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浅析

360影视 2024-11-29 20:11 4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政课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是国民教育

作者 周晓婷 昆明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史强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政课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途径,更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教育的现实需要。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关联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具有相同的政治属性,一致的育人目标、契合的教育内容,两者具有相同的源和根,内容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理念共筑。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提出“八个相统一”,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高校思政课和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通过教学强化大学生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高校思政课的内在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样要加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价值观念认同,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目标共向。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塑造,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扣好第一粒扣子极为重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大学生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两者的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

内容共融。高校思政课每门课程中都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重地涉及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也需要各民族共同奋斗,这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也是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两者在教学内容上互相补充,不可分割。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协同联动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在认知、情感、行为上厚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认识。高校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在思政课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是有利于用彻底的理论直面大学生接触到的错误倾向,解学生之惑。二是能深刻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基本国情中“一体”和“多元”的辩证关系,深刻体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的团结奋斗。

有利于凝聚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共识。高校思政课是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不仅传递知识,更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结合课本知识深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后的故事,有利于坚定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共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坚定“三个离不开”思想,树牢“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增进“五个认同”的思想共识。

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业的行为担当。高校思政课的落脚点是要将大学生的认识转化为行动,在思政课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认知体系。同时,大学生从四面八方来,毕业又到五湖四海中去,他们能够将在思政课中学习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以传播者、实践者的角色带到社会中去,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探究

高校各门思政课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但是各门课程的特色和作用不同,融入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不能生硬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嵌入思政课中,而是要通过明确教学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模式,使其自然融入并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内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强烈的民族认同。

明确教学导向,确保高校思政课的系统性。一方面,高校思政课中各门课程的侧重点不同,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也应有所侧重,应通过制定清晰的教学大纲和目标要求,明确每一门思政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讲什么”“怎么讲”,使得教学内容具有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和脱节,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课程中逐步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应结合学生的学科特点和认知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课程设计,低年级和高年级讲授的内容应有所不同,本科生和研究生探讨的内容又不一样,确保在课程设计中面向不同受众真正讲清在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动态变化,讲深在重大历史关键节点、重大历史事件中各民族发挥的作用,讲活各民族发扬的历史主动精神,引导学生不断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优化教学内容,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深刻性。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脱离原有课程的框架,要进行有计划、有重点、有层次的结合。比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要着重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正以强大的文明自觉和文明主体性,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改革教学模式,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分享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英雄和民族团结故事。例如:土地革命时期壮族韦拔群、黎族黄振士、畲族蓝飞鹤等革命英雄事迹;解放战争时期西南地区的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东北地区的朝鲜族金成范连等各民族革命力量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再比如,从“彝海结盟”“牦牛革命”“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到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等,此教学任务不仅拓宽了学生在资料收集时的知识面,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各族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越来越强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来越牢固,中华民族大团结越来越稳固。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将思政小课堂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中。组织学生走进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进行实践调查和参观访问,开展好理论宣讲、社会调查等活动,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厚植文化自信、增强“五个认同”,成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

来源:云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