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期间,中国银行围绕“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创新多种活动形式,走进乡村、社区、校园等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切实提升公众金融素养,筑牢消费者权益保护防线。
3·15专题
在2025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期间,中国银行围绕“保障金融权益,助力美好生活”,创新多种活动形式,走进乡村、社区、校园等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切实提升公众金融素养,筑牢消费者权益保护防线。
聚焦民生需求
做实金融为民“暖心工程”
中国银行将“金融为民”理念融入实践,让金融知识普及与惠民服务相融合,既有民生温度,更有惠民实效。
守护银发一族金融安全。中国银行重庆沙坪坝支行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打造“红岩家医”服务站,面向广大市民特别是社区老年群体提供免费测量血压以及健康咨询、用药咨询、就医指导等多种服务,同时定期开展金融微沙龙活动,银行工作人员与派出所民警讲解“低价旅游”“旅游购物”“保健品”等养老骗局特点,提高老年群体风险防范能力,帮助老年群众幸福养老、高质量享老。
▲中国银行重庆沙坪坝支行联合社区服务中心、派出所开展金融教育宣传及健康义诊活动
培育乡村金融新苗圃。中国银行广东惠州分行开展“金融种子撒乡野,守护绿苗消保行”项目,深入县域基层,将金融知识融入校园生活场景。通过与珠湖小学共建金融读书角、开设“小小理财家”课堂,举办趣味运动会、手写宣传语打造校园金融文化墙等方式,培养正确的金融观念和金融安全意识,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教育力量。
▲中国银行广东惠州分行与珠湖小学共建金融读书角
助力外籍人士支付便利。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在哈尔滨亚冬会期间围绕赛事需求,建立了由重要场馆9台ATM机、2台外币兑换机、50台POS机具、3个亚冬会临时网点、27家重点网点以及6个签约外币代兑点构成的全天候、全渠道的软硬件金融服务体系。依托中国银行“来华通APP”向客户提供含牌价、地图、金融服务点、多语言翻译、机票酒店预订、开户预约、旅游路线等在内的线上服务,助力打造“支付无障碍、消费更畅达”的外籍在华人员消费环境。
保障跨境支付安全。中国银行信用卡中心在“3·15”期间发布《境外信用卡防盗刷安全指南》,内容涵盖多个方面,从升级信用卡安全等级、将磁条卡更换为芯片卡,到设置交易密码规避支付风险、开通消费提醒及时掌握账户变动,旨在帮助广大持卡人增强安全用卡意识,有效防范盗刷风险。此外,中国银行信用卡中心持续关注境外信用卡使用环境的变化,不断优化防盗刷措施,为持卡人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支付体验。
“行长接待日”倾听客户之声。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在“3·15”活动期间组织开展“行长接待日”活动,聚焦消费者权益保护,搭建零距离沟通平台。活动现场,省分行、各二级机构行长全程驻场,耐心解答客户关于个人金融、财富管理、跨境业务等领域的疑问。同时,建立问题跟踪反馈机制,针对接待过程中反复、高频出现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跟进落实。通过搭建中国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沟通桥梁,深入践行“金融为民”理念,为建设和谐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贡献中行力量。
风险提示“零距离”
揭穿非法金融陷阱
面对“征信修复”“代理退保”“低息贷款”以及电信网络诈骗等非法金融活动的套路陷阱,中国银行通过真实案例警示、风险特征剖析、风险提示“三步走”,精准科普强化公众风险防范意识。
原创精品解析骗局套路。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反诈系列微电影通过真实案例还原诈骗全链条,剖析“面签陷阱”“生物认证窃取”“利用网约车运送现金”等作案特征,在呈现新近骗术特点的基础上,侧重展现了银行卡异常及可疑交易监测在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资金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该系列微电影上线以来累计播放量超过700万次。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反诈系列微电影
网点体验激活全民反诈基因。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携手蚂蚁公益基金会蓝马甲项目打造“智慧反诈”公益性金融知识普及和教育专区,专区体验内容突出“全龄参与+趣味互动”两大属性,采用“多维度案例+交互体验”的方式,设置了“防骗电话体验亭”“火眼金睛VR互动”“防骗故事会”“反诈骑行体验”等多种互动装置,深度还原了多种诈骗场景,让参观者“面对面”了解诈骗套路,“亲手”揭开诈骗骗局,进而提高反诈防骗意识。
▲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营业部反诈助老微站点“防骗电话体验亭”装置
走进乡村县域构建联防机制。中国银行新疆区分行深入乡村开展“金石榴益农宣讲”活动,将反诈防非宣传融入乡土文化。宣传队下沉一线把课堂搬到村头,为村民送上“听得懂、用的上”的金融课;设立“乡村消保联络站”,在所辖村启动“村村响”计划,让金融知识在田间地头扎下根;结合春耕备耕时节金融需求,走进连队采用“板凳会”形式在宣传金融政策的同时,手把手指导村民如何防范金融陷阱,为乡村振兴筑起金融安全防线。
创新宣教模式
构建沉浸式教育新生态
中国银行以“金融+”跨界融合为突破口,将消保知识深度植入文化体验、非遗传承、智慧生活等特色场景,通过“场景化+游戏化”形式,让金融知识“活”起来。
“金融+文旅”拓展教育新场景。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将金融宣教融入千年古镇文脉,在江南小城鸣鹤古镇打造沉浸式消保体验场景。古戏台上金融知识趣味竞赛如火如荼,运河桥头邂逅宣传员讲述反诈故事,国医馆开出“三不一多”反诈药方——不明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传统美食店发放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活动吸引上千名游客参与,实现金融知识传播与文化自信建设的双重赋能。
▲中国银行宁波市分行在鸣鹤古镇打造沉浸式消保体验场景
“金融+公益”彰显行业新风尚。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着力打造“金融+公益”服务新高地,进一步拓展网点社会服务功能,打造新市民、户外劳动者“喝喝水、歇歇脚、暖暖饭、充充电”的港湾。大力推进“中银公益驿站”建设的同时,融入金融知识公益微课堂,重点增强重点群体对金融诈骗的辨识能力,将消保知识转化为群众财产安全防护网。网点员工采取主动走出去的方式,为户外工作者送上饮用水、毛巾等防暑降温慰问品,延伸网点服务触角,传递城市温度。
“金融+非遗”提振扩大消费。中国银行广西区分行积极探索“金融+非遗”宣教模式,积极参与协办“金融助力壮乡美,非遗传承权益行暨2025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活动走进南宁市印象城中心广场商圈,通过非遗文化展演搭配“九宫格反诈”“问答大转盘”“权益转转乐”等互动游戏,将金融知识与壮族特色文化深度融合,让广大金融消费者在观看非遗技艺展示及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学习金融知识。活动现场吸引市民5000余人,线上线下触达消费者1500万余次。
▲中国银行广西区分行在南宁印象城举办“金融助力壮乡美,非遗传承权益行暨2025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现场
守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既是责任,更是使命。中国银行将以“3·15”活动为契机,坚持把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创新教育宣传形式,全面提升服务质效,为护航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推动建设和谐金融环境作出更大贡献。
内容来源:中国银行
来源:中国银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