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长日久,我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教育理念持续更新,我也因此从普通班主任成长为名班主任,两百万字的德育日记就是我班主任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器。
实录型“流水账”日记、聚焦型观察日记、专题型成长日记。
20年前,我刚成为班主任时,并没有写德育日记的习惯。
工作几年后,我想总结一下自己是怎么带班、怎么教育学生的,却发现几乎没什么记忆。我想,再这样下去,可能工作几十年也无法积累多少经验,于是我开始坚持每天写德育日记。
天长日久,我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教育理念持续更新,我也因此从普通班主任成长为名班主任,两百万字的德育日记就是我班主任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器。
我的德育日记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实录型“流水账”日记、聚焦型观察日记、专题型成长日记。
这三种日记可以从不同方面为青年班主任的成长提供借鉴。
01
实录型“流水账”日记
实录型“流水账”日记是对教育生活的复盘式、真实性记录。
忙是班主任的常态,但哪些是重复低效的忙,哪些是高质量有意义的忙,如果不如实记录,就如同生活在梦里而不自知。一开始,我坚持写“流水账”日记,从早上上班到晚上下班,做了哪些事情,怎么做的,效果如何,我都及时记录。一段时间后,日记显示,我每天的教育生活只是刻板的重复,缺乏新意和活力,工作十年跟工作一天没什么分别。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状态,自然会陷入盲目和茫然。我开始重新审视、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发现我盲目是因为被当下的琐事烦扰而缺乏闲暇和理性思考,我茫然是因为工作看不到尽头而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日记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真实的自己,但我对这样的自己很不满意,必须改变。我不再只简单记录过去,更重视在日记里表达对今天的反思和对明天的向往。
于是,我的日记里有了“三省吾身”和“一点改变”。“三省吾身”就是每天要回答三个问题:我是否有效率?我是否有成就?我对自己的满意度如何?讲究效率是为了摆脱工作上的盲目,明确成就是为了克服精神上的茫然,注重满意度是想从主观感受上体验自己的进步。“一点改变”就是找出今天的一个缺憾,明天必须做出积极改变。班级管理和育人工作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而学生正处于成长变化之中,我每天都会遇到一些缺憾,比如观察学生不到位、没能抓住转化学生的良机、言行上犯下无心之错等,于是,我每天从最容易改进的某个点入手,针对其中某一个缺憾来补救,想好明天如何行动,提前设计好具体的应对思路和方法,结果成功的概率大大提高。如此一来,我的教育生活就是积极规划的结果,每一天都因为有了探索的欲望和机会而充满趣味。日拱一卒,必有所进,这样的我才是理想中的我。
如果我的日记千篇一律,说明我的每一天都在机械重复;如果我的日记值得重读和思考,说明我的每一天都真实、生动、有价值。“流水账”里有“黄金”,这些“黄金”就是我对教育生活的清醒认知、深刻反思和积极改进。在我早期的德育日记里,流水账日记占了主要篇幅,它为我的教育生活精准画像,让我明白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才值得去过。
02
聚焦型观察日记
长期担任班主任让我养成了一种职业敏感,会习惯性地观察、思考、记录工作中的关键事件和重要细节。
我的关注点主要包括有特殊需要学生的表现、课堂上发生的有育人价值的教学片段、家校沟通中重要信息的留存、社会热点事件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等。这些聚焦型观察日记是我进行德育观察、思考、行动、成果的全过程记录。每一届学生入学,我都根据心理老师调查统计的结果对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对那些有抑郁倾向的学生、生理残疾的学生、有被霸凌经历的学生,我会积极观察、及时记录与他们有关的言行琐事、课堂内外表现、师生谈话详情等。只要捕捉到学生需要帮助的信号,我一定能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并提供支援,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爱护。小易性格偏激,厌学情绪明显,在家里跟父母冲突,在班里跟同学吵架、打架。我在日记中记录了一学期内与之相关的所有能观察到、听到的情况,经过分析和整理,我发现他有三个“不冲突”原则:不跟女生冲突,不跟打篮球的同学冲突,不跟高年级学长、学姐冲突。这说明,经常出现不良行为的他依然有自己的底线。于是我调整了教育和引导思路。我首先跟小易谈话,明确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然后根据他的原则提供三个建议:安排他跟女生做同桌,把他尊重别人的优点放大;任命他为班级篮球队队长,让他在爱好和友情中找到价值感;给他推荐已经上大学的优秀学长做微信好友,以便他在有烦恼的时候可以找合适的人倾诉,也有更好的人能引领他。此后我通过日记来记录他一学期的表现,发现他的人际关系明显改善,学习兴趣日趋浓厚。坚持写日记让我学会了从成长视角看待学生的问题,可以在大量日记素材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根据学生需要制定成长规划,帮助学生打败问题,获得长足的进步。每个学期结束,我都会重读旧日记,并以学生姓名为关键词在日记里搜索,如果哪个学生出现频次很低,就说明我对他的帮助还不够。有一回,我在搜索中发现,小茹的名字竟然一次都没有出现。我这才意识到,小茹性格内向温和,各方面表现都中规中矩,既不是特别优秀,也从来不犯低级错误,因为“透明”,所以被我“遗忘”。于是,我从假期就开始搜集跟她有关的素材。我在家长朋友圈看到她跟爸爸合唱的小视频,就马上写在日记里。新学期开学后,我跟她谈话,建议她参加一次歌唱比赛,她不太情愿。后来我在教室里鼓励大家报名参加学校歌手比赛,特别指出小茹跟爸爸合唱的视频非常精彩,希望她能为大家一展歌喉。同学们纷纷鼓掌,小茹就很羞涩地唱了一曲。后来,小茹自己报名参加比赛,荣获“校园十佳歌手”。我为她全程拍照、录像,留下了她在舞台上的美丽形象。从此,她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不再那么沉默退缩。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我日记里的主角,否则就代表我失职了。坚持写日记,让我有了弥补错误和缺漏的机会,要不然我可能会“遗忘”很多像小茹一样的孩子。当然,我的日记里有很多这样的成长故事,每次重读,我都会遗憾自己为孩子们做得还不够多,然后告诫自己带下一届学生时要做得更好。聚焦型观察日记是我德育写作的宝藏。每次要写德育类文章,我都会重读重点篇章,把相关内容整理在一起,从中总结规律,提炼主题,从而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我在刊物上发表的几十篇文章,素材基本上都来自我的日记。03
专题型成长日记
面对教育中的疑难杂症,我曾经也束手无策,后来通过大量的德育阅读算是找到了一条捷径。
我在德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后,就会寻找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然后从书中的观点和做法中获得启示,再运用到实践中,往往能获得理想的结果。我把这种模式总结为:以德育实践为核心,以德育阅读和德育写作为两翼,通过解决德育的疑难问题来获得专业化成长。专题型成长日记就是我进行德育实践反思、坚持德育阅读的过程记录,也是我的班主任专业成长之路径。我把这类日记分为德育实践反思和德育阅读札记。德育实践反思主要是我在引导和教育学生、开展班级管理、探索班级文化建设、参加德育培训活动等方面的深入思考。比如,班级换座位是一个普遍而典型的难题,很难有完美的方案——按照个子高低排,对视力弱的学生不合理;兼顾身高与视力,又发现学生人际关系不佳容易闹矛盾,必须考虑个性特点。所以,我们必须根据班情不断优化排座方案,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我阅读了很多关于排座位的文章,并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试验,都没有完美地解决问题。在研读过《浪漫:自由与责任——檀传宝德育十讲》之后,我对德育美学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深刻认识到德育应该是也必须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我意识到,排座位从技术上看是个小事情,之所以很难找到完美方案,实际上是因为我的治班理念出现了方向性偏差——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只会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引发新问题,只有把跟排座位有关的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找到最优解。在德育美学观的指引下,我经过反复实践和反思最终找到一个理想方案。
我从人际交往入手,引导学生把向老师要座位变成自己去找理想同桌,而每个人要找到理想同桌,自己也必须同时成为别人心中的理想同桌,那么找不到理想同桌就等于还没有成为理想自我。在此基础上,我推出“最受欢迎学生”评选活动,如果进入榜单,就成为班级同学心中的理想同桌。这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努力去做最受欢迎的人,把对别人的高标准变成了对自己的高要求。我还研读《罗伯特议事规则》,引导学生运用公平协商机制在多轮谈判中让每一个参与座位协商的成员达成自己的目标。
解决座位问题,就是我在德育美学观的启发下长期实践、持续反思、努力改进、不断优化的过程性探索。如果没有在德育日记中客观记录每一个细节,及时记录每一次思考,我就无法顺利完成这一项难度大、矛盾多、历时长、易反复的大工程。
德育阅读札记是我把德育阅读和德育实践相融合的结晶,我把德育书籍里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德育实践相比照,以德育阅读来推动、改进德育实践,学会从更高维度、更深层次、更多视角来分析、解决德育难题。比如,阅读《幽默感:成为学生更喜欢的老师》,学习用情境幽默的方式来化解尴尬;阅读《读懂初中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咨询手记》,学习从心理学视角去分析、解读复杂的个体成长现象;阅读《学生眼中的好教育》,学习换一个角度去理解以生为本的重要意义……我想,如果在实践中遇到棘手的难题,不妨多读读书,以日记的形式写写自己的阅读体会,也许就能理清思路,找到策略。
朱永新认为,教师应该将日记写作与生活、学习、工作融合,把日记写作看成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
我想,这句话精辟地阐明了坚持写德育日记对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我用十多年写了两百万字日记的经历深刻地验证了这个观点。
来源:中国教师报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