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翠亨 心怀天下——孙中山的家国情怀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13 18:35 8

摘要: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家。这里三面青山环绕、东望珠江入海口,青石板路蜿蜒于竹林掩映的屋舍田畴之间,兰溪河绕村静静流淌,世代传唱着“翠亨村,山水美。人情厚,竹林翠”的民谣。

孙中山

稼穑之艰:农耕生活的精神启蒙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家。这里三面青山环绕、东望珠江入海口,青石板路蜿蜒于竹林掩映的屋舍田畴之间,兰溪河绕村静静流淌,世代传唱着“翠亨村,山水美。人情厚,竹林翠”的民谣。

1929年翠亨村航拍照

村头一间低矮的泥房,便是孙家的栖身之所。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早年漂泊澳门16载,以做鞋谋生,年逾三十才归乡成家,靠租耕薄田维持生计。年幼的孙中山常常只能以番薯裹腹,稚嫩的肩膀过早挑起农活的重担。从五六岁起,他便跟随二姐孙妙茜上山砍柴,赤脚在泥路上行走,脚底被磨得生疼。稍长后,他又随父亲下地劳作,插秧时弯腰浸在水田大半天,割禾时胳膊被稻芒划出血痕。农闲时,他还会跟着外祖父杨胜辉出海捕鱼、挖蚝。因家贫买不起耕牛,孙中山每年还要替人放牛数月,方能借牛犁田。多年后,他对宋庆龄回忆:“中国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这样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童年的这段经历,孕育了他“耕者有其田”的伟大理想起源。

1875年,9岁的孙中山在冯氏宗祠内的村塾开蒙读书,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等传统儒家典籍,为孙中山打下了初步的国学基础。每当暮色渐浓时,村头大榕树下的石凳上,总会聚集一群孩子,围坐在村中老人冯观爽膝前,聆听他讲述参加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故事。孙中山听得全神贯注,不禁感慨:“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咯!”在和小伙伴们玩“义士追清兵”的游戏时,他还曾以“洪秀全第二”自居。这些乡间故事,与他在田间地头目睹的佃农困境相互印证,多年后,面对日本友人宫崎寅藏“革命思想胚胎于何时”的询问,孙中山说:“革命思想之成熟固予长大后事,然革命之最初动机,则予在幼年时代与乡关宿老谈话时已起。宿老者谁?太平天国军中残败之老英雄是也。”

他山之石:域外知识的乡土实践

1879年,13岁的孙中山迎来了人生重大转折。他跟随母亲远渡重洋前往美国檀香山投靠兄长孙眉,开启了海外求学之路。劈波斩浪的巨型蒸汽轮船、千里传音的电报线路、宽广繁华的街道都市,这些工业文明的产物,与他熟悉的躬耕陇亩的生活形成强烈反差,促使这个乡村少年“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在大哥的帮助下,孙中山先后进入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读书,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他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汲取新知,并且产生了改造祖国的愿望。1883年,年仅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返回家乡翠亨村。他不仅将携带的酸子树种亲手栽种在家中庭院,更将新知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乡中父老乡亲、亲朋好友围着孙中山,听他讲述在檀香山的所见所闻,一致推举他参与翠亨村的村政事务管理。孙中山积极投入其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如整修道路、设立路灯、组织壮丁夜巡等。1883年秋,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打破了他在村中宁静的生活。他与陆皓东等伙伴因不满村民封建迷信行为,捣毁了村庙北极殿中的神像。面对愤怒的乡民,十七岁的他掷地有声:“若神明有灵,何不自保?”这场破除迷信的实践,看似鲁莽的青春反叛,实为乡村旧传统与域外新思潮的激烈碰撞,最终导致他被迫离开家乡前往香港学医。

1883年至1892年求学期间,香港这个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之地,成为孙中山观察现代文明的窗口,也促使着他完成从医人到医国的思想转变。香港与香山的治理成效判若云泥,促使他思考:“香山、香港相距仅五十英里,何以如此不同?”这些朦胧的思考催生了孙中山的乡土实践,假期回乡时,他常常参加农业劳动,把外地先进的种植和畜牧方法引入翠亨村。1890年在《致郑藻如书》中,孙中山提出在香山振兴农桑、试办兴农会、设立戒烟局、广泛设学校等主张。这些建议既包含着对西方市政制度的借鉴,也融合了在翠亨村改良乡政的实践心得。

1892年初,孙中山收到孙眉自檀香山寄回的侨汇后,便在翠亨村亲自主持建造新居,建成一座二层三开间的楼房。该建筑打破了当地房屋坐西朝东的建造惯例,改为朝西而建,以追求更好的居住条件。外立面用西式拱券造型,内部布局保留传统民居特征,门窗装饰融入岭南地域特色。此番建屋孕育的一些理念,后来被孙中山写入《孙文学说》用于解释“行易知难”的哲学思想,并载入《实业计划》“居室工业”章节,提出“一切居室设计,皆务使居人得其安适”的原则。

1894年初,孙中山在家中完成《上李鸿章书》。在这篇洋洋洒洒八千多字的政论中,他以富强四纲为框架,系统阐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良主张。他满怀信心偕陆皓东北上天津,通过多方关系投递上书,然而李鸿章忙于政事无暇回应。这次挫折让孙中山认识到改良之路行不通,唯有推倒清政府的革命才能真正拯救中国。此后,孙中山的革命意志愈发坚定。同年11月,他在檀香山联络华侨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次年策划的广州起义因事泄流产,陆皓东等志士血染刑场,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此后十六年间,孙中山被迫踏上流亡之路,辗转世界各地奔走呼号、筹措革命经费。从1895年的乙未广州起义到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先后策划十次反清起义,屡败屡战而初心不改,直至武昌起义取得成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促成国家统一,他4月1日主动辞去职务。同年5月27日,这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与家人在家门前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当天晚上,孙中山在宅前空地宴请翠亨村及附近石门九堡60岁以上老人,并打破女性不能入席的旧俗,特邀女性长者入席。次日,孙中山到左步乡、南朗圩拜访乡亲,并发表演说。5月29日,孙中山结束了短短三天的行程离乡,从此忙于革命事业,再未踏足故土。

孙中山在家门前与亲人合影。

情牵桑梓:乡书家信的悠悠眷念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伐战争接连爆发,孙中山随着革命洪流越走越远,虽心系故乡却难以抽身。他在写给儿子孙科的信中念念不忘,“若时机适宜,父当回乡一住,以遂多年之愿”,却始终未践此约。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陈列着一封1919年孙中山写给卢慕贞的家书,信中他叮嘱“乡中学堂今年之费,并所开列接济穷亲之费,每年当如数寄回,所应赒恤之人,由夫人酌量便是”,字里行间展现出对故乡的深切关怀。

1919年孙中山致卢慕贞函

孙中山在广州任非常大总统期间,翠亨村民代表陆献山、杨灿文等人来到广州,请求拨款兴建翠亨学校校舍。孙中山热情地接待了乡亲们,他深知教育对于家乡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办学需要群策群力,诚恳地对乡亲们表示,办学是百年大计,需乡人们勠力同心,当场题赠“后来居上”以为勉励。据《香山铁声报》报道,翠亨村培正分校“校中款项,全由孙总统捐助”。

天下为公:四海为家的家国担当

孙中山的一生,心怀国家,为了革命事业,舍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1910年其母杨太夫人在香港病危,孙中山因港英政府禁令不能上岸,只能请人将母亲抬到轮船上,含泪见最后一面。1912年民国初立,广东官绅举荐兄长孙眉担任广东都督,孙中山任人唯贤,复电“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于政治,一登舞台,人易欺以其方,粤督任重,才浅肆应,决非所宜”,婉拒各方推荐,并劝说兄长专心从事实业。1913年长女孙娫病重,孙中山在二次革命间隙回澳门探望便匆匆北上,哪知返回上海的船上却听闻爱女去世的噩耗,痛心疾首。

孙中山革命过程中,四海为家,不蓄私产。在那个年代,功成名就者衣锦还乡、扩建宅邸的比比皆是,乡中祖屋往往极尽奢华,彰显着主人的财富与地位。孙中山故居却始终保持着初建时的模样,远道而来的谒访者无不惊叹于建筑的简朴——厅堂未设雕梁画栋,书房不见古董文玩。素瓦青砖未改其色,默默诉说着主人一生的廉洁与奉公。1916年爱国华侨赠予在上海租房住的孙中山一套位于莫利爱路29号的住宅,然而为筹措革命经费,他后来两次抵押这处住所,直到华侨再次集资赎回。1925年3月孙中山病笃,签署的遗嘱中关于家事仅寥寥数语:“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这位共和缔造者溘然长逝,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没有为自己和家人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只留下了勤政廉洁、公而忘私的精神遗产。

在颠沛流离的革命过程中,孙中山始终心系建设中国的问题,期盼中国成为“世界上顶富强的国家”“世界上顶安乐的国家”,希望中国人民成为“世界上顶享幸福的人民”。基于这样深深的期盼,他撰写《建国方略》一书,精心构想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提出建设10万英里铁路、修建三大世界级港口、发展粮食工业和居室工业等众多规划。这些设想既延续了改良翠亨乡政以来的思考轨迹和实践经验,也彰显出了他胸怀天下的高瞻远瞩。

广州中山纪念堂前的孙中山先生雕像 视觉中国/供图

从翠亨村的田埂到南京总统府的石阶,从替人放牛的农家子到现代中国的构想者,孙中山用一生诠释了最朴素的家国逻辑:最深刻的革命思想,往往萌发于对脚下土地的深情凝视。爱乡者方能爱国,知民瘼者乃可医国。翠亨村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其精神世界的原乡。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山河,重读这段“从乡土到天下”的精神历程,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温度,更是面向未来的启示录。

作者:庄迎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