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患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反复住院,才发现是这种“罕见病”

360影视 2025-02-24 23:25 2

摘要:人这一辈子,最怕的不是吃苦,而是吃了亏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个20岁的小伙子,年纪轻轻就被糖尿病折腾得死去活来,打针吃药,住院无数,血糖还像脱缰的野马,怎么都控不住。

人这一辈子,最怕的不是吃苦,而是吃了亏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一个20岁的小伙子,年纪轻轻就被糖尿病折腾得死去活来,打针吃药,住院无数,血糖还像脱缰的野马,怎么都控不住。

医生也是一脸愁容,反复调整方案,效果依旧不尽如人意。直到最后,才发现罪魁祸首不是普通的二型糖尿病,而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糖尿病?这病谁没听过? 但你要是以为糖尿病就两种——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那可真是小瞧了这门学问。

LADA,这个名字听着陌生,可它其实比想象中更常见,甚至可能就潜伏在你我身边。

它披着二型糖尿病的外衣,干着一型糖尿病的勾当,骗过了无数医生和患者,等到真相大白,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那么,LADA究竟是何方妖孽?为何它如此狡猾?普通糖尿病患者又该如何分辨自己是不是误入歧途?中医对此又有何独到见解?且听在下慢慢道来。

LADA,全称“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病。它的本质,和一型糖尿病一样,都是免疫系统认错了敌人,把自己胰岛里的β细胞当成了外来入侵者,发动了一场“自相残杀”

只是这场屠杀进行得很隐秘,甚至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让胰岛功能彻底崩溃。

最坑的是啥? 这病起初的表现,和普通二型糖尿病几乎一模一样——血糖高、容易口渴、多尿、容易饿,还可能体重超标。医生一看,符合二型糖尿病的特征,开降糖药,嘱咐运动,患者也按部就班地治疗。

可问题是,降糖药吃了没多久,效果就越来越差,甚至血糖还越来越难控,最终只能靠胰岛素续命。

真正的关键在于,这些患者的体型往往偏瘦,家族里没什么明显的糖尿病史,年纪也不大,可血糖就是控制不住!

这就和普通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体型肥胖、胰岛素抵抗严重——完全是两回事。

医学研究发现,LADA的患者,体内往往能测出自身免疫抗体,比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这正是它和二型糖尿病最大的区别。

但如果医生没有警觉,单凭血糖高就直接当二型糖尿病治疗,那就等于给错了药,延误了时机。

中医讲究“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糖尿病在古代被称为“消渴病”,其中又分为上消(肺热津伤)、中消(胃热炽盛)、下消(肾阴亏虚)三类。

而LADA,最符合的就是“阴虚内热,燥火伤津”这一类,其核心病机是“阴亏火旺,燥热伤津”,与普通的二型糖尿病(多因脾虚痰湿)截然不同。

所以,若按二型糖尿病的思路来治LADA,效果必然不佳。

二型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健脾化湿、降糖药调理,而LADA患者则更适合滋阴清热、养护胰岛功能,比如中医常用的玉女煎、知柏地黄丸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胰岛β细胞的破坏进程。

如何早发现,避免误诊?

现在问题来了,LADA如此狡猾,普通人该如何防范?以下几点,务必要牢牢记住:

1. 年龄: 如果你是30岁以下,甚至20多岁就查出糖尿病,且体型偏瘦,务必提高警惕。

2. 家族史: 家里没人有糖尿病,自己却得了,这可能意味着问题不简单。

3. 降糖药反应: 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用着没多久就失效,血糖控制越来越差,这可能是LADA的信号。

4. 自身免疫抗体检测: 只要怀疑,就去查GADA、IA-2抗体,阳性的话,基本就能确诊。

确诊LADA后怎么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别死扛,尽早接受胰岛素治疗!

研究发现,如果在早期就用胰岛素保护胰岛功能,能显著延缓病程进展,避免完全依赖胰岛素的局面。 反之,如果一直拖着,等到胰岛β细胞被彻底摧毁,那就只能终身依赖胰岛素了。

中医在这里同样大有可为。 一方面,LADA患者普遍阴虚火旺,适当用中药调理,能减少血糖波动,改善全身状态。另一方面,针灸、艾灸等方法,对于稳定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胰岛功能也有一定帮助。

糖尿病不是只有一型和二型,还有LADA这种“潜伏者”。如果你年纪轻轻就得了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一定要警惕LADA,别被误诊拖垮了身体。

早发现,早干预,结合中西医的优势,才能最大程度保护胰岛功能,让日子过得轻松点。健康这事,谁也别偷懒,自己多留个心眼,才是上策。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成人糖尿病诊疗指南(2020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 12(1): 1-5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岐黄传人夏大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