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双十一的喧嚣逐渐平息之后,互联网大厂们纷纷交出了自己的三季度成绩单。尽管传统上这一季度被视为淡季,但在电商格局重塑、短视频流量触顶的大背景下,这份平淡的成绩单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在双十一的喧嚣逐渐平息之后,互联网大厂们纷纷交出了自己的三季度成绩单。尽管传统上这一季度被视为淡季,但在电商格局重塑、短视频流量触顶的大背景下,这份平淡的成绩单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快手,这家曾以“老铁经济”和下沉市场著称的平台,近期在资本市场上遭遇了滑铁卢。业绩发布后,其股价在两个交易日内暴跌约15%。尽管从数据上看,快手依然保持着增长态势——第三季度实现营收311亿元,同比增长11.4%;净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24.4%——但与前几个季度相比,整体增速明显放缓,增长焦虑如影随形。
更令人担忧的是,快手的业绩数据似乎已难以再激发市场的“预期差”。电商业务增长平稳,日活与月活人数已处高位,用户使用时长达132.2分钟,这些数据都指向了一种高增长后的平淡状态。无论是曾经的“老铁经济”标签,还是不断起伏的辛巴事件,都似乎在预示着一种新的轮回。
尤其在当前视频号快速崛起、众多淘金者蜂拥而至的背景下,这种轮回并未阻止市场对传统戏码的遗忘。然而,快手似乎并未坐以待毙,而是将希望寄托在了AI与可灵身上。快手CEO程一笑在电话会议中透露,可灵AI目前服务用户已超500万,商业化单月流水超千万,并预计明年将大幅增长。
可灵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其技术和前景的想象空间,更因为快手作为率先下注该方向的大厂,拥有先发优势。在短剧、广告、游戏等内容方向上,文生视频的赛道展现出清晰的商业化前景。而业绩的平淡也迫使快手需要在此方向上有所突破。
然而,现实或许并不如预期那般美好。随着追赶者的集体加速,可灵正逐渐从一枝独秀陷入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在此背景下,可灵能否持续保持技术革新、用户增长与商业化的领先地位,成为考验其底色的关键。
在中概互联网企业中,快手的估值始终面临尴尬。尽管其日活用户达4.08亿、月活用户达7.14亿、用户时长高达132.2分钟,即便是行业头部的抖音也未能领先太多。但快手的市值已跌破2000亿,股价长期处于低位。三年零九个月内,股价跌去了近90%,市值蒸发约1.5万亿港元。
看似优质的短视频二哥,为何会陷入不被投资人看好的境地?关键在于快手未能拿出与之匹配的增长能力。自2023年首次盈利后,快手迅速将营收与利润收窄至相对稳定区间,即单季度300亿上下的营收规模、50亿左右的利润(尽管尚未突破50亿)。这种快速增长后的迅速稳定,让市场对其商业化天花板产生了疑虑。
快手的利润增长与费用控制成效显著,但较为单一的变现模式限制了其增长空间。无论是电商、广告还是直播,快手的盈利修复之路几乎都是复制头部玩家的成熟路径。而当头部玩家增速开始放缓时,快手所能分到的蛋糕也相应萎缩。
面对这样的困境,快手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而AI与可灵,无疑成为了这段新叙事的主角。可灵自6月上线以来,以其神秘且惊艳的表现吸引了众多关注。从内侧人数快速突破10万到用户量超500万、累计生成5100万个视频和1.5亿张图像,可灵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潜力。
然而,行业内与投资人对于可灵的分歧却很大。尽管可灵在技术稀缺性、产品成熟度以及用户体验上相对领先,但追赶者的脚步却在不断加速。字节的即梦AI、Minimax的海螺AI等竞争对手纷纷涌现,并在各自领域找到了突破点。红海化的文生视频领域让快手面临巨大挑战。
对于快手而言,短剧或许是可灵未来的舒适区之一。2分钟的极限时长可直接完成短剧从创作到上线再到变现的几乎整个链条。快手已经收获了全网最大的微短剧消费群体,并围绕短剧建立了营销体系。然而,跳出舒适区后,可灵在广告和教育等领域的表现却引发了质疑。网友们纷纷表示AI创作的作品缺乏叙事逻辑、空洞且人物表情生硬。
专业创作者也面临挑战。他们发现可灵生成的准确结果要看运气,利用率一般能达到40%左右。这既与快手的基础语料不足有关,也与提示词描述不到位有关。创作者们渴望创作更高难度、更有表达力的故事片和商业片,但可灵似乎仍难以满足这些需求。
尽管可灵对于AIGC而言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存在,但从实际角度来看,无论是行业内的快速追赶还是公司内部急切的第二增长曲线需求,都让可灵面临着巨大压力。市场还会给可灵多少试错空间?当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真正发布后,是否还会有其他变量出现?这一切仍充满未知。
在短视频进入增长瓶颈期的背景下,单纯的守城已难以维系快手的未来。而视频号等竞争对手的崛起更是让快手的境地变得扑朔迷离。可灵似乎到了必须成功的阶段,但能否真正颠覆行业、成为超级产品,仍需时间给出答案。
与此同时,快手也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变现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