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耳机对听力有伤害吗?耳机选择有哪些讲究?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13 09:11 7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率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噪声污染和听力损伤问题也日益严重。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地使用这些电子设备,保护我们的听力健康呢?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率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噪声污染和听力损伤问题也日益严重。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地使用这些电子设备,保护我们的听力健康呢?

噪声性听力损伤(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NIHL)是一种因长期或短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导致听觉系统受损的不可逆疾病。其核心机制是噪声对内耳毛细胞的破坏。内耳毛细胞负责将声波振动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大脑,但这些细胞一旦受损或死亡,无法再生。在日常生活中,长时间使用耳机且音量超过85分贝(相当于繁忙街道的噪音),频繁出入酒吧、演唱会等高噪音场所以及职业性噪声暴露(如建筑工地、工厂)都是导致听力损伤的噪声条件。当患者发生噪声性听力损伤时,会有耳鸣、听力下降(高频为主)、交流障碍(交谈中打岔)。

耳机的选择需综合考虑使用场景、佩戴舒适度和听力保护需求。以下是三类常见耳机的优缺点对比:

1.塞入式耳机(入耳式)

优点:隔音效果好,体积小巧便携。

缺点:深入耳道易压迫鼓膜,长时间使用可能引发耳道胀痛;若音量过大,声波直接冲击内耳,损伤风险较高。

2.耳包式耳机(头戴式)

优点:声场开阔,佩戴压力分散在耳廓外围,舒适性较好。

缺点:体积较大,携带不便;夏季佩戴可能闷热。

3.挂耳式耳机(骨传导或气传导)

优点:不堵塞耳道,佩戴时仍能感知环境音,适合户外运动。

缺点:音质通常较弱,漏音问题明显;骨传导耳机可能因振动引发不适。

**综合建议**

1.日常通勤可选择降噪耳包式耳机;

2.运动场景优先挂耳式;

3.塞入式耳机仅建议短时间使用。

骨导耳机(Bone Conduction Headphones)通过振动颅骨直接传递声波至内耳,绕过了外耳道和鼓膜。其工作原理类似于贝多芬咬住木棍感知钢琴振动——声波经骨骼传导,刺激耳蜗内的淋巴液产生信号,最终被听觉神经接收。其优势是开放双耳,避免长时间堵塞耳道引发感染;适合耳道狭窄、鼓膜受损的特殊人群。但是骨导耳机并非“零损伤”,骨导耳机需通过振动传递能量,若音量过大,可能因机械振动损伤耳蜗毛细胞;且在嘈杂环境中,使用者可能不自觉调高音量,导致声波能量过载。

保护听力需从设备选择、使用习惯和日常监测两方面入手:

1.遵循60-60-60原则

音量不超过设备最大音量的60%;连续使用时间不超过60分钟,之后至少休息10分钟;当外界噪声大于60dB时不要佩戴耳机或佩戴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机。

2.定期进行听力自测

使用手机APP初步筛查听力;若出现耳鸣、耳闷胀感,应及时就医检查。

3.避免“报复性使用”

研究表明,许多人在工作学习后通过长时间听音乐释放压力,这种“补偿心理”容易导致音量失控。建议改用运动、冥想等方式放松。

4.注意耳部卫生

定期清洁耳机耳塞,避免细菌滋生;佩戴入耳式耳机前可涂抹少量凡士林减少摩擦刺激。

最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适量的运动,也能为我们的听力健康保驾护航。希望大家能够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关注自己的听力健康,做一个聪明的耳朵使用者,共同营造一个安静、健康的生活环境。

石林,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特别是分泌性中耳炎综合治疗,耳内镜手术,耳聋、耳鸣眩晕等疾病诊治经验丰富,并长期致力于内耳疾病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博士后,大连市青年才俊,大连市五星紧缺人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市级课题3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国家核心期刊多篇,参编著作两部。大连市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聋预防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教育学会眩晕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促进交流会耳内科分会青年委员,辽宁省生命科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常务委员、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华耳科学杂志通讯编委。

来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