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得不说,名著导读课难上。今年冬季全县课赛设置了“阅读”课赛科目,通知下发后一线学校就传来各种迷惘和惶惑的声音,有老师说“阅读讲赛”不定篇目、没有统一主题,不好把握。况且只有40分钟的课堂,学情不熟,单元主题性质的阅读课综合性很强,内容又多,怎么上得完、上得好
吹尽黄沙始到金:也谈名著导读怎么“导”?
——基于县级课赛对名著导读课的几点思考
泾川县教育局教研室 杨红林
不得不说,名著导读课难上。今年冬季全县课赛设置了“阅读”课赛科目,通知下发后一线学校就传来各种迷惘和惶惑的声音,有老师说“阅读讲赛”不定篇目、没有统一主题,不好把握。况且只有40分钟的课堂,学情不熟,单元主题性质的阅读课综合性很强,内容又多,怎么上得完、上得好?这是一线语文教师真实的心声。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多年来习惯了上单篇阅读课,篇幅短,主题清,内容相对集中,一两节课足以拿下来。但是开展阅读主题课赛,确实无章可循,无案可借,把部分语文老师难住了。在观摩了初中“名著导读”主题的十几节课之后,也的确感觉到老师对驾驭主题阅读课的艰难,感受到驾驭阅读的左支右绌。就此,以名著导读课如何引导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名著导读“难”在哪里?
一是难在名著本身
经典名著经过时间沉淀和历史眼光的筛选,能选入语文课本推荐序列的,自有其不寻常之处。一般来说,名著具有巧妙架构的内容、引人入胜的情节、庞杂个性的人物、典范优美的语言、广博深刻的思想等特点,吸引无数读者解读、吮吸精神的汁液。而且名著在各个层面有深层价值,往往“横看成岭侧成峰”,单就主题方面,换个角度看,往往会看到不一样的甚至和前面理解对立的地方来,正是“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因为名著的深邃浩瀚,所以成为名著,也犹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冷决绝,让没有实力和勇气的攀登者往往望而却步。
二是难在教师自己
名著虽然名,老师也引导学生买书读,倡议通读,但是教师自己系统扎实地通读名著的又有几人?也许因为名著篇幅过长,内容颇多,不好读,不易读懂,没有轻松解压的小视频那么吸引人,不像碎片化的通俗读物有快感,所以很少有人通读。如果来个问卷调查,初中语文课本推荐的12本名著,语文老师人手一本的,估计没有百分之一;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电子书阅读的估计没有百分之十;能在上导读之前把这本书大致看一看的估计没有百分之三十。如果没有一定的语文素养,缺乏反复研读并参考评论鉴赏文献,有时候老师的确看不懂、吃不透、拿不准。不读名著又要领着学生阅读名著,必然是盲人摸象,管中窥豹,做导读设计就会把握不住核心,重心跑偏,上好阅读专题课必然有困难。
三是难在学生身上
初中学生不如小学阶段,九门文化课摩肩接踵,各科作业堆积如山,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了。如果周末假期不能好好利用时间补课,导读课之前没有时间读整本书,或者连指定的片段也是泛泛而读,仅在课上凭借老师发下的几段文字,在有限的时间下来个快餐,必然只能是云里雾里,慌乱应付,只见文字,不辨其意,更不要说深有所得。
那么,名著导读还导不导?怎么导?答案是一定的。不但要重视名著导读的教学,还要在教学中深入研究,上出水准。因为名著导读是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人文精神、思辨能力和心灵视野的重要任务。不但课标明确要求,而且中高考试题中名著考查占了很大比重。语文教学如果不重视名著导读,从当下说,过不了考试关;从长远看,过不了素养关,贻误学生发展自不待言。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名著导读怎么“导”?
怎么导?这是个不能一言以蔽之的话题。虽然不同的名著文本各有特点,采用的阅读方法各有不同,但是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应该有,而且有规律可循。基于当前名著导读课的普遍问题,建议应该从五个方面实践。
第一、导读之前,找见“启明星”
信息时代,知识传播途径各有千秋,可读的书籍浩如烟海,名著在众多的书籍中如同沉沉夜空中的郎朗明星,光芒四射,熠熠生辉,滋养着人类的灵魂。名著阅读之旅,读什么好?怎么读为好?要有明确的选择,要有正确的方向,要找见“启明星”,也就是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来落实。《课标》对于名著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关键词是兴趣、知识面、阅读品位。激发兴趣为先,而后有阅读量的积累,人文、自然、社会类的阅读不断沉淀,知识面自然就宽了,也为涵养心灵、提高阅读品位奠定了基础,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明确“名著导读”目的之后,还要明确让阅读真正发生的两个主要落实者:学生和教师。二者各自的任务分工是什么?
老师的任务就是“导”,即引导、指导,而不是替代学生阅读。“导”就是给学生阅读名著提供方向和帮助,教学生抓住名著阅读的关键,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纠正阅读过程中的偏差,其立足点和着眼点都应该是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名著。学生的任务就是“读”,在老师引导下,发挥自主阅读的主体作用,在读中点燃兴趣,在读中“扩大”“增加”“提高”,获得知识,融入文化,历练思维。反观部分课堂,课堂主体实质上是教师。虽然教学设计写的是以学生阅读为主,老师也提供了一部分打印的文本片段和导学稿让学生读,但是师生彼此定位不准,界限不严,加上学生阅读空缺,只知片段而不知全貌,老师提问题多,要求讲的多,迫于时间和学生的“卖白眼”,只能赶时间,自问自答,名著的味道如同嚼蜡,课堂氛围感觉怪怪的,实质上课堂主体成了教师。要解决这个本末倒置的问题,还是要老师把握自己的角色,敢于“隐身”,吃透学情,巧妙设计有限的问题,尤其作为“前置性导读”的课堂,重在激发兴趣,做好40分钟能做好的事,不能失了重心,偏了方向。
第二、全程备课,站好“梅花桩”
教学是一门硬功夫,更是一门艺术。在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和教育数字化日渐火热的情况下,教育资源唾手可得,教案(教学设计)可以整篇整册下载,教学解读书籍(教学辅导)随手可用,名著解读条分缕析,可以借而用之,但是信息拥挤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对名著文本的通读和深入思考,缺乏教师自我磨砺的“啃书”过程,名著的精华不能融入自我学识,不能提升自我涵养,难有自我见解。如果临时抱佛脚,就导读课而开展导读,知识贮备不够,思路不能整合,往往捉襟见肘,设计的导读必然思路混乱,漏洞百出,甚至存在知识性错误,把导读课上成教读课、评书课、阅读片段训练课。
怎么做呢?陆游关于学习的一首诗值得琢磨:“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老师来说,还是要先下硬功夫,先做笨事情,自己啃名著。这如同练武之人的练功,先要站好“梅花桩”,把基本功练扎实,把重心练稳当,有了扎实的学识素养,或者具体一点,对所要指导的名著能通读几遍,重点章节能反复研读,达到心有灵犀、颇有心得,那样对一本名著才能由“读厚”到“读薄”,由“读薄”到“读厚”,才能驾驭全书,以俯瞰的姿态剖析,以仰望的姿态端详,练就这样的功夫,做成的导读设计必然深入浅出,节奏分明,课堂引导必然会游刃有余。还有一点,最好读一读研究人员对名著的研究成果,在自己读不通或者存在疑虑的地方听一听名家的解读,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分寸拿捏到位,不至于解读失误。这个步骤还要警惕一点,对那些追求标新立异的解读、过激的观点,在初中课堂上最好不要引入,待学生心智成熟的大学阶段必然有导师指引的。
第三、设计教学,做好“断舍离”
好多老师说,名著导读课难上的关键是内容太多,备课时前思后想,觉得作品梗概、作家介绍、时代背景、思想主题、精彩片段等内容都要引导,全都舍不得。只分析精彩片段吧,又难以起到品析激趣的效果,不综合指导吧,好像没有整体观,不能使学生对名著有整体的了解,但是这样一来,往往重点不突出,一节课成了大杂烩,处处浅尝辄止,处处浮光掠影,导不出来精彩,也激发不了兴趣,教不了方法。这是名著导读普遍存在的问题。
老师不能陷入这种“既想得鱼又想得熊掌”的二难境地,最主要的是能做到“断舍离”,即运用文本处理的智慧,在庞杂繁复的作品中确定本节课的一个点,理出一条线,围绕点来画出一个圆。要把握一节课的核心,不要想着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可能就是处处皆失。要找到突破口,一般来说要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精炼一个导学的思路,组织一些重要的内容,形成一个导读的闭环,达成一节课能达到的目标。比如《朝花夕拾》主题导读,从一本书的众多篇目里理出一个点:鲁迅先生的爱和憎。从书中选取《阿长与》《琐记》《父亲的病》《藤野先生》四个短篇,重点评析阿长、衍太太、陈莲河和藤野先生四个人物形象,从人物性格特点中分辨鲁迅先生爱什么样的人,恨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的阅读评析中读出鲁迅先生的爱恨观,通过四个典型人物和典型篇目,了解一本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风格,引发学生对其他篇目的兴趣,从而激发对一本书的阅读趣味。其他则大胆删减,比如《朝花夕拾》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则留给学生基于阅读而去课外查询资料,成为拓展延伸,这样处理文本突出了中心,为精彩引导节省出了时间。但有的老师则不善组织文本,导读《海底两万里》一书,设置了作家介绍、作品简介、尼摩船长等四个主要人物性格分析,关于“鹦鹉螺号”、海底美景等几个主要篇段赏析,最后设置关于“科技是把双刃剑”的讨论,看似面面俱到,实际上没有主线,没有主题,听课者一脸茫然,经不住问“你这节课到底要干什么?”。既然是课前导读,就要着重激发学生对这一本书兴趣,就要从七年级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突出小说情节的惊险刺激、科幻奇妙和人物的探险精神,吊足学生的胃口。为什么还没有深入阅读、没有领略文中的美好,就跨越到讨论“科技创新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危害”,到底是要本着推荐的意图还是批评的意图设置这一环节呢?况且,《海底两万里》选入课本的推荐理由重点不是这个,而是这部科幻作品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可贵的科学探索精神。以此为例,一定要“断舍离”。
第四、导读课中,巧设“连环套”
在确定了导读课的中心目标之后,更要确定重点和难点,这是体现一节课价值的最好地方。如果只有重点内容,但是对如何体现重点、设计环节、破解核心问题,如何顺势引导没有严丝合缝的考虑,很可能一节课会“散架”,彼此之间联系不到一块儿,出现“跑题”“偏题”的问题。而确定好难点并恰如其分地突破,是一节课精彩生成的地方,也是一节课最高光的时候。突破难点时,要注重激发学生思维、放飞想象力,要设置有点难度、有思维价值、开放性的问题,设置同学们“有点烧脑”、需要“跳一跳”才能想出点眉目的问题来,不然难点就不是难点,失去启发的意义。
导读课要想清楚“中心目标”“难点”“重点”三个核心问题,然后从文本入手,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计连贯系列的问题,用任务群牵引,形成“连环套”,这是体现备课智慧之处,也是导读课成功的必由之路。以《海底两万里》为例,可以确定“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名著奇特的想象力和科技畅想的前瞻性”中心目标,设置重点段落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欲望。如激趣引入环节,可以从中国“蛟龙号”的图片和文字信息说起:“中国是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在全球载人潜水器中“蛟龙号”属于第一梯队,可下潜7000米以上。”接着,简要回顾潜水艇的发展节点,再抛出问题“这么神奇的水下怪物,大家可知道最初模型是谁设想的?”在悬念之后,出示“鹦鹉螺号”图片,再点题“这不是科学家设计的,而是一位作家在自己的一本小说中设想的,大家知道是谁吗?”接着进入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片段(一定要读名著原书,让学生接触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名著,为接下来挡不住的阅读提供便利。)主要看描写“鹦鹉螺号船体设计”“电动力”“空气泵”几个片段。设计问题要突出作者想象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如自主阅读潜艇的一段,设问:1.“鹦鹉螺号”潜水艇的设计特点是什么?和今天的潜水艇有什么异同?2.书中对潜水艇的比例结构、仪器仪表和排水系统描写详细生动,是凭空想象的吗?3.由潜水艇的精妙设计你想到作者除过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之外,还有那些知识素养?对你学习科学知识有什么启发?三组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从而知道科幻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而是基于广博的科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对科学强烈的兴趣。再引导阅读“机械能发电、钠电池”等片段,让学生感知这种发电技术的神奇,再联系“作者的设想比当时技术早了十多年。”在学习重点片段后,学生对书中的情节必然产生极大兴趣,继续阅读的兴趣逐渐唤醒。老师再设置“书中还写到了光电技术转换、氧气制造技术、太阳高度角仪器、抗压玻璃、烟雾排放技术等等科技含量的内容,你知道这些技术多少年后科学家才发明出来、真正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吗?”引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对比了解书中设想的科技元素的超前性,再次激发阅读全书并且通过网络学习的兴趣。当然,一节课仅仅40分钟,不可能把整本书的精华全部点破,要根据学情设置不同的精彩点,按照不同角度辐射发散,由点生发出不同思路的学习点,达到导引目的。
第五、导引之中,突出“主心骨”
名著导读必须突出学生为主,方法为上。观摩阅读课堂,总体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漠视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不足,不知作品内容,设置的一系列问题无从谈起,因此被老师牵着走。如果课堂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学生便没有充足的阅读和思考时间,设置的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环节,必然走了形式,达不到实质效果。所以,导读课要上出质量,必须把握学生主体的原则,在重要方面作以强化。1.做好课前的介入性阅读。一般导读课分为三种:预习性指导课,课中引导课,读后交流课,不同课型有不同的重点任务。预习性指导课要提前设置导读提纲,对作品概况、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分阶段阅读任务等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书籍了解,这样就为课堂指导留出时间,指导时也能突出重点任务和难点问题,学习到更有价值的知识。2.设置阅读的重点章节,预留阅读的基础性问题,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主要内容,有一定思考,也生发一定问题,这样为课中深入性阅读指导打好了基础,也为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探究做好了铺垫。3.课中指导时老师要突出值得引导的重要问题,理清线索,环环相扣地推进,好钢用在刀刃上——把过于简易、没有探讨价值、重复的问题全部删掉,而且要对自己的课堂引导语言压缩到最小程度,避免喋喋不休地赘述,留出阅读的空白,也留出探讨的时间。
学习是讲究方法的。古语“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样适用于名著导读课。用什么方法教,教什么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教与学的思路。温儒敏指出,统编教材“名著导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注重“一书一法”,每本名著的阅读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通读初中12本“名著导读”要求就会发现,不同的名著注重不同的阅读方法训练,比如《西游记》训练“跳读和精读”,属于一般阅读方法,而《水浒传》则要求学习“古典小说的阅读”,属于某一类作品的阅读方法。名著导读中,对于阅读方法的渗透应该作为主要任务。首先,对于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结合文本阅读进行,不能就方法讲方法,把纯理论的方法论进行梳理灌输,这样会影响阅读课堂的整体感,也让学生厌烦。要注重把方法提示和阅读实践结合起来,做到“一课一法”,学了会用,用了就好。其次,把各种方法的指导融合起来,不要教条地孤立地运用。比如学习《水浒传》侧重学习“古典小说阅读法”。读懂一本小说,不外乎把握“情节和内容、背景和环境、人物和性格、主题和意义、感悟和收获”等重要内容,但是系统阅读一本古典名著,必然离不开“用眼睛看,用笔划,用心想”这些基本法宝,阅读过程中,不管哪一类名著,都可以采用“跳读和精读”“编写思维导图”“做好旁批、眉批”“写好读书笔记”“同伴交流”等方式,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需要综合应用。名著阅读的方法,一定要在阅读中指导,阅读中形成,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道理,需要站在岸上的方法传授,更需要扑腾在水中的实践。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走进名著就是走进一个光明圣洁的殿堂,就是获得精神明亮的旅行。带领学生走进名著,必须是语文教师跨过执着于单篇阅读的一种苏醒,一种使命,一种责任。越是名著导读难上,越要沉下心来钻研、破译、突围,蹚出一条科学高效的名著指导之路,让自己的精神之旅亮亮堂堂,也引领学生的精神之旅生机勃勃。
来源:齐居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