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广网北京3月13日消息(总台记者刘涛 河北台记者李芳 邢台台记者崔铁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当下,“水上春耕”正忙。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从事水产养殖的“新农人”们,关注着鱼苗的成长和繁育。
央广网北京3月13日消息(总台记者刘涛 河北台记者李芳 邢台台记者崔铁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当下,“水上春耕”正忙。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从事水产养殖的“新农人”们,关注着鱼苗的成长和繁育。
天一天比一天亮得早了,清晨7点,阳光洒在鱼塘上,李彪管着11个鱼塘,巡塘,是他这段时间里,每天的第一件事。
李彪:早上睡不着了,起来就巡塘看看鱼。你看着鱼没事,高兴。
记者:这里边现在大概有多少尾啊?
李彪:大概有三四万(尾)……
李彪养的主要是大口黑鲈。这种鱼味道鲜美,多分布于南方地区,对水质和水温的要求都很高。
8点多,鱼塘的技术员彭学峰来了。李彪和他一起,开始用试纸检测水的pH值、溶解氧浓度、氨氮含量等指标。
李彪:多功能探头就有一个数值,但那个不是那么准确。我们还要碰数据,因为(人工)试纸测的还是比较准。
27岁的李彪,已经有4年养鱼的经验。“南鱼北养”,想要提高存活率,李彪的第一个诀窍是混养。
李彪:你有上层鱼,也得有下层鱼,这样它能保持简单的生态平衡。我们需要去给他们创造活的场景、活的机会。你看那鱼活蹦乱跳的,特别开心。
在大学里,李彪的专业是经济管理,专业课上,他已经开始关注水产养殖这个大市场。经过走访京津冀的终端消费市场、考察鲈鱼的养殖成本和收益,李彪铁了心要做“新农人”。在父母的支持下,2021年,李彪大学毕业的第二年,他一手建起的鱼塘正式投用。
李彪:是挺困难的,我们当时还专门去湖州培训花了两三个月,我们跟那边的老师傅学看水质、看鱼苗。
到今年,李彪的高效鲈鱼养殖项目年产鲈鱼已近20万尾,商品鱼9万公斤,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左右。李彪脑子活,他又腾出手,与南方的水产养殖企业达成合作,对方完成鱼苗的繁育,再送到李彪的鱼塘进行养殖。
4年时间不长也不短,李彪常向前辈请教,也从不畏惧尝试。周边想来学习水产养殖的农户,他总是热情接待、无偿教授技术。李彪说,要想让“南鱼北养”有更多市场,需要更多的人来推动形成产业。
李彪:因为我觉得农业大有可为,而且农业一定会有市场。还是踏踏实实干,一定会有收获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