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周看榜单时,发现《雀魂》一路从日本 iOS 畅销 160 多位杀到第 2,仅次于大热的《宝可梦 TCGP》,这涨幅看着有点吓人,不过算是最近几年《雀魂》的常规操作。去年 11 月 16 日、4 月 26 日,以及前年 11 月 17 日,它都冲到过同样的位置
根本没有对手。
文 / 依光流
这周看榜单时,发现《雀魂》一路从日本 iOS 畅销 160 多位杀到第 2,仅次于大热的《宝可梦 TCGP》,这涨幅看着有点吓人,不过算是最近几年《雀魂》的常规操作。去年 11 月 16 日、4 月 26 日,以及前年 11 月 17 日,它都冲到过同样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雀魂》的核心玩法是日式麻将 + 对战排位,核心付费点只有无数值的抽角色和卖皮肤,日常运营更新大都是轻度的小玩法、时节主题,以及联动。
在这样的产品和运营结构下,这款游戏上线五年的收入还一直在稳定增长,分别为 15.5 亿日元、28.9 亿日元、45.5 亿日元、48.6 亿日元,以及今年前 11 个月总和的 47.5 亿日元,没意外的话今年全年会突破 50 亿日元(数据来源 Game-i)。
这突然让我产生一种错觉:和其他二游的拼杀相比,它仿佛在躺着赚钱。同时也产生一个疑问,这种产品模式真的不可复制吗?
而在本质上,这套玩法属于无数值休闲竞技、棋牌对战等标签的范畴,与很多同标签游戏一样,它具备高度重复可玩性、时间短嵌入型强的特性、可休闲可重度的对抗性,以及适合任何人群上手的普适性。
其次从收费策略来看。《雀魂》走的是明显的无数值 + 纯角色收藏 + 卖皮肤路线,这套策略的风险是没法挖付费坑,要依靠付费人数的积累才能做大营收,好处则是没有退环境之类的扯皮,玩家纯粹凭对角色的喜好而花钱,所以口碑会比较稳定。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如今 " 角色收藏 + 卖皮肤 " 的模式要做高用户增长并不容易,因为等待用户喜欢上你的角色,过程实在太长了,用户很容易被其他产品吸引、分流。所以一些产品会采用高福利机制,让玩家更容易先获得游戏,在养成的过程中再逐渐去培养 " 喜欢 "。
所以一个合理的策略是:选择侧重人数付费 + 压低开发成本的模式,可以用高福利机制让玩家先获得角色,以此快速积累潜在付费用户,并打牢口碑基础。同时这种模式也能与市面上那些高研发成本、让玩家辛苦攒钻石紧巴巴过日子的游戏,拉开明显的体验差距。
最后从用户积累曲线来看。《雀魂》没有用 " 先获得角色 " 的通用策略,而是在早期靠表情包自传播破冰,在中期靠 Vtuber 联动破圈,在中后期靠 IP 联动缓慢抬高用户规模上限。
前两个策略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复制性。表情包传播破冰,主要针对国内市场,在 2019 年国内二游大厂还没有完全控制二游舆论渠道的时候,自传播还能捧红二游,而且表情包还让《雀魂》积累了第一批核心粉,以致于后来《雀姬》想借东风但没有根基,最终大败而归。
同样,Vtuber 破圈也是很难复制的。《雀魂》在 2021 年依靠 Vtuber 实现了近乎翻倍的营收增长,因为打麻将和 Vtuber 直播做视频,这两者实在太合得来了。Vtuber 群体对日麻这种国民级玩法基本都熟知,玩起来毫无压力,而且快捷搜的四人联机对战的日麻,也完全符合 Vtuber 之间的联动节奏。
相比之下,第三个 "IP 联动 " 倒是最现实和可行的策略。最近三年里,《雀魂》的年营收增长虽然缓慢,但胜在稳定,按照它的付费模式来看,底层原因就是付费用户数量在稳定增长。核心玩法固定、运营活动跳不出玩法框架时,从内容角度引流就是必然,而 IP 是最好的内容引流催化剂。
近几年这款游戏的数次冲榜,几乎都依靠与不同 IP 的联动,比如和《天才麻将少女》《狂赌之渊》等服务麻将粉的 IP 联动,以及《辉夜大小姐》和《偶像大师闪耀色彩》等服务于用户增长的 IP 联动。
当然,麻烦的地方也有,就是与 IP 方的提前建联和沟通,授权的花销,以及 IP 内容制作和审核的来回折腾等,在 IP 产地没有根基的厂商,操作起来会很痛苦。
有意思的是,国内二游大作基本很少在开服前期搞 IP 联动这一套,搞也会十分谨慎。类似米哈游《原神》基本不联动外部动漫类 IP,大多数情况都在跨界联动线下,很明显是要自己成为 IP 霸主,把影响力归于自身。这条路走起来会很累,投入的资源也是无底洞,当然收益天花板也高得离谱。而一部分 IP 衍生二游则更不会轻易和其他 IP 联动,毕竟要对自己的 IP 自信些嘛。
相比之下,在大家都谨慎对待外部 IP 和联动的大环境下,一个能够积极联动,给玩家体验不同作品风情的二游,就显得独树一帜了。随着联动越做越多,这种独特性还会不断增加,《雀魂》是这样,《碧蓝航线》也是这样。
说了这么多,回到开篇的问题。《雀魂》这个案例乍看之下会觉得过于独特性,毕竟一款国内没有上线,却因此在海外混出一条躺赢路线的产品,真的屈指可数。这周联动池上线的时候,它甚至在 Steam 中国区拿下了畅销第一,全球畅销前五的位置。
可以说,这款游戏在很多产品、大部分厂商都忽略的赛道和市场,一步步做到了头部。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什么新品来做类似的尝试。
那么刨除一部分特殊的因素来分析,尝试一款轻竞技玩法 + 人数付费的产品是否可行?前者可以做高重复可玩性并压低成本,后者能稳口碑和做差异化服务,难点就是如何扩大受众,而类似 IP 联动这类开放式的运营策略,又能在长线上解决问题。
或许那些盯着大蛋糕来运作的大厂,根本看不上这样的小甜点,但对于一部分中小二游团队,比起跟风大厂或者扎堆卷一些看似新奇实则红海的题材和玩法,倒不如另辟蹊径去尝试一些足够独特的思路。
游戏葡萄招聘内容编辑,
来源:冰封魔导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