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在小尾巴这个发展已经十分繁盛的领域,直到去年,市面也难得一见“电子管小尾巴”这种器材。原因也不难理解:便携电子管器材需要解决功耗、体积、避震、抗干扰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体型较大并且自带电池的播放器或者全尺寸解码耳放身上,问题相对好解决;换到小尾巴上面,就容易顾
引子:再叙电子管
随着这几年上市的电子管随身播放器、便携解码耳放越来越多,曾经专属于音响系统、桌面大耳机系统的胆管韵味也渐渐弥漫到随身玩家身边。
但在小尾巴这个发展已经十分繁盛的领域,直到去年,市面也难得一见“电子管小尾巴”这种器材。原因也不难理解:便携电子管器材需要解决功耗、体积、避震、抗干扰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体型较大并且自带电池的播放器或者全尺寸解码耳放身上,问题相对好解决;换到小尾巴上面,就容易顾此失彼了。
就在今年年初,iBasso推出了市面首款电子管小尾巴Nunchaku。
在Nunchaku之前,iBasso已经推出过非常多款小尾巴,上至三千元档的DC-Elite,下至入门价位的马卡龙,几乎覆盖了这个品类所有的价位档次。这么多型号里也不乏“代表作”,比如现役旗舰DC-Elite,就是一款素质水平在同类产品中十分出挑,且兼具搭配广泛性的器材,颇有中高端播放器的风采。上市一年多以来,它都是烧友们考虑购买高端小尾巴时一个重要的选择。珠玉在前,我对iBasso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品牌并不惊讶。
售价2199元的Nunchaku已经迈入了“高档小尾巴”之列,但它比2999元的DC-Elite还是便宜了不少。新的器材形态自然吸引眼球,我也感兴趣于它与DC-Elite之间的差别,于是在体验新品之余,我也将它们仔细对比了一番。
设计:其貌相似,内有不同
Nunchaku的机身乍一看和DC-Elite相似度非常高:造型上都如同一个打火机,机身左平面右弧面、竖条纹、右上角音量旋钮这些标志性设计语言也都继承了下来。两款小尾巴放在一块直接对比,除了文字上的标识之外,也只有三维尺寸细微差异、侧边功能按键转移到旋钮底下等等细节上的调整。
Nunchaku的重量仅50g,明显比DC-Elite轻一些,挂在手机下方时下坠的感觉有所缓和。电子管工作时发出的猩红色光线从机身背部玻璃板透出来,颇为亮眼。Nunchaku外观设计中,唯一一处我觉得值得商榷的是旋钮周边防护高度不像DC-Elite那样和旋钮齐平,容易发生误触。
连上手机之后,Nunchaku显露出便捷好用的一面——它搭载了一块0.96英寸的显示屏,能够完整显示小尾巴工作的状态参数,配合旋钮操作,它还能调节高通与低通滤波、增益、S/PDIF等项目。再加上iBasso官方APP“iBasso UAC”的支持,Nunchaku的功能显然比DC-Elite丰富。
实际使用下来,Nunchaku的功耗控制得还算比较理想,电子管模式耗电略高于DC-Elite。另外,实事求是地说,电子管避震的问题本身难以彻底避免,但只要不去大幅度摇晃机身或者磕碰到其他东西,JAN6418的啸叫声出现得倒也不太频繁。
声音:双模式的不同演绎
Nunchaku内置两枚雷神JAN6418电子管,且能够提供高达22.5V的阳极供电。虽说是电子管小尾巴,但Nunchaku的放大电路并非只有电子管这一个选择。它拥有一套独立的AB类放大电路,电子管模式与AB类放大模式可以随时自由切换。
电子管模式下,Nunchaku声音非常温暖,声音结像有一定的蓬松感,边缘打磨得几乎没有什么棱角;音色渲染比较明显,但并不改变乐器或者人声的原有特征,而是将声音的质感包裹厚实。此时的Nunchaku声音中感受不到任何侵略性,力量的释放稳定、温和,也并不会让人产生疲软的感觉。这种风格走向,与我们过往在大尺寸胆机身上所感受到的韵味几乎如出一辙。
三频方面,中频是Nunchaku着力去刻画的一部分,其具有相当不错的厚度,人声的位置相对靠前,演唱细节表达得颇为清晰。低频量感不错,质感则点到即止;高频顺滑,有一点涂抹痕迹,保留了一定的光泽度。Nunchaku高低两端的表现更接近于为中频进行衬托与点缀,确保乐曲不会出现局部的残缺。
而在素质方面,Nunchaku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它绵密的解析——尽管它的声音是光滑、暖润的,但这种“微糊”并不代表解析不足,相反,它擅长将乐曲中细密的信息抽丝剥茧般摆在台面上,让我们得以直观地抓住隐匿的细节。此外,Nunchaku的密度也相当不错,声音一直保持在比较浓稠的状态,并维持了较强的凝聚力。它的声场虽然绝对规模没有那么宽广,但良好地塑造出了声音的层次,特别是纵向的前后次序保持得当。
以Nunchaku电子管模式声音的特点而论,我认为其最适合用来聆听人声流行音乐,尤其是大众流行、港台音乐中相对舒缓慢节奏的作品,无论是音乐本身的风格特征还是歌手嗓音中的情感表达,它演绎起来都十分“对味”。
如果觉得电子管的味儿太重,AB类放大模式是相对易于接受的选择。从电子管模式切换到AB类放大时,会骤然感受到声音味道变得清澈淡雅:此时的Nunchaku并没有明显的音染,但依然拥有不错的润泽感,不会变得干涩;整体的厚度有所降低,强有力的能量让声音扎实稳健,更富立体感;声音背景更加干净通透。
AB类放大下的Nunchaku三频架构更趋近于均衡。低频有较为可闻的下潜深度,力量稍微加强了一点,在演绎鼓类打击乐的时候能将敲击瞬间能量由点及面扩散的听感较好地还原出来。中频虽然不再是刻意强调的对象,但依旧结实饱满。高频亮度和其他频段接近,极高频的延展也比较清晰。各个频段之间的过渡自然协调,毫不突兀。
而在素质方面,AB类放大模式比电子管模式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最显著的部分来自于声场和分离度:AB类放大的Nunchaku声音边界的限制并不太明显,横向广度和纵向深度拓展得更开阔;人声与乐器、各件乐器之间拉开一定的距离,我们能明晰地分辨出各种音乐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舞台感”尽显。除此之外,动态范围也同样有所增强,在演绎一些强弱变化幅度大的古典乐曲以及电影原声时,Nunchaku也能做到震撼人心。
比起个性独特的电子管模式而言,Nunchaku的AB类放大模式对于音乐风格的适配性更广一些。除了大众流行乐之外,对于节奏感强烈的电子乐、舞曲等,它的演绎也足够“带感”;甚至对于小编制器乐,它也有一定的表现力。
如果拿AB类放大模式下的Nunchaku和DC-Elite相比,单论素质水平,DC-Elite依然高出一头。它身上极佳的安定感和清晰的声音线条,放在当下市面小尾巴当中都是数一数二的;而强弱分明的信息揭示力、果断不犹豫的瞬态响应速度,也略优于Nunchaku。当然,从它们的价格也不难发现其档次差别,而这两款小尾巴在各自价位里都是素质相当出色的存在。
但Nunchaku的价值不仅在于素质,更在于风格与玩法上。作为旗舰的DC-Elite选择的是大气、稳重的调音路线,其较为直白还原的音色久听之下或许会令人觉得有些单调。Nunchaku则可以说是将“抓耳”与“耐听”集于一身,既提供了一种在小尾巴产品当中独一无二的浓郁风味,又充分考虑烧友的适配空间。这样的一款器材追求的不是绝对极致的素质实力,而是一种悦耳且长久不乏味的体验。
搭配与玩法
如果对Nunchaku两种放大模式的表现依然不满意,我们还可以通过微调高通、低通滤波器来改变各频段响应的特征:低通滤波器在原汁原味的NOS非过采样模式之外,还有高速滚降、慢速滚降、低延时高速滚降、低延时慢速滚降4种模式可选;高通滤波器打开后,极低频的响应有所衰减。实际听下来,两种滤波器都只是微调了各个频段的占比,并不会造成“伤筋动骨”的效果,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补偿。
我个人的推荐是不开高通滤波器,电子管模式下低通滤波器设为慢速滚降,让声音余韵进一步绵延;AB类放大模式低通滤波器设为NOS或者高速滚降,让声音显得更干净利落。当然,调整的方向完全是因个人喜好而异的。
无论是电子管模式还是AB类模式,Nunchaku的平衡口都足以将主流的耳塞驱动得比较到位。我在测试时使用的塞子是森海塞尔IE 900。暂且放开“测试”这一层意义不谈,像IE 900这样声底均衡、解析力和密度均属上乘的塞子,正好适合用来搭配声音风格多元的Nunchaku,用一条塞子,就可以体验电子管的醇浓馥郁、AB类的均衡持稳,一举两得。
与此同时,我也将手上一些不同风格特点的塞子拿出来与Nunchaku搭配,以寻求它所适合的玩法。
Nunchaku + DITA ES
性格冷静、风格中正的ES,演绎乐曲时照顾音乐的整体感,不会过于突出某个局部进而导致失衡。这种风格无疑可塑性很强,而Nunchaku两种放大模式正好能给ES产生两个方向的补益作用。
电子管模式下,ES原本偏还原向的听感也被渲染得颇具感染力,整套搭配厚实的中下盘抓地力很强,人声的表现饱满、动人;而AB类放大下,Nunchaku充沛的驱动力、均衡的声底将ES宛如小音箱一样的声音混响完整地还原了出来,乐器和人声的落位精确、有序,空间感十足。
Nunchaku + flipears 亚法·银
亚法·银是一条驱动门槛不太高的耳机,大多数随身播放器、中高端小尾巴都能让他进入合适的工作状态。它的两个调音拨杆提供了总共4种声音模式,能量分布各有特点,搭配Nunchaku两种放大模式,理论上我们能得到多达8种声音。
电子管模式下的Nunchaku驱动亚法·银,我倾向于选择低音增强模式(仅开1挡开关)。这套系统中频特别丰满,厚重且前倾的人声尤为抓耳,而耳塞的低音增强模式改善了中频与低频之间的衔接关系,也提升了低频对人声的衬托能力。
而AB类放大模式下,Nunchaku和亚法·银的组合三频大致均衡、中盘略有盈余,完整度比较高,为耳塞选择均衡模式(两挡开关均关闭)最为合适。此时的Nunchaku能够将亚法·银扎实健硕的声音体态充分激发,力量刚健,声音线条笔直,对泛流行乐有着不错的适配性。
Nunchaku + Astell&Kern NOVUS
作为一款超旗舰耳塞,NOVUS对于前端的驱动力与控制力,以及综合素质水平要求都比较高。用NOVUS来搭配Nunchaku,也称得上是对这款小尾巴的一次“极限测试”。
无论是哪种放大模式,Nunchaku驱动NOVUS都能把塞子致密的声音密度还原出来,声音细节的呈现相当密集,信息量源源不断地涌入耳中。也许换用一款高端播放器能让NOVUS空间感的优势发挥得更彻底,但Nunchaku驱动NOVUS时呈现出的鲜活音色还是能让人听得过瘾。
对于大多数只有一套声音方案的前端器材,寻找搭配的过程接近于一种“排除法”,从千百种风格里筛选出适合它的那几种。而像Nunchaku这样的器材,尝试的搭配种类越多,它越能将自身适应性广的优势发挥出来,我们考虑的已经不是“搭不搭”的问题,而是如何发现它更多的玩法与组合可能性。
小结
在如今市面上诸多款小尾巴当中,Nunchaku显得异常与众不同。它对于电子管的应用和调校协调且到位,让我们得以在小尾巴身上品尝到曾经专属于大器材的胆味;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集于一身、自由切换,又让器材的“个性”适应了烧友的个性。它选择了与自家旗舰不一样的设计思路,但这样一款兼顾“好听”与“好玩”的器材,同样是“发烧思维”下的作品。
此前,我们已经品赏过iBasso品种繁多的小尾巴,档次高低有别,声音则日益成熟。尽管他们家推出过的器材里配置了电子管的并不多,Nunchaku这款新品更是走在同类器材的前头,但它依然保持着iBasso小尾巴的高完成度,大胆的创新背后,可见调音功底之积淀。
以上。
閑雲散人记。
来源:耳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