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17 23:30 4

摘要:课 题2 传统节日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课时学 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

课 题2 传统节日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课时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学习重难点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情分析本课的内容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时,主要让学生根据图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过这些传统节日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歌曲导入,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歌曲入手,回忆已有生活经验,将同学们带入情景,与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播放歌曲:《新年好》

2.同学们,听到这首歌你们想到了什么节日?春节。像这些世代传承下来的节日,我们管它叫——传统节日。

3.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4.学生齐读课题。

学习任务一

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设计意图:课文虽然简短,但是生字比较多,字形比较复杂,识记难度大,所以学习过程由初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到以归类的形式把生字分组学习,最后回到课文。

1.提出学习要求:先听范读,再自读课文,看清音节,读准字音,把难读的词语多读几遍。

边读边想词语的意思,在不明白的词语旁边做记号。

本文一共有___句话。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明确要求:这是一首小民谣,共8句话,现在请几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一人读一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谁读得又准确又好听。

3.范读课文:教师读课文,第一遍请同学们看着书认真听,细细品。第二遍请同学们小声跟读,再把不认识的字或难读的句子读一读、记一记。

4.齐读课文。读文要求:刚才几位同学都读得很好,现在请大家一起拿起书,大声地齐读一遍课文。

5.出示带生字词语,认读字词。

引出生词:传统节日喜气洋洋,那有关节日的词语你们是不是都认识呢,我们一起先来带着拼音读一读。师强调:翘舌音,“乞巧”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放在一起时“乞”要变调。

增加难度:去掉拼音,我们再来读一读。先齐读、开火车读、再指名个人读。

6.分享学会的生字词的方法,交流不会的。师做强调。

①“占、专、团、闹”加减法识字。

②换一换识字:粘——贴 常——赏

③生活识字:借助地名,如“巷”—北京的南锣鼓巷;借助物品,如“艾”—艾灸、艾草。统(统一 总统 统帅)乞(乞丐 乞讨 乞求)

④多音字“重”两种读音。

7.识字游戏,加强记忆。

学习任务二

品读课文,了解节日

(设计意图: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并学会在读文中检索到关键信息。)

1.启发思考:大家读得既准确又通顺,那大家从这首民谣中找到了哪些我国传统节日?

学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2. 提问:这些节日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的?

学生:时间顺序。

教师讲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3. 提出读文要求:看来大家对这些节日的时间都了解了,那接下来请大家再读课文,找一找这些传统节日文中都讲到了哪些习俗?

学生:

春节——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看花灯;

清明——祭扫先人;

端午——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

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中秋——赏圆月、吃月饼;

重阳——敬老、登高、赏菊。

4.引导理解课文: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喜庆的是哪一个节日?

春节的浓浓年味至今还让我们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关于春节的描述。

拓展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春节的习俗?

学生:春节——吃年夜饭、看春晚、压岁钱、吃饺子、逛庙会、拜年、舞狮子。

5.课文过渡:元宵佳节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俗话说,不到十五,年不算完,加上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上元佳节也是到处喜气洋洋。

我们找到文中描写元宵节的句子读一读。

提问:从哪句可以看出元宵节喜气热闹?

学生:“大街小巷人如潮”。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人流比作潮水,说明大街小巷里的人非常多。

教师讲解:除了赏花灯、我们在元宵节还可以猜灯谜、吃元宵、耍龙灯。

6.中国是一个传统大国、礼仪之邦,那自然我们不能忘记祭奠我们的先祖,清明节和端午节就是祭扫先人的节日。随文识字:祭。“祭扫”的意思是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坟墓并供祭食物,最后行礼祭拜。出示:祭的甲骨文。

启发思考: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文中关于这两个节日的描述。想一想这两个节日有什么不同?学生:清明节扫墓是为了纪念逝去的先人、长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讲解:清明节在春天,不仅是个节日还是个节气,人们在祭祖之外还会出门踏青、插柳、放风筝、吃青团。端午节是在夏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都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除此之外端午时节蚊虫盛行,因此人们还会佩香囊、避五毒、饮雄黄酒等。

引导读文:七夕节是为谁而过的节日呢?请大家读课文第5句话,找一找答案。

学生:为牛郎织女而过的节。

讲解:传说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有七夕这天,喜鹊搭桥,帮助他们相聚团圆。七夕又叫乞巧节,一些年轻的姑娘在庭院会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乞求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感悟读文:中秋节是一年之中的月圆之夜,也象征着团圆,在这一天人们围桌而坐,赏着圆月、吃着月饼,观着潮水、赏着桂花、饮着桂花酒,其乐融融。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祝福,想象着这幅和谐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第6句话。

引入下文:重阳节是一个教育我们爱老敬老的节日,王维有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写的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插茱萸,尊师敬长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在这一天我们更应该为我们的长辈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关心他们一些、多孝敬他们一些,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2.引导背诵。

一年中的节日过完,转眼又到新的一年,让我们试着背一背这首民谣。

拓展提问:除了传统节日外,还有哪些事物是代代相传的?(古诗、谚语也是中华传统文化。)

学习任务三

指导书写,注意结构

(设计意图:归类书写生字,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好字的结构,学生自己发现,自己书写,加上教师适时的鼓励,让书写变得有趣。

1.引导观察生字结构

2.学生书写

课堂小结

本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我国七个传统节日和相关习俗。我们在不同的语境中,认识了生字词,从中还感受到了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自主作业

每个节日都有它独特的来历,分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讲一讲。

板书:

2. 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

七夕节

中秋节

重阳节

来源:荷香芬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