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上有位商学女神鸡汤博主大力宣扬这样的观点:穷人没有爱情,并得出坚决不能嫁给穷人的结论。而一众留言者大多都非常支持和赞同,并感同身受。
网上有位商学女神鸡汤博主大力宣扬这样的观点:穷人没有爱情,并得出坚决不能嫁给穷人的结论。而一众留言者大多都非常支持和赞同,并感同身受。
其专业特长:想经济独立的姐妹预约。
一、按照马洛斯需求定义穷人无爱,那么爱是奢侈品,对吗?
这位博主在论证穷人无爱时,是基于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而得出的结论:
人先要生存,然后需要安全,最后才需要情感——爱;因此,当一个人连生存这个基础都是问题时,自然不会有空中楼阁的爱情。
同时他用这种逻辑推演,称富人们才有真正的爱情,因为富人们生存和安全都得到保障,因而最主要的需求便是情感需求——爱情。
穷人是不配享受爱情的,也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爱。
换句话说,爱是奢侈品,穷人当然不配拥有。
似乎西方一些经典电影也诠释了这一结论:罗马假日,泰坦尼克号等等,就算穷小子有爱情也只是暂时的,不会长久。而为什么女生的梦想大多是“王子驾着七彩祥云来娶”,也是最好的注脚。
她的这个论点似乎有中世纪西方人所认为“爱情神圣高雅,是上流社会的专利”的味道。
可以说,这种纯粹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爱情观,是对神圣爱情的亵渎。
难道穷男孩和穷女孩就不可以有真正的爱情吗?
难道爱情只能存在于富人之间吗?
本质而言,这个物质决定论是丛林法则下的爱情观——只要有实力,才能有交配权。
或者说,是统治阶级的腐朽思想,无论是奴隶主、还是地主,亦或资本家才有资格拥有男女之间神圣的爱情。
而这些话,是说给“姐妹们”听说,那就是说,按照她的观点,这些姐妹们如果想要追求真正的爱情,也只能去向富人堆里寻找——是不是有名媛班的味道呢?
那么,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呢?是不是建立在有钱的基础上呢?
二、有钱人的爱情誓言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位博主会有这样的思想。
突然想到古语“潘驴邓小闲,扎暖湿香软”。
而其中的硬件之一,便是“邓”——钱多得跟汉代大富翁邓通似的。
原来这是封建余孽,再加上当今的金钱社会,拜金思想,自然而然地在本应神圣的爱情身上涂满一金灿灿的黄色。
并且被光明正大地宣扬。
那么,这种基于拜金主义的爱情,还算是基于两性之间纯粹的爱恋吗?
那么,如果用西方教堂里牧师见证两个的爱情的经典对白来反驳,结果会如何?
你愿意娶这个女人吗?爱她、忠诚于她,无论她贫困、患病或者残疾,直至死亡。你愿意吗?新郎:我愿意。
你愿意嫁给这个男人吗?爱他、忠诚于他,无论他贫困、患病或者残疾,直至死亡。你愿意吗?新娘:我愿意。
那么,请问这位博主,假设两个有钱人结合在一起的爱情,如果其中有一位突然贫困,那么按照这些博主的逻辑,他们之间的爱情还存在吗?
想必不存在吧!
——因为奢侈品只配富人享有,而一旦贫穷,则当即丧失。
如此而言,则爱情誓言倒不如许愿来得直接明了:把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换作“乞求上苍让保佑我们永远富有”才对,把爱情之神换作财神爷即可。
这种语气,如同阿Q去赵太爷府上认亲,却被训斥——
"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
如同死了丈夫的祥林嫂不配祭祀一样,绝然没有资格。
在阶层、阶级分明的高高在上的“富人”眼里,穷人不仅没有资格姓赵,也更没有资本祭祀,更没有爱情的资格——如同阿Q屡屡被拒一样。
因而,这位博主原本是与赵老太爷、鲁四老爷一伙的。
三、资本主义的爱情观
因此,这种“富人爱情观”的本质是剥削阶级的爱情观,或者直接讲便是资本主义爱情观。
这是AI的回答:
资本主义制度对爱情的影响
商品化和物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爱情、贞操、人格、名誉等都被当作有定价的商品。这种背景下,爱情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可以衡量的价值,失去了其纯粹的情感本质。
利益交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爱情关系本质上是利益交换,相互占有。尽管现代社会强调男女平等,但爱情仍然可能被视为一种利益交换。
可以说,这种畸形的爱情观的本质是商品化或物化的爱情。——而爱和情是纯粹精神和心理上的,而绝非物质化、商品化的。
是与神圣而伟大的爱情绝然相反的观念,是借着神圣爱情的名义来进行商品和价值交换,与爱情没有半毛关系。
无论是古希腊的爱情观——古希腊人对爱情有多种理解,将爱情视为一种与神灵相关的力量。例如,爱神阿佛洛狄忒象征着爱情与美丽。柏拉图式爱情强调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认为爱情是对美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这种爱情观更注重灵魂的沟通而非肉体的欲望。
还是中世纪的欧洲——盛行骑士文学,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情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情感。骑士们为了心爱的女子可以英勇战斗,这种爱情带有强烈的崇拜和奉献色彩,被称为 “典雅爱情”。它强调对爱情的忠诚和无私奉献,女子被视为纯洁和美好的象征,骑士通过为她们服务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甚至是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文主义,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人性和个体的情感。爱情不再仅仅是宗教或社会规范的附属品,而成为了人们追求个人幸福的重要部分。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就有许多关于爱情的精彩描写,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了两个年轻人冲破家族仇恨,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人性的美好。
还是工业革命后——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爱情与婚姻的关系逐渐松动,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需求和自由选择。
就连中国的传统婚姻也是基于爱情之上的“门当户对”,也没有说只有有钱人才会有爱情。
或者看古语“潘驴邓小闲,扎暖湿香软”中,也没有要求女方必须有钱才方能拥有爱情——郎才女貌亦可成天作之合。
那么,这种纯粹被资本化的爱情观,也仅仅是存在于捞女课、名媛班的教案中。
现实已经很可悲了——一亿单身女性和一亿四千万单身男性,就是这样的腐朽思想将本应相亲相爱相互扶助的两亿多人残忍分开,失去了爱情和家庭幸福,以及失去了多少本应的后代!
此种言论和说教,对于中华民族而言,罪莫大焉!
来源:铁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