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诊疗新希望!新型生物标志物助力精准医疗

360影视 2025-02-24 19:39 1

摘要:胃癌,这个听起来就让人胃疼的疾病,在我国可是个“大咖”。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胃癌新发病例超35.8万例,死亡超26万例。不过,别急着捂胃,医学界正在用生物标志物这把“金钥匙”打开精准医疗的大门,让胃癌患者看到希望的曙光。

胃癌,这个听起来就让人胃疼的疾病,在我国可是个“大咖”。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胃癌新发病例超35.8万例,死亡超26万例。不过,别急着捂胃,医学界正在用生物标志物这把“金钥匙”打开精准医疗的大门,让胃癌患者看到希望的曙光。

胃癌高发,男性发病率更高

中国是全球胃癌的高发地区,新发病例占全球近40%,更引起大家注意的是,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2.3倍。尽管在2003—2015年期间,我国胃癌5年相对生存率从27.4%提高到了35.1%,但晚期(Ⅳ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却不足10%,依旧是个严峻的挑战。

在“2024—2025肿瘤病理诊断能力提升项目”广州站的媒体沟通会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副主任蔡木炎教授指出,公众对胃癌诊疗及生物标志物的了解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及时获得最佳诊疗方案的机会。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副主任蔡木炎教授

蔡木炎教授介绍,目前诊断胃癌通常先做胃镜,胃镜发现异常后再做活检,活检组织送到病理科经过一系列程序处理后进行病理诊断。此外,CT等影像学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用于评估病变是否局限于胃内、是否存在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而肿瘤生物标志物则是胃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关键线索。

生物标志物:胃癌诊疗的“侦探”

蔡木炎教授强调,生物标志物不仅有助于胃癌的早期筛查与精准诊断,还为分子分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传统治疗模式往往忽视肿瘤的分子特征,而现代精准医疗通过生物标志物的检测,能够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具体而言,生物标志物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早期筛查与干预:胃癌早期症状隐匿且进展迅速。通过检测胃癌血清学生物标志物(如CEA、CA19-9、CA24-2、PGs等),可实现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2、指导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晚期胃癌患者常面临治疗选择有限的困境,但生物标志物的检测能够筛选出适合靶向治疗或者免疫治疗的患者群体,从而优化治疗方案。

3、改善治疗效果和生存期: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获益。

4、减少治疗副作用:通过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可以避免不适合的治疗方案,减少患者因治疗产生的不必要副作用,提高治疗安全性。

新型生物标志物CLDN18.2:胃癌治疗的新靶点

目前,在临床实践中用于预测胃癌/胃食管交界处癌患者对不同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主要有包括HER2、MSI-H/dMMR以及PD-L1。CLDN18.2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为胃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方向。蔡木炎教授介绍,CLDN18.2在胃癌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使其成为理想的治疗靶点。临床前研究表明,随着肿瘤进展,CLDN18.2的表达可能进一步增加,这为其在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目前,CLDN18.2的检测已被纳入国内外权威指南,用于筛选适合靶向治疗的胃癌患者群体。对于HER2阴性、MMR状态正常且PD-L1阴性的晚期胃癌患者,CLDN18.2靶向治疗为现有标准治疗(如化疗)反应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此外,CLDN18.2靶向治疗不仅能够提高初期治疗效果,还有助于克服部分患者的治疗耐药性,延缓疾病进展。

那么哪些人群需要进行CLDN18.2检测?针对记者的提问,蔡木炎教授建议,已确诊胃癌的患者,尤其是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患者,应进行CLDN18.2检测。这一检测能够评估患者是否适合CLDN18.2靶向药物治疗,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采写:南都记者 曾文琼

实习生:陈瑞怡 周勤

来源:健康防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