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宣告灭绝,专家曾人工养殖,但最长只养了29天

摘要:自然界中,许多动物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面临生存危机,甚至走向灭绝。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编辑:乐云堂

自然界中,许多动物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面临生存危机,甚至走向灭绝。

2022年7月,一则消息震撼了全球,地球上已存在1.5亿年的“水中老虎”被正式宣布灭绝。

这种神秘的生物,最后一次被目击者看到还是在2003年,没想到如今的它却彻底从地球上消失。

那么,这个被称为“水中老虎”是什么样的物种?又为何会走向灭绝的命运?

长江白鲟,曾经的“中国淡水鱼王”,是长江生态系统中独特的旗舰物种。

它的体型庞大,成年个体可达7米长,性情凶猛,被称为“水中老虎”。

取材网络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在地球上生存了1.5亿年,堪称“活化石”。

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古老而强大的生物却走向了灭亡。

上世纪70年代,长江白鲟的年捕捞量高达25吨,相当于每年捕捞670尾。

取材网络

但仅仅几十年后,白鲟就从盛极一时走向了濒临灭绝。

1999年,白鲟的数量已不足400尾,2003年之后,再也没有人见过野生长江白鲟的踪影。

2003年,在南京下关水域,渔民误捕了一尾受伤的白鲟。

专家们紧急赶到现场,为这尾体长3.52米,重约160公斤的大家伙缝合了24针伤口。

令人欣慰的是,这尾白鲟体内还有数十万颗鱼卵,这无疑给白鲟的延续带来了一线希望。

专家们在它身上安装了声呐信标后将其放生,希望能够追踪它的活动轨迹,研究白鲟的繁殖习性。

取材网络

可是没过多久,由于跟踪船出现故障,信号中断,这条白鲟也彻底消失在茫茫长江之中。

这是人类最后一次近距离接触长江白鲟,也是最后的告别。

长江白鲟的消失,不是自然进化导致的,而是多种人为因素共同造成的。

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这三大罪状将白鲟一步步推向了深渊。

取材网络

长江白鲟体型巨大,肉质鲜美,且体表无鳞,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了人们捕捞的目标。

上世纪70年代,白鲟的捕捞量达到了最高点。

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人们对白鲟的捕杀毫不节制,对种群数量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即使白鲟在1983年成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非法捕捞还是没有停下来。

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修建,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对长江生态造成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这些大坝如同一道道铁闸,切断了白鲟的洄游通道。

白鲟无法回到上游产卵繁殖,幼鲟也无法顺流而下到达中下游觅食生长,这严重破坏了白鲟的生命周期,加速了种群的衰退。

取材网络

此外,长江航运的快速发展也对白鲟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船只的螺旋桨和噪音都可能对白鲟造成伤害,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除了这些,长江流域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也是白鲟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越来越多,导致长江的水质越来越差。

取材网络

水体污染不仅直接毒害白鲟,还会破坏生存环境,降低其抵抗力,更容易受到疾病和寄生虫的侵害。

这三大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压垮白鲟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类的贪婪和短视,最终导致了这一古老物种的消亡。

长江白鲟的灭绝并非个例,白暨豚是长江特有的鲸类,已多年未见踪迹,被认为已经功能性灭绝。

取材网络

这些顶级掠食者的消失,预示着长江生态系统正在面临严重的系统性危机。

长江白鲟的灭绝,并非只是某一个大坝、某一次捕捞、某一种污染造成的。

它是工业时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

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对自然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我们享受着现代生活的便利,却忘了自然界的承受极限。

白鲟的悲剧,敲响了警钟。

取材网络

我们需要好好想想人和自然的关系,重新考虑发展的真正意义。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道路。

长江白鲟的灭绝,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长江生态保护的紧迫性。

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全面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为长江生态系统的休养生息提供了宝贵的窗口期。

政策实施后,长江水质明显改善,鱼类资源逐步恢复。

取材网络

2023年,长江流域监测到的土著鱼类种类比2022年增加了34种,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号。

除了禁渔,还有很多其他的保护措施也在同步进行。

建立自然保护区,为长江中的珍稀物种提供庇护场所,开展人工繁育研究,努力为濒危物种的延续寻找新的希望。

这些措施,如同一道道防线,守护着长江的生态安全。

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案例。

通过建立迁地保护区、实施人工繁育计划等措施,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出现了回升的趋势。

取材网络

2022年,长江江豚的数量达到了1249头,比2017年增加了237头。

这表明,只要我们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长江生态的恢复是有希望的。

“追豚地图”和“赏豚攻略”的发布,更进一步说明了,公众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是多么的重要。

取材网络

长江生态保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

更重要的是,提高环保意识,才能让“水清岸绿、鱼跃鸟飞”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白鲟的灭绝,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它提醒我们,人类并非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取材网络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健康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保护长江,不仅仅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

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守护我们的母亲河,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碧水蓝天、生机勃勃的长江!

参考信源

新周刊2022年7月30日——连王者繁殖能力的它,也活不下去了吗?

长城网2022年7月23日——长江白鲟,留在了记忆里……

潇湘晨报2022年7月22日——心碎!存在1.5亿年的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

澎湃新闻2022年7月22日——痛心!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

来源:科学潮流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