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芭比》在文化市场上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热潮,其影响力广泛而深远。这部电影的成功,得益于多维度的营销策略,从线下视觉营销的精彩呈现,到线上玩法的创新引领,再到品牌的升级转型,每一个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影《芭比》在文化市场上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热潮,其影响力广泛而深远。这部电影的成功,得益于多维度的营销策略,从线下视觉营销的精彩呈现,到线上玩法的创新引领,再到品牌的升级转型,每一个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线下视觉营销方面,美泰公司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他们将一种独特的颜色——芭比粉,作为营销的主视觉。
曾经,芭比粉被戏称为“死亡芭比粉”,这种高亮度荧光色在过去可能给人留下了一些刻板印象。然而,美泰公司却巧妙地利用这一颜色,展开了一场病毒式的营销战役。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大面积的粉色广告如潮水般涌现,其极简而抽象的设计令人过目难忘。传统广告牌采用了化繁为简的色彩炸弹策略,让芭比粉成为人们视线中无法忽视的存在。
不仅如此,芭比粉还与全球著名景点进行了巧妙结合,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艳的创意景观展示。在迪拜塔旁,巨型芭比模型傲然矗立;伦敦桥旁,亮眼的小电话亭格外引人注目;伦敦眼呈现出赛博朋克风的闪光,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地铁门上则打造出梦幻世界的入口,仿佛引领人们进入一个充满奇幻的空间。
这些创意景观不仅将粉色融入了公共空间,更让这种色彩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芭比》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人们的心中。线上营销领域,《芭比》同样表现出色。今年五月,随着首支正式预告片的发布,电影方推出了一系列风格独特的人物海报,同时上线了Barbie同款海报生成器。
这款操作简便、风格前卫且价值观新颖的头像小工具,在网络上迅速掀起了一股热潮。它的传播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使得每位参与者都不自觉地成为了电影的宣传者。
这一系列线上活动展现出了强大的感染力,全球观众纷纷穿上“芭比粉”走进影院,各大平台上也涌现出各种各样的芭比粉穿搭攻略。在小红书上,关于芭比穿搭的讨论尤为热烈,这也标志着流行文化观念的悄然重塑。而在品牌升级方面,美泰公司的“芭比”玩具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关注性别议题的发展潮流。芭比诞生之初,曾伴随着男性凝视和保守价值观的争议。
但美泰公司并没有选择逃避这些问题,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寻求改变。2016年,芭比推出了“The Doll Evolves”系列,在身形、肤色、发型等方面实现了多元化的拓展。
这一举措被认为是符合“政治正确”的,也成功地扭转了芭比娃娃销量下滑的局面。美泰公司逐渐意识到,仅仅作为玩具制造商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开始致力于打造自己的文化IP,努力向一家“流行文化公司”转型。
电影《芭比》的开发,便是这一品牌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事件。
电影主创们有着明确的目标,他们希望让芭比从“被凝视”的位置,转变为能够掌握自己“主体性”的角色。电影女主兼制片人玛格·罗比成功说服美泰高管,认为面对人们对芭比的各种讨论,最好的方式就是积极参与其中。
因此,电影首先直面问题,接纳了来自不同立场的声音。首支正式版预告的slogan就清晰地表达了这一态度,影片中的美泰公司高层,被刻画为一个死板而官僚主义的虚伪男权丑角,通过这种方式,电影展示了芭比的自我觉醒过程,使其成为了女性意志的象征,最终代表了最普通大众的心声。
此外,电影原声中的《Barbie Girl》也体现了美泰公司颠覆传统、自我革新的决心。曾经,水叮当(Aqua)合唱团创作的同名歌曲对芭比娃娃的“傻白甜”形象进行了嘲讽,尽管美泰公司曾指控其侵权,但未能阻止这首舞曲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
如今,美泰公司深谙顺应潮流的道理,邀请麻辣鸡(Nicki Minaj)重新演绎了这首歌。在MV中,麻辣鸡身着芭比粉,大胆地展现自我,让“芭比”的形象焕发出新的活力。
电影《芭比》因其资本宣传的需求以及独立女性影人的参与,呈现出了多元的话语。尽管它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其在某些价值观的表达上不够彻底,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创新与表达方面做出了努力,并成功地实现了美泰公司的IP转型。
正如美泰公司所强调的:“芭比娃娃不单单是一种玩具,而是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或许,正是这种对自身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才使得《芭比》在文化市场中成功地搭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粉红芭比宇宙。
来源:坐看云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