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外婆

摘要:外婆离世快三十年了,我偶尔在梦中也能见到她的音容笑貌,每年春节前回老家也到她二老(外公外婆)的坟前祭拜一番。因外公是一名老中医,并且在包产到户前一直是村干部,外婆作为接生婆在村中医疗站上班。后来包产到户后,外公又延续了他看病的手艺,在家中开诊所,因此他们家要比

外婆离世快三十年了,我偶尔在梦中也能见到她的音容笑貌,每年春节前回老家也到她二老(外公外婆)的坟前祭拜一番。因外公是一名老中医,并且在包产到户前一直是村干部,外婆作为接生婆在村中医疗站上班。后来包产到户后,外公又延续了他看病的手艺,在家中开诊所,因此他们家要比我们一大家子的生活条件好些,偶尔还能吃顿肉打打“牙祭”;另外我还有一位比我大十岁左右的舅舅和一位比我大三岁的姨,他们成为我儿时的玩伴;最关键是有一位疼爱我的外婆。这些条件都使我喜欢在外婆家呆,成为外婆家的常客。

外婆娘家是甘肃省武山县人,她父亲(我老爷)是中医世家,外公年轻时就在我老爷家当学徒,于是后来就将我外婆娶回家。我外婆育有二女二子,母亲是老大,中间是两个兄弟,最后是一个妹妹。我与二舅、小姨岁数相差不大,也就有了共同语言,因此小时候我去外婆家,二舅带我下河摸鱼摸虾、上树掏鸟蛋,给我做弹弓、叠纸枪,和我玩弹子;小姨和我晚上睡一个炕头,给我讲故事,陪我玩沙包、跳皮筋。尽管那时农村孩子没有如今孩子现成的玩具玩,但他们可以发挥奇思妙想制作粗陋的玩具,因此我们每天都过得非常充实,让我有一种“乐不思蜀”的感觉。

外婆做饭手艺好。夏天吃凉面,她害怕面条过水后伤胃,就将刚出锅的面条放在箅子上,拌上油,用扇子扇,称这种面为“扇面”;她炒一点肉臊子盖在面条上,面条立马提味,让我们这个在那个年代缺油水的肚子感到滋润;在隆冬时节她在先一天煮面条的剩汤内放入一些红薯块或馍块,加热后端到还在被窝中的我们面前,让我们趴在被窝内吃,用来抵御简陋房间内的寒气,尽管这些食物粗糙、简单,甚至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还不健康,但对当时的我们来说那简直是“美味珍馐”;她回娘家或娘家来了人总会带回一些浆水菜,她就用浆水菜做面条给我们吃,这让母亲他们姊妹几个感到美味。

95年我大学毕业后一时半会上不了班,当时我们县正进行农电大改造,经常停电。离我们家三四十里地山西风陵渡渡口有人销售矿蜡,我骑自行车到那里购买了一些矿蜡,回到家中走村串户销售。说实话我这人是内向之人,做个小生意还怕丢人,到村中销售从不吆喝,这时外婆用现金购买了我的一些蜡烛,摆到她们村口替我销售,当然最后卖完卖不完,最后都是她家的蜡烛。

外婆温顺善良。外公脾气不好,爱训斥人,外婆就是“受气包”,但她受了气闷在心中,也不发泄,长久下来就可能生病,我有时想外婆六十多岁就去世这可能与受气有一定的关系;外婆对子女非常疼爱,特别是我这个大外孙子(当时舅舅都未成家),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们。她每次出外遇到村中人过喜事或她替人接生人家给的瓜果喜糖,她从不舍得吃,总要带回家给我们吃。

外婆对母亲比较溺惯,导致母亲既不识字,也不会做针线,这在当时商业不发达,农村人的穿戴都为自己裁剪、制作情况下,就成为母亲结婚后最大的“硬伤”,这也是奶奶经常数落母亲的话头。于是我们的穿戴,甚至父亲的一些穿戴也是外婆代劳。说实话,外婆的针线手艺一般,做的鞋、棉衣没有其它妇女做的美观,但我们并不在乎,只要穿到身上暖和就行了。

外婆是接生婆,在那个医疗条件简陋的年代,农村人哪有住院接生的概念,因此村中的孩童几乎都是外婆接生的,加上外婆对村中的大小事热心帮忙,因此村中人对外婆非常的尊重。外公喜欢听评书,于是每晚外婆简陋的瓦房就成为老头的“聚义厅”。一众老头坐在简陋的板凳、条凳上,一手端着炉子上熬制的俨茶,一手夹着自卷的卷烟,在烟雾缭绕的屋子内,竖起耳朵听收音机中播放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评书。当然他们听完还不忘热烈的讨论一番。此时外婆静静地坐在灯下做着针线,不时添茶、侍弄炉火,有时还给我们在热炉灰中埋几个小红薯。她等众人散后,默默地收拾着茶具,打扫散落满地的烟蒂。

我96年上班后,外婆还在世,但她此时已经百病缠身,靠药物维持生命,和我上大学时一样我回老家第一时间就去看外婆。第二年冬季,外婆就离开了人世,我奔回去吊唁,一见到外公就放声大哭。我这人属性格内向之人,不善于表达感情,因此总认为“男儿有泪不轻弹”,流泪是一种懦弱的现象,但却忘记这句话的后半句“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些年我再未遇到至亲的人离别的悲痛事,这算是我第一次情不自禁的流泪。

来源:搞笑的胡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