Bladder》杂志举办,旨在通过多学科协作(MDT)病例分享与竞赛,推动膀胱肿瘤诊疗的标准化与个体化发展,促进临床经验交流与前沿技术应用。赛程覆盖全国17个赛区,分四阶段进行,重点考察病例分析的创新性、循证依据及多学科决策能力。
膀胱肿瘤诊疗已进入“精准医学+多学科协作”的新时代,ADC药物、免疫治疗及影像技术的进步为膀胱肿瘤诊疗向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此次会议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前沿的学术视角,更通过真实病例与实战经验,深化了MDT模式在膀胱肿瘤全程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为提升患者生命质量注入新动力。
文字 | 危颖
摄像 | 思佳
编辑 | 春媛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