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一月,欧莱雅集团公布了其最新的科技投资:一款名为“Cell BioPrint”的智能皮肤检测设备,能在五分钟内为店内顾客提供个性化的皮肤分析和产品推荐。
“新兵器”能留住“老客”吗?
文丨邹欣晨
今年一月,欧莱雅集团公布了其最新的科技投资:一款名为“Cell BioPrint”的智能皮肤检测设备,能在五分钟内为店内顾客提供个性化的皮肤分析和产品推荐。
这款新设备由欧莱雅与韩国初创公司Nano EnTek合作研发,于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下称CES)上,由欧莱雅集团增强美妆与开放创新部门(augmented beauty and open innovation)全球主管吉夫·巴鲁奇(Guive Balooch)发布。巴鲁奇向海外美妆财经杂志《Glossy》表示,Cell BioPrint很可能于8月在亚洲市场通过欧莱雅旗下某品牌推出以进行先行测试。
“该设备在化妆品专柜或单一品牌精品店中使用效果最佳。”巴鲁奇说,在CES演示环节,工作人员用一条类似胶带的小贴片在消费者的脸上按压几次,以收集皮肤细胞,然后将贴片放入缓冲溶液中,再插入机器以进行智能分析,全程不超过五分钟。
五分钟之内,消费者就能看到AI给出的多个数据点,其中包括皮肤的“生物年龄”——它可能比消费者的实际年龄大很多,也可能小很多。巴鲁奇透露,该设备不仅能揭示皮肤对某些活性成分(如视黄醇)的“成分反应性”——即这些成分对消费者的适用程度;还能预测消费者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色斑或毛孔粗大;最后,该设备会根据检测结果给出产品推荐。
通过人工智能设备为消费者提供皮肤分析和产品推荐并非新鲜事。然而,欧莱雅认为,测量皮肤的“生物年龄”为消费者在店内的购物体验“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实际上,不止欧莱雅,诸如资生堂、雅诗兰黛等国际巨头集团也纷纷在近年把目光投往人工智能设备,以辅助店内购物体验。
而据全球市场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最新出炉的报告,美妆巨头们如此重视店内智能设备,本质还是为了想方设法留住因“集体涨价”而心生抵触情绪的消费者们,只不过,这一“新兵器”未必如他们设想的那么有用。
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的皮肤检测设备势头正猛,Cell BioPrint只是这片不断扩张的蓝海中的一员。如雅诗兰黛集团旗下的倩碧早在2022年就扩展了其Clinical Reality虚拟皮肤诊断工具的功能,并在去年进博会上展示了最新的Clinique Reality 9.0,据雅诗兰黛方称,该工具可运用生物面部识别技术,多维度采集肌肤数据,快速生成皮肤学报告,精准匹配个性化解决方案。
高德美(Galderma)旗下的护肤品牌丝塔芙也有一款名为MySkin的皮肤分析工具,欧莱雅集团在2024年投资了高德美,以继续推进其在皮肤美容领域的布局。
资生堂集团则投资了玩美移动(Perfect Corp),该公司由台湾科技高管艾丽斯·张于2015年创立,凭借一系列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AI)驱动的虚拟试妆科技与皮肤评估设备,在这一领域展开竞争。
该领域的另一家竞争者是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皮肤分析公司EveLab Insights,其客户包括迪奥、娇韵诗、希思黎和醉象等知名美妆品牌。今年,该公司与纽约市的皮肤科医生、护肤品牌Dr.Idriss Skincare的创始人谢琳·伊德里斯(Shereene Idriss)博士合作,在多个城市开展了巡回活动。伊德里斯在社交媒体上以“枕边护肤专家”而闻名,在Instagram上拥有超130万粉丝,其个人护肤品牌Dr.Idriss Skincar也于2024年末在丝芙兰上市。
伊德里斯表示,EveLab Insights为其推出的定制版Dr. Idriss EveV设备会先扫描消费者的皮肤,检测色斑、毛孔、红血丝和光泽度,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皮肤需求从其产品线中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推荐。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我们发现,该设备在为我们的新系列产品打造知名度方面成效显著,快闪店内的消费者对它非常感兴趣。”她宣称。
据市场研究公司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数据,2023年,皮肤诊断市场(包括用于诊所的智能检测设备)价值高达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7亿元)。预计到2033年,该市场价值将达到8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2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6%。
实际上,2025年伊始,包括欧莱雅、资生堂在内的许多美妆巨头已然对价格“动手”,宣布上调产品价格。而随着美妆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奢侈及高端美妆消费者也对购买产品变得极为挑剔。
根据麦肯锡最新发布的《奢侈品现状报告》,约80%的高净值消费者预计会在2025年将部分消费转向体验式奢侈品和健康消费,而不是奢侈美妆产品。
“我们对全球消费者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价格上涨的接受度非常有限。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认为,无论是产品的质量还是产品创新都‘配不上’涨价。”麦肯锡公司服装、时尚和奢侈品全球负责人杰玛·达乌里亚(Gemma D'Auria)表示:“但如果价格不上涨,任何增长都只能来自销量,对吧?鉴于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市场将缓慢增长1%至3%,这将是一场非常有趣的差异化竞争——尤其是在过去一年,消费者购买高价美妆产品的意愿不高的情况下,美妆集团该如何实现差异化才能在与其他品牌的竞争中赢得市场份额?”
而麦肯锡观察到的各大美妆集团试图“脱颖而出”,实现品牌及产品差异化并扩大消费者购买量的其中一个途径,就是改造实体零售体验。譬如引入新的店内技术,以提供个性化的购物体验。
一些奢侈美妆以外的品牌,如美国独立美妆品牌Tower28,也希望通过店内体验与智能设备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并利用在线资源打造全渠道购物体验。2024年9月,Tower28推出了面向店员的“BackPocket”应用程序,店员可以通过该程序访问有关店内库存的实时数据,并根据购物者的购买记录提供产品推荐。品牌全球全渠道产品经理兼BackPocket应用程序负责人Nicole Veach说:“当购物者走进商店时,这款应用可以确保她们不必'从零开始 '他们的购物之旅,并让我们的化妆师提供个性化的互动。”
同样,美国大型零售商劳氏公司(Lowe's)也在利用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店内购物体验,期望能借此推动线上和线下的销售。
然而,消费者的反应或许并不如品牌们的期望。市场研究公司英敏特表示,或许只有年轻消费者有可能对这些创新设备感兴趣。在2024年该公司发起的一项调查中,18至24岁的消费者中,有22%曾使用过家用智能皮肤检测设备来诊断自身皮肤状况。这一比例在25至34岁的人群中降至20%,在35至44岁的人群中下降到17%,在45至54岁的人群中下降为13%,在55至64岁的人群中下降到6%。65岁及以上的消费人群中,仅有1%的人称尝试过此类设备。
“但我们都知道,有能力消费得起高价或奢侈美妆产品的通常是这些年轻人的父母,而不是18岁到24岁的青少年。”达乌里亚评价道,“被集团们寄予厚望的‘新兵器’或许能招揽来同样跃跃欲试的‘新顾客’,但能否留住钱包实力雄厚的‘老人’,还犹未可知。”
来源:化妆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