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领域七大进展 | 年度进展

360影视 2025-02-25 01:33 1

摘要: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主办,四川省医学会、四川省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于2024年4月11—13日在成都召开,这是我国2024年度细菌真菌感染领域最受关注的学术盛会。

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领域是一个稳步发展中的专业领域,在多学科专家的努力下,2024年取得了系列成果,本文梳理其中的一些重要进展。

一、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召开,影响力扩大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主办,四川省医学会、四川省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于2024年4月11—13日在成都召开,这是我国2024年度细菌真菌感染领域最受关注的学术盛会。

本次会议相较以往有新的突破与发展:(1)参会人数大幅上升:近4000位来自国内感染、重症、呼吸等专业领域人员线下参会。与会者学习积极性爆棚。从主会场到分会场,从会议开始到会议结束日,许多会场甚至难觅立足之地。(2)学术内容扩容:设立9个分会场,包含87场次和252个学术报告,200多位讲者、主持。(3)会议内容创新:首次设立了全天院感版块内容、噬菌体临床应用版块、OneHealth及医护一体化版块等。(4)恢复国际交流:邀请了2位国际著名感染病专家在主会场做报告。

二、多学科人才培养取得阶段性成果

鉴于我国细菌真菌感染诊治的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的现状,2015年“细菌真菌感染诊治培训项目(培元计划)”创办,随后培英、培微计划相继启动,合称“培立方”,分别培养细菌真菌感染诊疗相关的感染医师、临床药师及临床微生物专业人员。至今“培立方”已成为在国内获广泛认可的细菌真菌感染诊治系统性培训项目,培元、培英、培微3个项目分别举办了30、24和12期培训课程,培训学员近2万人,覆盖国内约5000家医院,为细菌真菌感染诊治、预防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培训了大量骨干人才,影响深远。

项目的成功开展,有赖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办公室的精心管理,也得益于一些有社会责任感企业的大力支持。分会委员在培立方项目的创立、课程设计、授课和宣传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细菌真菌感染学术会议上,“培立方伴我成长”专场回顾“培立方”项目走过的十年历程,既是对过往总结,也是一次光大“培立方”的再动员。

三、《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防控指南》中英文版发布

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CRO)被WHO列为全球首要关注病原体,临床危害严重,是需要紧急应对的公共卫生问题。CRO主要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的肺炎克雷伯菌(CRKP)、铜绿假单胞菌(CRPA)和鲍曼不动杆菌(CRAB)。由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委会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牵头编写了《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防控指南》,该指南专家组由细菌感染诊治及防控领域的31位多学科专家组成,指南严格遵循WHO推荐的标准与流程制定,在指南编写组多学科专家确定了16个PICO临床问题后,指南工作组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全体专家组成员以讨论和投票相结合的方式,根据Delphi法最终就推荐意见以及执行过程中注意事项达成了共识。

该指南于2023年发表于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有研究者以AGREE-Ⅱ方法对在全球范围内纳入的 21部指南进行评估,该指南得分排名第2,目前已被引近60次。为便于我国专业人员的阅读,中文版指南2024年发表于《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此外,我国多学科专家编写的CRPA诊疗指南已成文待发表。

四、病原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用于感染病病原诊断发展迅速

感染病特别是细菌真菌感染的病原诊断率低,是影响感染病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分子诊断广泛应用于感染病的病原诊断,助力感染病的精准治疗。病原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的开发应用,对于重症感染、常规培养不能生长的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的病原诊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参与技术研发及应用的检测公司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近年我国发表了众多的mNGS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制定了十几部mNGS临床应用共识,分会前期也牵头制定了《呼吸系统感染中宏基因组测序技术临床应用与结果解读专家共识》,在2022年发表于《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随着技术的成熟、临床的认可,mNGS的检测逐步由医院的临床微生物室开展,以方便临床应用。如何推动mNGS的有序发展、临床规范管理及合理应用是值得及时探讨的问题。分会与中国药师协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共同制定了《病原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临床本地化检测规范专家共识》,于2024年发表于《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五、参与多项耐药菌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显著

细菌耐药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合作研究、共同应对非常有必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9家医院,近年来参加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多重耐药菌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MDRO研究),这是一个大型的临床研究,全球参与的单位近百家,针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CRPA和CRAB开展了3项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已在近年分别发表于Lancet Infect Dis(2023年发表,王明贵为第一作者)、Lancet Microbe(2023年发表)及Clin Infect Dis(2024年发表,王明贵为第一兼共同通信作者),还有多个研究结果发表于领域国际刊物或正在成文中。通过此研究,加强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学习了国际先进的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落实,锻炼了队伍,为应对全球细菌耐药(AMR)问题贡献中国的智慧和力量。

六、高耐或高毒高耐革兰阴性菌耐药机制的多项研究

(1)产KPC酶铜绿假单胞菌(KPC-PA)的进化机制:KPC-PA近年在中国检出率迅速增多,在浙江省的比例尤为显著,其中绝大多数属于ST463克隆。俞云松课题组通过分析ST463-PA中KPC质粒的演化轨迹,探索了高危克隆ST463适应性进化的关键过程及机制,揭示了其在中国快速扩展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成果2024年发表于Commun Biol

(2)CRAB中高耐药ST164克隆的出现:俞云松课题组利用纵向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揭示ICU中靶向干预前后CRAB优势克隆演化的动态及新兴优势克隆的全球特征。研究发现ST164型CRAB有取代ST2成为新的优势克隆的趋势,且ST164克隆具有更高的碳青霉烯类耐药水平,可能与染色体上同时携带blaNDM-1和多拷贝blaOXA-23相关,研究成果2024年发表于Nat Commun

(3)hv-CRKP ST11-KL64的毒力质粒形成和传播机制:王辉课题组通过不同血清型毒力质粒序列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KL64型的毒力质粒序列都缺少一段3kb左右的基因序列,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段基因序列的丢失有助于菌株增强抗氧化杀伤的能力,增强菌株在宿主巨噬细胞中的存活能力,研究成果2024年发表于Nat Commun

(4)巨型毒力质粒的转移机制:王明贵课题组发现不能接合转移的巨型毒力质粒pIUC1-IncFIB(K)37(pLVPK-like)在帮扶质粒IncFIB(Mar)的协助下,高效地转移至CRKP,而后因为不兼容性的缘故,IncFIB(Mar)又逐渐丢失,阐明了亚太流行的hv-CRKP的形成过程。同时少部分接合转移到CRKP的IncFIB(Mar)质粒与毒力质粒融合形成pIUC1-IncFIB(Mar),这个融合质粒在欧洲流行,解析了欧洲毒力质粒的形成过程,研究成果于2025年1月发表于Sci Adv

七、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新抗菌药物的研发上市

2024年5月,舒巴坦-度洛巴坦在中国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由鲍曼醋酸钙不动杆菌复合体所致的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肺炎及呼吸机相关性细菌性肺炎。2024年12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瑞来巴坦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治疗18岁及以上患者由敏感革兰阴性菌引起的医院获得性细菌性肺炎及呼吸机相关性细菌性肺炎。2025年预期有更多的新抗菌药包括对CRO有效的抗菌药在我国上市。

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

执笔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王明贵 杨帆

编辑 | 刘红霞

责任编辑 | 刘红霞

审核 | 刘红霞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编辑: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辑委员会

地址: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总编辑:饶克勤

编辑部主任:韩静

投稿邮箱:daobao@cmaph.org

官方网站:http://zhyxxxdb.yiigle.com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