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下是其中一典型病例,此病例治疗中,疼痛科开创性地应用了G臂联合超声引导下行腰交感神经射频术,不仅显著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还确保了手术的疗效。
近日
西安市第三医院疼痛科联合
心脏·血管外科成功治疗了
数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
以下是其中一典型病例,此病例治疗中,疼痛科开创性地应用了G臂联合超声引导下行腰交感神经射频术,不仅显著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还确保了手术的疗效。
此例患者首先在西安市第三医院心脏·血管外科进行了下肢动脉闭塞开通+药涂球囊扩张术,术后患者自觉下肢皮温明显改善,但仍疼痛明显,NRS评分6分,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后在市三院疼痛科行G型臂联合超声引导下腰交感神经射频术,患者下肢痛明显缓解,NRS评分1分,下肢皮温恢复正常,随访1月,患者疼痛未反复,无下肢发凉感,且原踇趾坏死区域已部分结痂脱落。
▲造影可见左侧股浅动脉下段闭塞
▲经介入开通+药涂球囊扩张术后左侧股浅动脉下段复通
实现了(下肢动脉无支架植入)最新理念
▲超声实时引导下精确穿刺
避免脏器损伤
▲穿刺到位,注入造影剂
G臂下可见造影剂分布在理想位置
▲腰交感神经射频术前患者足趾青紫
踇趾部分组织坏死,足部皮温低
▲术后1月随访,患者疼痛基本消除,足部无发凉感,皮温正常,足部皮肤红润,原踇趾坏死部位结痂,部分痂皮已脱落
Q: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LEAOD)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炎症或血管内膜增生等原因导致下肢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进而引发肢体缺血、缺氧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其病理核心是动脉血流受阻,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组织坏死等,它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病变(Diabetic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等疾病。
Q:
如何治疗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戒烟、药物治疗、局部治疗以及手术干预。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腰交感神经射频术及化学毁损术,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其通过射频消融或化学毁损腰交感神经来改善肢体末梢供血,缓解疼痛。
下肢动脉闭塞开通+药涂球囊扩张术实现了动脉的再通,但由于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存在动脉硬化及血管内皮损伤等问题,仍会出现动脉痉挛的情况,就如同通畅的血管被双手紧握,血管腔仍处于闭塞状态,腰交感神经射频术通过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恰恰解决了“双手紧握”的问题,使动脉真正意义上实现再通!
血管外科解决主干血管开通问题,疼痛科解决庞大末梢微循环开放问题!强强联手,从主干道到最后一公里,构建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整体解决方案!
创新技术
G臂联合超声引导下的腰交感神经射频术
西安市第三医院疼痛科伊立副主任医师开创性的应用G臂联合超声引导下行腰交感神经射频术,结合了国内外前沿技术,具有显著优势。G臂X光机能够实时提供清晰的影像,帮助医生精确定位手术部位,而超声技术则可以实时观察血管、神经及周围脏器的解剖结构,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研究表明,超声引导联合G臂验证的手术方式在穿刺次数、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C/G臂引导方式。这种联合引导方式不仅提高了手术的精准度,还减少了患者的辐射暴露。
多学科协作
攻克疑难病症的关键
此类疾病的攻克,离不开疼痛科与心脏血管外科的紧密协作。多学科团队通过术前讨论、术中配合以及术后随访,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医疗服务。这种协作模式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为复杂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西安市第三医院疼痛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有学科特点的诊疗模式,科室以“竭尽全力解除或减轻患者痛苦为首要任务”的理念,为疼痛患者提供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微创介入治疗。此次创新应用G臂联合超声引导下的腰交感神经射频术,标志着医院在疼痛治疗领域的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
西安市第三医院此次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创新实践,展现了多学科协作的强大优势以及新技术应用的广阔前景。未来,随着更多前沿技术的引入和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深化,相信将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
[1]Conte, Michael S. , et al.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Management of asymptomatic disease and claudication."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61.Supplement(2015):2S-41S.
[2]Blaise, S. , V. Sinniger , and C. Seinturier . "Literature review of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in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lower limbs." JMV-Journal de Médecine Vasculaire 48.3-4(2023):116-123.
[3]Keser-Pehlivan, Celalet , et al.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Lumbar Sympathetic Blockade on Pain Scores, Fontaine Classification, and Collateral Perfusion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Medicina (1010660X) 60.5(2024).
[4]Keser-Pehlivan, Celalet , et al. "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Lumbar Sympathetic Blockade on Pain Scores, Fontaine Classification, and Collateral Perfusion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Lower 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Medicina (1010660X) 60.5(2024).
来源:健康赢得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