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被误导!“中国”真不是“摆弄钟表之国”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13 16:15 4

摘要:最近,在视频媒体的世界里,一个惊掉众人下巴的观点横空出世。有人以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周易》为由,振振有词地宣称中国乃是 “摆弄钟表之国”,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其竟然搬出古老的甲骨文 “中” 字作为例证 ,此等奇谈怪论一经抛出,便迅速掀起轩然大波,在网络上引发了广

最近,在视频媒体的世界里,一个惊掉众人下巴的观点横空出世。有人以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周易》为由,振振有词地宣称中国乃是 “摆弄钟表之国”,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其竟然搬出古老的甲骨文 “中” 字作为例证 ,此等奇谈怪论一经抛出,便迅速掀起轩然大波,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疑惑,“中国” 之名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怎么就和 “摆弄钟表” 扯上关系了呢?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说法,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否经得起推敲?

在深入剖析这一奇谈之前,有必要先对甲骨文 “中” 字的真实模样与内涵追根溯源一番 。甲骨文作为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生活印记,其 “中” 字的写法并非单一,却有着较为明显的共同特征。常见的 “中” 字,像是一竖贯穿一个类似方框或圆圈的结构,竖线上下还往往会有一些飘带状的笔画 。这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实则蕴含着古人对世界认知的深刻逻辑。

然而,那些声称中国是 “摆弄钟表之国” 的人,对甲骨文 “中” 字进行了令人咋舌的曲解。他们硬生生地将 “中” 字里的圆圈或方框说成是表盘,可古代并无如今这般规整的表盘概念,这种强行对应毫无历史依据。把上下的横画解释为记日、记月的刻度,更是无稽之谈。在古代,日影计时靠的是圭表,其刻度标记与 “中” 字的横画形态、布局毫无关联 。至于将中间的竖线比作指针,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古人计时的指针类工具与 “中” 字的构造在功能和形象上都相差甚远 。如此牵强附会,把毫不相干的元素拼凑在一起,试图构建起 “中国是摆弄钟表之国” 的荒谬论断,实在是对甲骨文和中国历史文化的亵渎。

事实上,甲骨文 “中” 字的真实来源和含义与钟表毫无关联。它最初的形象更像是一根旗杆 ,旗杆上系着长条的飘带,也就是古人所说的 “旒” 。在远古时期,商王但凡有大事发生,需要召集士众时,就会立起这杆旗帜,众人看到旗帜后,便会纷纷从四面八方围绕旗帜集结。在这个过程中,旗帜所在之处就成为了人群的中心位置,由此,“中” 字逐渐引申出了中央、中间的含义 。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中,内也。从口,上下通。” 这里的 “内”,便是中间、中央的意思,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甲骨文 “中” 字的核心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中” 字的含义不断丰富和演变 。在儒家经典《中庸》里,“中” 代表着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道德准则和处世哲学,是一种追求恰到好处、和谐平衡的境界。而在 “中原” 一词中,“中” 突出了这片区域在古代中国地理概念里位居天下之中的重要地位 ,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发祥地。至于 “中国”,最初的含义也是指处于天下之中的国度,彰显着独特的文化与政治地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自豪感 。

“中国” 一词的含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深刻的变迁 。最初,在甲骨文中虽未出现 “中国” 这一完整词汇,但 “中” 字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已崭露头角,象征着中央、中间的方位概念,为 “中国” 一词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

1963 年,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出土的何尊,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我们对 “中国” 起源的探索之路 。这一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内底铸有 122 字铭文,其中 “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一句,让 “中国” 一词首次以文字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 。此时的 “中国”,指的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周王朝统治地区,是天下之中的核心区域,主要体现的是地理概念 。《尚书・梓材》中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 的记载,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时期 “中国” 作为地理概念的存在,它代表着周王统治下的特定区域,是政治权力的中心所在 。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 的含义逐渐从单纯的地理概念向文化概念延伸 。在先秦时期,诸侯林立,各国纷争不断,但 “中国” 作为华夏文化的核心区域,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地位 。《诗经・大雅・民劳》中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 “中国” 不仅指地理位置上的中心,更代表着先进的文化、礼仪和政治制度,与周边的 “四夷” 形成鲜明对比 。《礼记・王制》中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的描述,也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对 “中国” 文化优越性的认同,以及 “中国” 与周边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 。在这个时期,“中国” 成为了华夏文化的象征,是文明与礼仪的代名词 。

秦汉时期,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为 “中国” 一词注入了新的活力 。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 “中国” 的概念进一步扩大,涵盖了统一王朝统治下的广大区域 。此时的 “中国”,不仅是地理和文化的中心,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象征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汉武帝时期,大力推行儒家思想,开拓西域,使 “中国” 的影响力远播四方 。“中国” 一词在这一时期的使用更加频繁,不仅在国内被广泛接受,也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逐渐成为代表国家的称呼 。

此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国” 的概念不断丰富和深化 。在唐朝,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中国” 作为国家的象征,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这句话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对 “中国” 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对各民族平等的态度 。宋朝时期,虽然面临着外敌的威胁,但 “中国” 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进一步增强 。在与辽、金、西夏等政权的交往中,“中国” 成为了宋朝维护自身正统地位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标识 。元朝和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都认同 “中国” 的概念,并将自己视为 “中国” 的一部分 。元朝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学习中原文化,采用汉制,加强了民族融合 。清朝在继承明朝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 的疆域范围也基本确定下来 。

到了近现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中国” 一词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 正式成为国家的简称,标志着 “中国” 从一个传统的地域、文化概念向现代国家概念的转变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是赋予了 “中国” 全新的内涵 。此时的 “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 以崭新的姿态展现着自己的风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视频媒体上这种将中国称为 “摆弄钟表之国” 并以甲骨文 “中” 字为证的说法,实在是荒诞至极 。其对甲骨文 “中” 字的解读毫无根据,完全背离了甲骨文的真实内涵以及 “中国” 一词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意义 。我们必须认识到,甲骨文作为古老的文字,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基因,对它的解读需秉持严谨的态度,结合丰富的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切不可主观臆断、随意曲解 。

“中国” 一词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从最初的地理概念,逐渐发展成为涵盖文化、政治、民族等多元内涵的国家象征,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我们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核心标识 。我们应当珍视 “中国” 这一名称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这类错误观点和奇谈怪论,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辨别能力,不盲目跟从,以科学的态度和丰富的知识去批驳,共同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的尊严和正确认知 。

来源:汉服小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