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26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成飞)完成了“歼-36”第六代战斗机的首飞,这一事件迅速成为全球军事领域的焦点。美俄欧等多国媒体和智库纷纷将其视为“空战新时代的开端”,认为其可能打破现有空中力量平衡。作为中国航空技术的最新成果,歼-3
特别申明: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公开网络信息,作战推演结果均为推测,纯属军迷娱乐!
图片来源:高山CG 特别感谢
引言
2024年12月26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成飞)完成了“歼-36”第六代战斗机的首飞,这一事件迅速成为全球军事领域的焦点。美俄欧等多国媒体和智库纷纷将其视为“空战新时代的开端”,认为其可能打破现有空中力量平衡。作为中国航空技术的最新成果,歼-36在隐身性能、作战高度、武器系统和智能化水平上被认为超越了现有第五代战机(如美国的F-22和F-35,以及中国的歼-20和歼-35)。本文将深入探讨歼-36的作战模式,结合中美两国最先进的空空导弹技术,模拟其与F-22在东海空域的空战推演,并分析其对未来空战格局的深远影响。
一、歼-36的作战模式:技术与战术的深度融合
基于公开信息和合理推测,歼-36的作战模式可能具备以下核心特征:
1. 超高空作战与动力系统
根据歼-36独特的高升力气动外形和全球首创的三台动力装置推测,有理由乐观推测歼36能够在22,000米以上的平流层作战,这一高度不仅超越F-22的最大作战高度(约18,288米),也接近早期高空侦察机(如U-2)的巡航范围。为实现这一能力,动力装置可能三台WS15,也可能是两台WS15加一台新型变循环发动机(如传闻中的WS-xx发动机),能够在超音速巡航(Mach 1.8~2.5)和高空低速巡航之间灵活切换,提供极高的推重比(约1.1:1)和燃油效率(比F-22的F119发动机高约15%)。这种设计使其能在稀薄大气中保持长时间滞空,规避中低空防空系统,同时为超远程导弹提供更高的发射平台优势。
2. 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巅峰
歼-36的隐身设计可能采用更低雷达反射截面(RCS,预计小于0.001平方米),通过无缝机身、全埋式武器舱和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实现,后者可通过电离空气吸收雷达波。其反隐身能力可能依赖多波段雷达(如L波段与X波段结合,探测距离超200公里)或量子雷达(探测精度达厘米级),能够在F-22发射武器(RCS短暂增至0.01平方米)或调整姿态时捕捉其位置。例如,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歼-36可通过被动探测敌方雷达反射信号,锁定隐身目标。
3. 网络化作战与无人协同
歼-36可能作为“有人-无人”作战体系的核心,配备4-6架小型隐身无人僚机(如“暗剑”改进型,RCS约0.01平方米)。这些无人僚机通过高带宽数据链(如北斗卫星或激光通信,传输速率达Gbps级)与歼-36协同,执行侦察(探测范围超150公里)、干扰(压制敌方雷达10-20分贝)或诱敌任务(如模拟歼-36信号引诱导弹),进一步提升战场灵活性。
4. 人工智能与电磁对抗
歼-36可能集成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系统,能够以毫秒级速度处理来自雷达、红外传感器和电子侦察设备的海量数据(每秒处理超10TB),生成最优战术方案,如调整飞行路径或分配武器目标。此外,其可能配备定向能武器(如微波功率达50千瓦,作用范围5公里,或激光器功率达100千瓦),用于近距防御或干扰敌方导弹的电子制导系统,使其命中率降低50%以上。
二、中美最先进空空导弹的性能对比
空战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武器系统的性能。以下是中美两国主力空空导弹的详细对比:
- 中国:霹雳-15(PL-15)与霹雳-17(PL-17)
- PL-15:全长约4米,重量约200公斤,射程200-250公里,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提供末端加速能力(末端速度Mach 4.5),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抗干扰能力提升30%)和数据链,支持发射后锁定(LOAL)。其主要用于打击敏捷目标,如第五代战机或无人机。
- PL-17:全长约6米,重量约300公斤,射程400-450公里,采用高超音速弹头(速度Mach 5-6),配备红外成像+雷达复合制导(抗电子干扰能力达40分贝),能够攻击预警机、加油机或隐身目标。其助推器设计使其初始加速极快(0-100公里仅需10秒),难以被现有拦截系统(如F-22的箔条)应对。
- 美国:AIM-120D-3与AIM-260A(JATM)
- AIM-120D-3:全长3.7米,重量约150公斤,射程约180公里,配备改进型AESA制导和双向数据链,速度Mach 4,抗干扰能力较强(可对抗中等强度电子战),但射程已落后于PL-15,主要用于中距空战。
- AIM-260A:全长约4米,重量约200公斤,射程预计250-300公里(部分分析称可能达350公里),速度Mach 5,采用多模制导(雷达+红外,抗干扰能力提升20%),设计目标是对抗中国超远程导弹。其末端机动性强(可执行10G过载),适合打击高机动目标。
对比结论:PL-17在射程、速度和抗干扰能力上占据绝对优势,适合超视距先发制人;AIM-260A在近距精确打击和末端机动性上更具潜力,但其射程和抗干扰能力仍不足以匹敌PL-17,尤其在面对歼-36的高空发射平台时劣势明显。
三、歼-36与F-22空战推演及歼-36攻击关岛基地的模拟
(一)歼-36与F-22空战推演:详细场景模拟
以下是基于上述技术和战术的详细空战推演:
场景设定
- 时间:2025年3月6日,清晨06:30,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风速5米/秒,平流层大气稀薄。
- 地点:东海防空识别区边缘,距离中国海岸线约300公里,海平面以下无云层。
- 参战单位:
- 歼-36(1架):配备2枚PL-17、4枚PL-15,高度22,000米,速度Mach 2.5,伴随2架无人僚机。
- F-22(1架):配备4枚AIM-120D-3、2枚AIM-260A,高度15,000米,速度Mach 1.8。
- 支援:双方均有预警机(中国KJ-500,美国E-3)提供300公里外的情报支持,歼-36通过北斗卫星链路保持实时通信。
阶段一:初始探测与接触(距离450公里)
- 06:30:10:歼-36依靠高空优势和多波段雷达,首先探测到F-22的模糊信号(RCS约0.0001平方米)。其AI系统通过数据融合(融合雷达和红外数据)确认目标位置,判断F-22可能采取规避策略,遂通过北斗卫星将信息共享给无人僚机。
- 06:30:20:歼-36发射1枚PL-17,导弹以Mach 6速度直奔F-22,飞行时间约100秒。无人僚机同时前出150公里,释放电子干扰信号(干扰功率20分贝),扰乱F-22的AN/APG-77雷达锁定,迫使其提前暴露机动意图。
- 06:30:25:F-22的雷达和E-3预警机探测到PL-17的发射信号,但因歼-36的高度和距离优势(超出AIM-260A有效射程),F-22飞行员选择降低高度规避,而非立即反击。
阶段二:F-22的规避与反击(距离400-300公里)
- 06:31:00:F-22下降至12,000米,执行高G机动(9G转弯,飞行员承受极限负荷),释放箔条和热焰弹,试图摆脱PL-17的高超音速弹头。PL-17的红外制导在末端10公里切换,锁定F-22的发动机热信号(温度约800°C),命中概率达85%。
- 06:31:10:F-22飞行员判断威胁未解除,发射1枚AIM-260A反击,导弹以Mach 5速度飞向歼-36,飞行时间约70秒。然而,歼-36的高度和速度使其处于AIM-260A射程边缘(有效命中率降至30%)。
- 06:31:50:PL-17命中F-22,爆炸威力(战斗部约30公斤TNT当量)摧毁其左翼,F-22失去控制坠海。若未直接命中,歼-36的第二枚PL-15已进入待发状态,锁定残余热信号。
阶段三:无人僚机压制与终局(距离200公里以内)
- 06:32:00:歼-36的无人僚机逼近F-22残骸位置,释放小型空空导弹(如PL-10改进型,射程20公里,速度Mach 3),确保目标彻底摧毁,同时探测附近是否有增援。
- 06:32:10:AIM-260A接近歼-36,但歼-36通过定向能武器(微波干扰器,功率50千瓦)削弱其制导效能(雷达信号衰减40%),并以Mach 2.5速度爬升至22,000米,最终规避成功。
推演结果
歼-36凭借超远程导弹、高空优势和无人协同,在超视距阶段击败F-22。F-22虽具备卓越机动性和隐身性,但在面对PL-17的射程和速度时难以翻盘。即使进入视距内格斗,其生存概率也因无人僚机的压制和歼-36的电磁对抗能力而降至10%以下。
(二)歼-36带领隐身无人机群攻击关岛基地的模拟推演
以下是歼-36协同隐身无人机群对美国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的模拟攻击场景:
场景设定
- 时间:2025年3月7日,凌晨03:00,天空多云,能见度中等,海面风速10米/秒。
- 地点:关岛以东600公里,太平洋上空,距离中国东南沿海约2,500公里。
- 参战单位:
- 歼-36(1架):配备2枚PL-17、2枚PL-15、2枚反辐射导弹(如YJ-91改进型),高度22,000米,速度Mach 2.5,伴随6架隐身无人僚机。
- 无人僚机(6架):每架携带2枚小型精确制导炸弹(如GBU-39类似,射程50公里)和电子干扰设备,高度18,000米,速度Mach 1.5。
- 美军防御力量:2架F-35A巡逻(配备AIM-120D-3和AIM-9X),爱国者PAC-3防空系统,AN/TPY-2雷达,预警机E-2D提供400公里外情报。
- 支援:歼-36通过北斗卫星与后方指挥部实时通信,美军依靠关岛基地的联合指挥系统。
阶段一:隐秘接近与电子压制(距离600-400公里)
- 03:00:10:歼-36带领无人机群以超高空隐蔽航线接近关岛,其RCS小于0.001平方米,配合无人僚机的电子干扰(功率30分贝),压制AN/TPY-2雷达的X波段探测能力,使美军初期仅探测到模糊信号。
- 03:00:30:歼-36的AI系统分析E-2D预警机的电磁信号,发射1枚PL-17(射程400公里),目标直指E-2D,飞行时间约110秒。无人僚机同时前出200公里,释放虚假雷达反射信号,诱导F-35A偏离巡逻航线。
- 03:01:20:PL-17击中E-2D,爆炸摧毁其机体,美军失去超视距预警能力,关岛基地进入被动防御状态。
阶段二:突破防空网与精确打击(距离400-100公里)
- 03:02:00:2架F-35A升空拦截,发射4枚AIM-120D-3(射程180公里),但歼-36利用高度优势(22,000米)和定向能武器(微波干扰,范围5公里),削弱导弹制导效能,无人僚机进一步释放箔条干扰,导弹命中率降至20%。
- 03:02:30:歼-36发射1枚PL-15和1枚YJ-91反辐射导弹,分别锁定1架F-35A和地面AN/TPY-2雷达。PL-15以Mach 4.5速度击落F-35A(命中率80%),YJ-91摧毁雷达天线,瘫痪爱国者PAC-3的探测能力。
- 03:03:00:无人僚机群进入100公里范围,投掷12枚小型制导炸弹,目标为关岛跑道、弹药库和指挥中心。炸弹以高精度(CEP小于5米)摧毁关键设施,爱国者PAC-3仅拦截3枚,其余9枚命中目标。
阶段三:撤离与评估(距离100公里外)
- 03:03:30:歼-36与无人机群完成任务后以Mach 2.5速度撤离,剩余1架F-35A因弹药耗尽和指挥混乱无法追击。
- 03:04:00:关岛基地跑道损毁50%以上,指挥系统瘫痪,短期内失去作战能力。歼-36和5架无人僚机(1架被PAC-3击落)成功返航。
推演结果
歼-36带领隐身无人机群通过超远程打击、电子压制和协同攻击,成功瘫痪关岛基地的关键设施。其高空优势和网络化作战能力使美军现有防空系统难以应对,暴露了关岛在面对第六代战机集群时的脆弱性。
四、对世界空战意义的深远影响
歼-36的作战模式和技术优势将对全球空战产生以下深远影响:
1. 超视距空战的绝对化
PL-17的超远程和高超音速特性将空战交战距离推至450公里左右,传统视距内格斗的重要性进一步下降。各国空军可能在2025-2030年间加速研发类似武器,如俄罗斯的K-77M改进型(射程预计300公里)。
2. 第六代战机的技术标杆
歼-36的超高空、网络化和智能化设计为六代机设定了新标准。美国NGAD计划可能在2026年推出原型机,但无人协同和反隐身技术的差距或需5-10年弥补。
3. 美军空中优势的挑战
F-22和F-35的设计理念基于20世纪末的威胁环境,面对歼-36的跨代优势,美国可能在2030年前退役部分F-22,加速F-35 Block 4升级。
4. 亚太战略格局的重塑
歼-36的部署将增强中国在东海、南海的制空能力,日本可能在2027年前追加采购F-35B,韩国加速KF-21机计划并启动棒子版六代机预研。
结论
歼-36的作战模式融合了超高空打击、超远程武器和网络化协同,代表了第六代战机的技术巅峰。其在东海空战推演中对F-22的压倒性优势,以及对关岛基地的模拟攻击表明,未来空战将彻底转向超视距和智能化方向。这一变革不仅挑战美国空军的传统霸主地位,也将推动全球各国加速航空技术迭代,开启空战的新纪元。
来源:航空及生态摄影雷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