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纪委再次重拳出击,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的副业问题划定“高压线”。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公职人员若触碰以下6种副业行为,轻则警告处分,重则开除公职,甚至面临法律追责!这场“反腐败风暴”背后,直指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的灰色产
近日,中纪委再次重拳出击,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的副业问题划定“高压线”。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公职人员若触碰以下6种副业行为,轻则警告处分,重则开除公职,甚至面临法律追责!这场“反腐败风暴”背后,直指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的灰色产业链。
现象:考取建造师、会计证等资质后,将证书挂靠给企业“躺赚”。
后果:证书挂靠本身违规,若企业出现工程事故或税务问题,公职人员需承担连带责任!
案例:某地住建局干部挂靠一级建造师证被查,企业因资质造假被罚,干部直接被开除党籍。
红线:利用职务信息买卖股票、基金,或违规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
法规依据:《公务员法》明确禁止公务员参与营利性投资,证券从业人员更被“封杀”股市。
数据警示:2023年某省纪委监委通报的10起典型案例中,超40%涉及利用内幕信息非法获利。
操作:借职务便利牵线搭桥,收取项目介绍费、佣金。
本质:中介行为本质是“权力变现”,破坏市场公平,直接构成受贿风险。
中纪委定调:“公职人员的中介活动,必须‘零报酬’,否则就是腐败!”
常见形式:在企业任董事、顾问,或通过亲属代持股份“曲线经商”。
特例澄清:高校教授创业、专业技术人才经批准的兼职被允许,但“不得取酬”!
新规加码:2024年《政务处分法》明确,即使不领薪但“参与决策”也属违规。
典型行为:利用人脉资源接工程、卖产品,甚至“承包”单位业务牟利。
中纪委痛批:“拿着纳税人的钱,却在外挣‘快钱’,是典型的‘当官发财’思想!”
案例:某市环保局干部利用审批权“承包”企业环评业务,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新兴风险:公职人员利用职务身份直播带货、售卖作品,或以“培训”名义收钱。
新规细化:2025年多地纪委监委明确,公职人员不得通过“流量变现”谋利,否则按违纪处理。
公职人员的副业往往依托权力资源,导致市场不公平竞争,破坏营商环境。中纪委剑指“以权谋私”,就是要斩断权力与资本的勾连。
证书挂靠、中介费等看似“灰色”,实则为腐败提供温床。某省纪委监委数据显示,2023年查处的副业违规案件中,超60%涉及利益输送。
“公职人员不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中纪委通过“负面清单”倒逼干部回归本职,提升政府公信力。
合规路径:经批准的学术研究、技术咨询(不取酬)、公益服务等。
红线底线:凡涉及“营利”“权力交换”“资源变现”的,一律“零容忍”。
举报机制:多地开通“一键举报”通道,群众可实名或匿名曝光违规行为。
中纪委的“副业禁令”绝非“一阵风”,而是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标志性动作。公职人员需清醒认识到:当官发财,应两股道上跑的车。
你身边有公职人员靠副业“捞金”的案例吗?欢迎在评论区匿名爆料,我们共同监督!
(本文综合自中纪委官网、地方纪委监委通报及公开法规,数据截至2025年3月。)
来源:deepseek深度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