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售后,美国将获得对这些港口90%的控制权,未来中国货轮每次通过,都将被美式扫描仪全方位监控,航行数据、货物清单乃至船员信息,都将实时上传美国数据库。
香港富豪李嘉诚近日将旗下全球43个港口资产以228亿美元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战略要塞。
这一交易引发各界强烈质疑,中国官方媒体连发评论,港澳办更是罕见转载批评文章,指其"与民族大义背道而驰"。
两大主要港口卖给美国,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出这样的选择,他到底有什么目的?
当李嘉诚与美国贝莱德财团签下那份228亿美元的合同时,他恐怕想不到自己会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这份合同表面上看是一桩再普通不过的资产交易,实则是一场关乎中国经济命脉的战略让渡。
巴拿马运河,这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水上动脉,承载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对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强国而言,堪称咽喉要道。
每年有超过1.2万艘中国货轮穿梭于此,仅2023财年,通过巴拿马运河的中国相关货物就超过6400万吨,占总通行量近四分之一。
若无法通行这条运河,中国与拉美国家的贸易将被迫绕道好望角,航程延长数万公里,运输成本飙升不说,贸易时效更将大幅下降。
鲁迅先生曾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李嘉诚的这笔交易,无异于将中国贸易的生命线,拱手让予虎视眈眈的美国。
这条"黄金通道"的两端港口——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分别扼守太平洋和大西洋入口,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出售后,美国将获得对这些港口90%的控制权,未来中国货轮每次通过,都将被美式扫描仪全方位监控,航行数据、货物清单乃至船员信息,都将实时上传美国数据库。
更令人忧心的是,一旦中美关系恶化,美国完全可以通过提高通行费、设置技术壁垒甚至直接限制通行等手段,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
有美国智库直言,此次交易是美国在与中国全球竞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反华政客更将其视为"夺回战略枢纽"的关键一步。
特朗普上任后便嚷嚷着要"收回"巴拿马运河,甚至不惜动用军事手段,而李嘉诚此时此刻选择出售,不得不让人质疑其背后的政治算计。
当李嘉诚宣称这只是一桩"纯粹商业行为"时,国务院港澳办的反应异常罕见。
短短数日内,港澳办官网连续转载《大公报》两篇尖锐评论,一篇《莫天真,勿糊涂》,一篇《伟大的企业家都是铮铮爱国者》,字字千钧,句句见血。
官方这般雷霆之势,显然已将此事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李嘉诚此举不啻于在地缘政治的棋局中自毁长城。
深究交易细节,时间节点更是令人生疑。贝莱德集团的CEO拉里·芬克与特朗普私交甚密,而消息发布恰在特朗普对国会发表演讲前夕,巧合得令人难以置信。
特朗普当初曾扬言:"必须收回巴拿马运河!"言犹在耳,李嘉诚便如此迫不及待地将控制权拱手相让,不免让人联想到历史上那些数典忘祖的买办形象。
这哪里是什么商业决策,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交易。"授人以柄,自毙其命",李嘉诚此举等同于为美国遏制中国提供了最锋利的武器。
美国智库毫不掩饰地将这笔交易称为"对华战略的重大胜利",反华政客们更是欣喜若狂,视之为"夺回战略枢纽"的关键一步。
若将一国资本家的行为与国家利益分离,未免太过天真。在全球化的表象下,资本与政治从来都是一体两面,尤其在事关国家命脉的重大交易上。
《大公报》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关企业要好好想想,要站在什么立场、站在哪一边!"短短二十字,道尽企业家在国家利益面前应有的担当。
中国网民的愤怒情绪如决堤之水,指责李嘉诚"跪舔美国"、"卖国贼"的言论铺天盖地。这并非简单的民粹主义,而是对民族尊严的集体维护。
在这场看似商业的较量背后,美国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港口并购潮,意图控制更多关键节点,并以"长臂管辖"为名,让中国船舶"无处可靠"。
更有传闻称,美国政府正草拟行政命令,计划向中国船只征收特别停靠费用。这样的背景下,李嘉诚的所谓"纯商业行为",无异于为虎作伥。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战略通道的控制权争夺从未停歇,而资本在其中的选择往往决定了最终走向何方。
1956年,英法势力因苏伊士运河控制权被埃及收回而勃然大怒,随即发动军事行动,妄图武力夺回,最终在国际压力下铩羽而归。
巴拿马运河亦是如此,从1914年通航起便被美国紧握在手,直到1999年才在巴拿马人民的不懈抗争下回归主权国,却又在今天通过资本渗透的方式重新落入美国掌控。
"覆水难收",一旦战略通道沦陷,后果难以想象。马六甲海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哪一处不是大国角力的焦点?哪一处不牵动着区域乃至全球的神经?
二战期间,德国的克虏伯家族甘为纳粹铸剑,日本的三井、三菱为侵略战争提供物资,这些商业巨头因与邪恶政权同流合污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比之下,美国福特公司拒绝为希特勒生产军备,日本实业家渋泽荣一坚决反对军国主义,他们的企业不仅在战后重获新生,更获得了世界的尊重。
企业家的选择,从来不只关乎一己之利,更是国家命运的缩影。东亚经济腾飞过程中,韩国的三星、现代,台湾的台积电,无不与本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从未将核心资产轻易拱手让人。
李嘉诚此举,不禁让人想起当年洛克菲勒家族在美国崛起时的坚定立场,以及松下幸之助"产业报国"的执着信念,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是真正企业家的气节。若只懂得逐利而忘了根本,终将沦为无根浮萍,飘零于世界的风口浪尖。
国际资本流动与国家安全的博弈中,从来就没有纯粹的商业行为。一位印度企业家曾不经意间感叹:"我可以将工厂开在全世界,但我的心只能留在一个地方"。
资本无国界之说,在今天看来不过是甜蜜的毒药。试问,当华为被美国制裁时,有哪家美国企业敢与之合作?当中兴遭遇禁运时,有哪家西方公司挺身而出?
李嘉诚的选择,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当资本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若选错了站队,不仅会失去祖国这个最大靠山,还可能沦为他国牵制母国的工具。
从7000港元起家到身价数千亿,李嘉诚的商业神话曾让无数人顶礼膜拜,然而其发家路径细究起来却颇耐人寻味。
他被业内归为典型的"南洋派"商人,这类商人崛起于殖民地裂缝,擅长的并非价值创造,而是特许经营权牟利,充当现代版的"包税商"。
细看李嘉诚的投资版图:房地产、电信、电力、超市、港口,无一不是垄断性强的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坐地收租,躺赚差价。
他的港口业务长期维持35%-43%的高利润率,却在研发上的投入不足0.5%,这不是创新的商业模式,而是典型的食利经济。
当年中国大陆大宗矿产外贸兴起时,李嘉诚旗下货运公司从中国内陆多省矿产资源的海运出口业务中赚得盆满钵满,却又在关键时刻选择抽身而退。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他抄底巴拿马运河港口,2013年中国楼市泡沫鼎盛时,他抛售内地百亿资产,2020年英国脱欧僵局中,他逐步减持欧洲基建,被网友戏称为"李跑跑",每次跑得都恰到好处。
人民日报曾在2015年9月评论:"与其挽留,不如目送。"字里行间透露的是国家对李嘉诚商业操守的失望,也是对其人品的无言评价。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国曾在李氏家族危难之际伸出援手。当年张子强绑架李泽钜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正是中国司法机关及时出手,为李嘉诚解决了后顾之忧,然而恩将仇报,竟换来今日的背信弃义。
李嘉诚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我只是一个商人",主动与祖国切割。当年本有资格代表香港商界赴北京与中央高层会面,却再三推辞,这一荣誉最终落到了霍家头上。
不难看出,李嘉诚通过多年努力,已将自己从"成功的香港商人"彻底转型为"无国籍肥羊",可结果如何?不过成了西方随时可以宰割的对象。
孙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身为华人首富,李嘉诚却不懂这最基本的生存之道。没有强大祖国作为靠山,一介商人如何应对国际政治风云变幻?
如今,这位96岁高龄的老人,在人生最后阶段做出了这般不义之举,不禁让人唏嘘。当年靠着中国市场起家的商业大亨,如今却亲手将中国贸易的命脉交到美国手中。
纵观李嘉诚的一生,从地产大亨到港口之王,他踩在每个时代转折点上,却始终缺席一根撑起民族脊梁的钢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商业成功掩盖不了其道德的败坏与人格的扭曲。
在全球化与地缘政治博弈交织的今天,商业决策早已超越纯粹的利益考量。李嘉诚此举不仅暴露了资本的短视,更为中国航运安全敲响警钟。面对咽喉要道被"卡"的风险,我们需要以史为鉴,构建更安全可靠的全球贸易网络。毕竟,没有国家作后盾的商业巨子,在大国博弈中终将沦为棋子。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下一个关乎国家安全的商业决策摆在我们面前时,你会选择短期利益,还是长远的历史责任?
信息参考:
来源:梁淇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