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科学城一中高二(9)班邓力洪同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省级核心期刊《电子技术》发表论文《基于单片机的列车驾驶仿真系统设计》,成为科创院士班首位在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这标志着科学城一中“双师联盟”育人模式取得突破性成果。论文展现了他在西南交通大学ETEC
“天府英才计划”科研结硕果
于敏科技中学首届院士班学子
论文登上权威期刊!
近日,科学城一中高二(9)班邓力洪同学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省级核心期刊《电子技术》发表论文《基于单片机的列车驾驶仿真系统设计》,成为科创院士班首位在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学生。这标志着科学城一中“双师联盟”育人模式取得突破性成果。论文展现了他在西南交通大学ETEC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印证了学校“科学家+教育家”协同培养体系的有效性。
从院士班到“英才计划”,科一少年的「战略级」成长
# 01
邓力洪同学自2023年7月通过选拔成为科学城一中首届科创院士班学生后,开启了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高中科创学习生涯。在入学之初,他凭借优异的中考成绩荣获“中物院励志奖优秀新生奖”,展现了扎实的学业基础。
高一阶段,他积极参与科创实践,在“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荣获四川省一等奖及全国三等奖。
2024年3月,他通过“天府中学生英才计划”面试选拔,成为全省97名入选学生之一,并进入西南交通大学“先进能源牵引与综合节能铁路国家重点实验室”接受培养。
在英才计划培养期间,他在导师指导下,与伙伴合作开发了Open Rails Online软件客户端、服务端,并取得了由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软件著作权证书。
得益于这些成就,他在高二阶段荣获“于敏科技素养奖”、“拔尖创新之星”。同时,在常规学业方面,他丝毫没有放松。他以优异的学业成绩取得了高一学年的“中物院励志奖一等奖”,排名年级前三。
院士班密码——于敏科技中学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体系大起底
# 02
科学城一中(于敏科技中学),是四川省第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首批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国唯一于敏科技中学,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四川省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引领校,四川省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基地协同研究实验基地,是中科大、哈工大、川大、重大等多所全国双一流重点高校“优质生源基地”,绵阳市唯一西安交大“少年班优秀生源基地”,绵阳市首批六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之一,连续多年获得绵阳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估A1组学校特等奖。
科学城一中创新构建“双师联盟”育人模式,以“科学家+教育家”协同机制培育科创人才。2024年,学校聘任中国工程院范国滨院士为首届科创院士班荣誉班主任,依托其激光技术领域成就,通过主题讲座、科研指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科技报国志向,同步开设少年科学院等特色课程。2025年,聘任核物理专家吴强院士为第二届院士班班主任,带领学生参与核能科技实践,构建“院士引领+院所联动”培养体系。
首届班主任范国滨院士
第二届班主任吴强院士
TALKING
大家眼中的腼腆少年
# 03
班主任胡小萍谈邓力洪
作为邓力洪同学的班主任,我认为他身上最突出的特质是高效学习能力与理科思维的深度融合。课堂上,他总能迅速抓住知识核心,将数学、物理等学科原理灵活应用于实践。探索欲和创新意识是他学习路上的“双引擎”。他的高效不仅体现在学业上,更在于时间管理与目标规划。即便在科创项目中,他仍保持年级拔尖的学业成绩,这得益于他对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和清晰的阶段目标设定。
王青元教授谈邓力洪
王青元,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特聘),博士生导师。现任先进能源牵引与综合节能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轨道交通学部委员,全国轨道交通电气设备与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铁道学报、中国铁道科学等国内外行业顶级期刊审稿专家,《机车电传动》首届青年编委。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EI30余篇,授权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内发明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
邓力洪同学在“天府中学生英才计划”中的卓越表现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未来科技新星的成长轨迹。这位深耕轨道交通领域的少年英才,以“火车迷”的赤诚初心为起点,在“英才计划”的培养体系中充分展现出了从兴趣探索到专业深耕的优秀潜质。
在为期一年的培养周期中,邓力洪同学系统构建了轨道交通知识体系,通过列车操纵示意图绘制、牵引工况序列优化研讨、重载列车模拟驾驶等特色课程,展现出卓越的工程思维素养。尤为可贵的是,他突破常规学习框架,自主研发Open Rails Online软件,并综合应用Altium Designer、SolidWorks和Arduino等配套开发全功能模拟驾驶器原型核心功能,表现出了卓越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
邓力洪的成长轨迹印证了“兴趣-认知-创造”的教育规律,这种可迁移的创新能力,正是建设交通强国急需的新质人才素养。期待这位轨道科创少年继续深耕智能运输系统领域,以新生代智慧助力中国轨道交通领跑世界。
邓力洪如是说
我是来自科学城一中首届科创院士班高二(9)班的邓力洪。我无比庆幸自己初三填报志愿时坚定选择了科一,更由衷感谢学校为我们搭建的优质科创平台。去年三月,我获得参加"天府中学生英才计划"选拔的机会——从校内导师团队的面试指导,到最终以培养点面试第一的成绩入选,每一步都凝聚着科一中“科学家+教育家”协同育人的力量。
作为“铁路迷”,我在西南交通大学的国家铁路局先进能源牵引与综合节能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ETEC)度过了难忘的一年。从接触轨道车辆能量管理系统设计,到参与轻量化车体材料实验,科一持续对接的专家资源让我真正实现了从兴趣到学习、由知识向实践的跨越。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动车组节能技术领域积累了专业知识,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学校“科创院士班”设计的深意——当我们与院士专家并肩探索科技前沿时,那份“科技报国”的使命感已悄然扎根心底。
01
来自兴趣
我对轨道交通的热爱源于其“技术”与“艺术”的双重魅力。铁路不仅是国家交通命脉,更是大地上的艺术品——重庆井口枢纽的多线交织,展现曲线与逻辑的完美融合。
复兴号转向架的精密结构,凝结工业智慧的结晶;铁路网的规划更让我着迷于复杂布局背后的工程挑战。这种对机械之美、设计之智的痴迷,驱使我选择加入英才计划西南交大组,在轨道交通领域探索更深层的创新可能。
02
走向学习
参与“天府中学生英才计划”后,我的兴趣正式迈入专业学习阶段。在西南交大国家重点实验室,我第一次接触重载列车仿真系统,震撼于3D扫描技术对真实场景的高度还原。这不仅让我理解到仿真技术如何降低科研成本,更体会到“精准复现”对研究可靠性的意义。
学习绘制列车操纵示意图时,我以安全、节能为目标优化驾驶方案,并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物理知识,完成受力分析与公式推导。手绘过程中,我仿佛触摸到老一辈科学家用纸笔创造技术的匠心。尽管计算机已取代传统绘图,但扎实的基本功与精益求精的精神,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这次经历让我对学校“严谨、创新”的校训有了更深领悟。
参观运达公司时,智能培训系统让我看到人工智能的变革力量。高速列车模拟驾驶不仅安全高效,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操作流程。这让我意识到,学校开设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科创课程的前瞻性——唯有拥抱新技术,才能引领行业未来。
03
再到实践
得益于在学校所接受的科创课程与高校教授的指导,我在这一年的培养过程中开发了Open Rails Online列车模拟驾驶软件的客户端与服务端,并申请取得了由国家版权局所授予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
在体验了模拟驾驶台上的列车操控后,我萌生了为Open Rails Online制作一套仿真外设的想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决定使用单片机进行开发。目前,已经完成了整体功能设计、原理图绘制、PCB与塑料外壳的设计与制造、软件开发以及调试优化。虽然这是一项费神费力的“大工程”,但是在高校教授与科一提供的相关硬件设备支持下,我完成了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并撰写了项目课题论文。
然而,开发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诸如资料匮乏、时间紧张、基础知识不足。但我始终相信,只有加强对英语、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并利用学校所提供的科创资源平台,才能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最后,作为科学城一中(于敏科技中学)的一员,我将继续在学好学校课程的基础上,秉持对科创与轨道交通的热情,深耕细作,提升自我,不断突破创新。相信通过我的不懈努力,我能够为科技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作为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科技创新将继续引领时代潮流,而我,希望未来可以在这条伟大的道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结语:
此刻,科一中院士班第三届选拔已经启动:“我们要的不是天才,是敢用焊枪对抗技术封锁的00后军团。”
或许下一个取得优异成绩的少年,就是未来的“邓力洪们”——毕竟在这所学校,优秀从来不是目标,而是底线。
来源:锦绣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