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高考落榜去工地搬砖 偶遇初中老师,如今他在城里开了三家公司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13 11:15 8

摘要:乘着六月的风,我回老家看我妹妹。车刚进村,就看见了新修的大门,石柱子上刻着几个红字:“创业模范杨家村”。一个穿灰色工装的年轻人戴着安全帽在大门旁指挥施工,我一眼认出是外甥小杨。

乘着六月的风,我回老家看我妹妹。车刚进村,就看见了新修的大门,石柱子上刻着几个红字:“创业模范杨家村”。一个穿灰色工装的年轻人戴着安全帽在大门旁指挥施工,我一眼认出是外甥小杨。

十年前,小杨高考落榜那会儿,整个杨家村的人都在背后议论。有人说他笨,有人说他不学无术,更多人拿他跟城里的孩子比。那时候的小杨瘦得像根竹竿,皮肤晒得黑黝黝的,低着头走路都能被绊倒。

“舅舅!”小杨看见我,跑过来接我的行李。他身材壮实了许多,脸上却有了几道皱纹,眼角还有个小疤痕,不知道什么时候弄的。

我妹妹早就在家门口等着,头发染了几缕栗色,盘在脑后,穿着朴素,却比从前精神了许多。她丈夫老杨在三年前得了脑溢血,现在只能坐在轮椅上,不过看起来气色还行,笑着朝我招手。

“哥,你终于来了。”妹妹接过我手里的提包,提包上的拉链还是坏的,我一直懒得修。

厨房里,妹妹切菜的声音混着锅里的滋滋声,小杨拿出一瓶酒和三个杯子,其中一个有个小缺口。门口的鸡不知什么时候溜进了屋,啄着地上的米粒。老杨抓起拖鞋要打,被小杨摇头拦住。

“舅舅,你来得正好,我的第三家公司下周开业,要不要去看看?”小杨倒满了酒,递给我那个没缺口的杯子。

我点头,脑子里却回想起十年前那个夏天。

当年小杨在高考落榜后,整个人都变了。他从一个爱笑的男孩变成了几乎不说话的闷葫芦。村里人看见他,眼神里都带着那种”果然不行”的意味。我妹妹和老杨也整日愁眉不展,倒不是因为他没考上大学,而是担心他以后的路怎么走。

就在那年八月,老杨带着小杨去了县城的一个建筑工地。表面上是说跟着工头认识认识社会,其实就是让他知道没文化的苦,回头还有机会复读。谁知道小杨居然就留下了,说什么也不肯复读。

那是个闷热的下午,工地上的灰尘被风卷起来,像一层薄纱罩在一切之上。小杨第一天干活,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手上磨出了好几个血泡。

“歇会儿吧。”老杨心疼地说。

“不用。”小杨拒绝了,又扛起一袋水泥。

就在这时,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走到工地边上,拿着一份图纸跟工头说着什么。小杨愣住了,那人是他初中的班主任——周老师。

小杨不知道该不该打招呼,毕竟他现在这个样子,灰头土脸的,让老师看见多丢人。但周老师先看见了他。

“杨子,是你吗?”周老师走过来,眼睛里有惊讶但没有轻视。

小杨点点头,低着头,双手不知道往哪放,上面全是灰。

“你在这干活啊?”周老师问。

“嗯,刚来。”小杨说话的声音很小。

“高考没考好?”

“嗯。”

周老师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问:“有兴趣跟我学点东西吗?我现在在做工程设计,缺个帮手。”

那天晚上小杨回家,跟我妹妹说了这件事。妹妹第一反应是害怕,怕这是骗局。老杨倒是支持,说周老师在村里的名声一直不错,做事认真负责,不会骗人。

“就算是骗,也比你一天到晚扛水泥强。”老杨说。当时他还能走路,站在院子里抽烟,烟灰掉在脚背上都不知道。

第二天,小杨就去了周老师的工作室。那是一个小小的房间,堆满了图纸和书本,角落里放着一台老旧的电脑,屏幕上有一道划痕。周老师正对着一张工程图纸发愁。

“这个项目出了点问题,预算超了,但甲方不愿意加钱。”周老师看见小杨来了,随口说道。

小杨不懂这些,只是老实地站在一边等着。

“你坐,先看看这些资料。”周老师递给他一堆纸。

接下来的日子,小杨每天早出晚归,从认识CAD软件开始,一点一点学习工程设计的基础知识。周老师教得很严格,常常为了一个细节反复修改。有时候熬到深夜,周老师的妻子会送来两碗面,面上总是飘着一个荷包蛋,蛋黄还是半流质的。

小杨学得很快,尤其是在看图纸和空间想象方面有天赋。但他最大的进步是在沟通上。以前的小杨又内向又自卑,现在因为要跟甲方和施工队打交道,慢慢变得会说话了。

有一次,一个施工队长说图纸设计不合理,当着甲方的面指责周老师。小杨拿着图纸,一条一条地解释,最后证明是施工队自己的问题。那是我第一次听说小杨替别人出头,妹妹都惊讶得合不拢嘴。

两年后,周老师鼓励小杨参加了一个建筑工程的培训,还借给他五千块钱。小杨拿到证书后,找到了一份正式的工作,不再只是跑腿的助手。

工作第一年,小杨就存下了两万块钱。他先还了周老师的钱,然后给家里换了电视和冰箱。老杨看着新电视,眼睛湿润了,抹了把脸说是灰尘太大。

工作第三年,小杨辞职创业了。他成立了自己的小工作室,接一些小型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监理。刚开始很艰难,没有人脉,没有资源,甚至连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他在县城租了一间十平米的小屋,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台电脑。

第一个月,连房租都快付不起了。

恰好这时,周老师介绍了一个项目给他——一个小型养老院的改造工程。业主是个有钱的老太太,脾气古怪,把前面好几个设计团队都给气走了。

“你去试试,别太在意她的脾气。”周老师拍着小杨的肩膀说。

老太太姓黄,七十多岁,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小杨去见她时,她正在院子里给花浇水,水壶漏了,水滴在她的布鞋上,她也不在意。

“又是个黄毛小子。”黄奶奶看了小杨一眼,嘴角微微上扬,声音却不太友善。

小杨没反驳,只是仔细地听她讲需求,不时记录在笔记本上。那个笔记本是我送给他的,皮质封面已经有些磨损,但他一直在用。

“我要的很简单,就是让老人住得舒服。现在这些设计师,就知道弄得好看,实用性差得很。”黄奶奶说着,指了指门口的台阶,“你看这个,台阶这么高,老人家怎么上去?”

小杨蹲下来,用卷尺量了量台阶高度,又测量了轮椅的尺寸,开始计算坡度。

“你这孩子倒是认真。”黄奶奶的语气软了下来。

后来,小杨不仅完成了设计,还亲自监督施工。他在细节上花了很多心思:扶手的高度正好适合老人握住,浴室的防滑条不会割伤脚,就连电灯开关的高度都是经过反复测试的。

黄奶奶很满意,不仅付了全款,还介绍了几个朋友给他。小杨的事业就这样慢慢起步了。

“舅舅,你知道吗,那个黄奶奶后来成了我的第一个投资人。”小杨的眼睛在暗淡的灯光下闪闪发亮。我这才发现,厨房的灯罩上落了一层灰,光线被过滤得柔和而朦胧。

小杨的第一家公司是个室内设计工作室,专注于养老住宅和无障碍设计。口碑一传十,十传百,渐渐有了名气。当地的一家报纸还报道了他,说他是”懂老人心的设计师”。

报道出来那天,周老师拿着报纸来找小杨。那时小杨已经搬进了一个像样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他的设计图和证书,其中有一张照片是他和周老师的合影,相框有点歪。

“你做得很好,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周老师说,声音有些哽咽。

“都是您教导的好。”小杨倒了杯水给周老师,水杯上有道茶垢,他用拇指揉了几下也没擦掉。

“不,这是你自己的努力。你知道吗,你高考那年,我就觉得你不适合读大学。”周老师把那份报纸放在桌上,折痕正好穿过小杨的照片。

“为什么?”小杨惊讶地问。

“因为你的思维不是死板的书本式,而是立体的空间式。你的数学不好,但你能在三维空间里解决问题。你的语文不好,但你能理解人的需求。这些,书本是教不会的。”

那一刻,小杨明白了十年来的所有挣扎和努力,都是为了找到那个真正适合他的位置。

第二家公司是五年前成立的,专门做建筑材料。小杨发现很多适合老人和残障人士的材料在市场上很难买到,索性自己生产。他租了个小厂房,雇了十几个工人,其中有几个还是村里的年轻人。

这期间,老杨得了脑溢血。小杨为了照顾父亲,把公司搬回了离家近一点的地方。厂房后面是片荒地,他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小花园,种了些蔬菜和花,老杨每天就推着轮椅在那里晒太阳。

“老杨前两天还摘了几个茄子。”妹妹端着菜从厨房出来,脸上有些汗珠。

“种得不错。”老杨咧着嘴笑,嘴角有点歪,是中风的后遗症。

“第三家公司是做什么的?”我问小杨。

“教育培训。”小杨说,“帮那些像我一样,高考失利但有专长的孩子找到出路。”

第三家公司是小杨的心血,也是他最在意的。他把周老师请来当顾问,设计了一套实用技能培训课程。公司成立才半年,已经有三十多个学生了,其中有五个已经找到了工作。

“你知道吗,舅舅,我最得意的不是开了三家公司,而是帮这些孩子找到了自己的路。”小杨说这话的时候,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打,那是他思考时的习惯。

我记得小时候,小杨就这样敲打课桌,被老师批评过好几次。现在想来,那或许就是他空间思维活跃的表现。

“那个周老师现在怎么样?”我问。

“他退休了,不过每周都会来公司坐坐。我给他在公司旁边租了个房子,方便他来回。”小杨说,“他说要看着更多的’小杨’成长起来。”

吃完饭,小杨带我去院子里看他种的花。月季开得正盛,有几朵却因为下雨耷拉着脑袋。小杨拿出一根细竹竿,小心地把它们支起来。

“你现在还记得高考落榜那会儿的心情吗?”我问。

小杨的手顿了一下,然后继续忙活。

“记得。像是全世界都在看我笑话。”他说,声音很平静,好像在说别人的事。

“后悔吗?”

“不后悔。”小杨直起腰,望着远处,“如果我考上了大学,可能现在还在哪个写字楼里朝九晚五呢。”

月光下,小杨的侧脸轮廓分明。他不再是那个自卑的少年,而是一个成熟的男人。他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在合适的土壤里生根发芽,然后顽强生长。

第二天,小杨带我去看他的新公司。那是一栋三层小楼,朴素却很干净。楼前的牌子上写着”筑路者职业培训中心”,字体是小杨自己设计的,有点歪,却很有个性。

培训中心里,二十多个年轻人正在上课。讲台上站着的是周老师,头发已经全白了,但精神依旧矍铄。他正在讲解一张图纸,手里的粉笔头小得几乎拿不住,但他舍不得换新的。

“这些孩子大多数是高考落榜或者辍学的。”小杨小声对我说,“但他们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还没被发现。”

课间,周老师过来跟我们打招呼。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袖口微微磨损,却整洁得体。

“你就是小杨的舅舅吧,他常提起你。”周老师握着我的手说。

我有些惊讶,因为我并不觉得自己在小杨的成长中起了多大作用。

“他说是你告诉他,人生不只有一条路可走。”周老师继续说。

我恍然大悟,想起了十年前的一个夜晚。那时小杨高考失利,整日把自己关在屋里。我去看他,只看见他坐在床边,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成绩单。

“没考好就没考好,又不是世界末日。”我记得我是这么说的。

“可是除了上大学,我还能做什么?”小杨抬起头,眼睛红红的。

“很多事啊。这个世界这么大,路多得是。关键是找到适合你的那一条。”

我没想到这句随口说的话,他竟然记了这么多年。

“舅舅,下周是开业典礼,你一定要来。”临走时,小杨认真地说。

我点点头,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自豪感。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很多事。想起小杨第一次拿到工资时给我买的那瓶酒,瓶子上的标签已经磨损,但我一直舍不得喝;想起他第一家公司成立时送给我的那份设计图,是一个老人活动中心,图上的注释密密麻麻,有些已经褪色;想起他在村口的老槐树上刻的”总有一天”四个字,现在树皮已经长过了一半。

十年时光,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高考落榜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可能的起点。就像小杨常说的那样:“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回到城里的家,我翻出了小杨当年的那张成绩单,它被我夹在一本老相册里。上面的分数确实不高,但那又怎样呢?如今的小杨,早已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价值。

后来,我去参加了开业典礼。小杨的第三家公司正式起航了。周老师致辞时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群一模一样的人,而是帮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典礼结束后,小杨悄悄告诉我,他正在筹备第四家公司,准备开发一款帮助老人和残障人士的智能家居系统。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就像十年前那个在工地上仰望高楼的少年。

人生的路,从来不只有一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迹,不必羡慕别人的精彩,也不必否定自己的价值。正如小杨办公室墙上挂着的那句话:“总有一天,你会明白,命运把你带到哪里,自有它的道理。”

回家的路上,我经过村口的那棵老槐树。树上”总有一天”四个字依然可见,而这一天,早已悄然到来。

来源:一颗柠檬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