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刚过去的蛇年新春,是首个“非遗版”春节。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刚刚过去的蛇年新春,是首个“非遗版”春节。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中国“非遗热”持续升温,如何让这股热度真正转化为文化传承的持久动力?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成新湘就中国刺绣文化传承发展建言献策。
“申遗能更好地为中国刺绣整体性保护传承提供保障。”成新湘认为,刺绣申遗不仅能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重焕生机,还能大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 “飞针走线” 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文化密码。中国刺绣的整体性保护迫在眉睫。
今年,成新湘与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镇湖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苏州大学苏绣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姚建萍共同发起《关于中国刺绣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建议》,希望推动中国刺绣联合申报世界非遗,促进刺绣类非遗以“国绣”品牌形象走向世界。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的绝技闻名于世。而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刺绣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容易被淹没、忽视。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对需要长时间专注学习的刺绣技艺缺乏了解,传承人群体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老一辈绣工渐少,年轻一代寥寥,许多独特针法与设计面临失传。
自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成新湘先后提交了“关于鼓励扶持大学生‘非遗+创新创业’的建议”“加强湘西苗医药保护与传承的建议”“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等26项建议。自2011年至今,成新湘已累计培养120名青年传人,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推进继续教育培训、建立大师工作室及传承人工作室、一对一“传帮带”负责制等举措,分层次传授技艺,构建起稳固有序的人才梯队,为湘绣的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她曾建议,强化传承人才培养,制定长远人才培养规划,优化职业教育中刺绣专业课程,建立实习基地,培养实用型人才;鼓励师徒传承模式,通过补贴、奖项等激励年轻人投身刺绣行业,进一步关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让古老的手艺以更轻盈的姿态走进大众生活,近年来,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展开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去年夏天,湘绣与茶颜悦色联名推出“何不绣一场”主题活动,以湘绣博物馆馆藏品为灵感,设计出茶杯、丝巾、雨伞等文创周边。活动一开启,线上曝光量超180万次,线下传播量约540万次。此外,与火宫殿、杜甫江阁等网红景点“牵手”,设计刺绣冰箱贴;与九乐银饰合作,联名开发《唯有青绿》《凤穿牡丹》等湘绣饰品……从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电子用品,到兼具实用价值的文具饰品,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开发的文创覆盖现代生活方方面面。
同时,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积极拥抱数字化,切实答好两道“融合命题”。成新湘团队以AI大模型为基础研发了湘绣AI数字生成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湘绣蓝稿的设计效率,助力湘绣“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针对非遗产业发展瓶颈,她建议将刺绣等国家级非遗产品纳入一般纳税人简易征收范围:“政府应加大对非遗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降低非遗企业的运营成本,将刺绣等国家级非遗产品纳入一般纳税人简易征收范围,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遗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耕湘绣三十载,成新湘将“绣花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下“绣花功夫”诠释文化传承者担当。在她看来,每个湘绣传承人肩上都承担着推广湖湘文化、展示锦绣潇湘的责任,呼吁广大从业者在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尽自己所能继续推动文化繁荣,为建设文化强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湖南力量。
来源:芙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