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哎,老了!这白头发咋又冒出来了?”对着镜子扒拉头发的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种崩溃时刻?明明才三十出头,两鬓就跟撒了盐似的,一抓一把白。
“哎,老了!这白头发咋又冒出来了?”对着镜子扒拉头发的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种崩溃时刻?明明才三十出头,两鬓就跟撒了盐似的,一抓一把白。
更气人的是,连00后都开始哀嚎“少白头”。别急,科学家们这两年可算把这事儿给整明白了,头发变白不是单纯的“老了”,而是你毛囊里有一群“摸鱼的小工”罢工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帮“小工”可能还能被揪起来重新干活,让白发自然转黑!往下看,小遍给你慢慢讲!
咱先唠唠头发的“染色车间”咋工作的。每个人的头发颜色,全靠毛囊里的“黑色素工厂”生产颜料。这工厂的核心员工叫“黑色素干细胞”,它们平时住在毛囊的“员工宿舍”(隆突区),需要的时候就得跑到“车间”(毛基质区)变身成黑色素细胞,给新长的头发上色。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2023年纽约大学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了个研究,他们用显微镜盯了小鼠毛囊两年,发现这些干细胞有个怪毛病:得在宿舍和车间之间来回溜达才能保持活力。
年轻的时候,它们腿脚利索,跑得勤快,头发乌黑锃亮。但随着年龄增长,毛囊老化了,宿舍和车间之间的通道越来越窄,不少员工就被困在宿舍里出不去了。
更惨的是,宿舍里压根没有激活它们的信号(比如WNT蛋白),这帮员工直接躺平摆烂,再也不生产黑色素了。结果新长的头发没了颜料,白发就此诞生。
老话总说“愁白了头”,这话还真不是瞎扯!哥伦比亚大学那帮科学家2021年搞了个狠活儿,愣是把人的头发切成0.05毫米的薄片(相当于头发生长3小时的量),用精密仪器挨个扫描。
结果发现:人压力大的时候,头发里的黑色素颗粒真能“说没就没”;等压力消了,这些色素又能自己长回来!这些案例里,有个老哥度假回来,后脑勺的白发愣是自己转黑了!
这事儿咋解释?原来压力激素(比如皮质醇)就像毛囊里的土匪,能把黑色素细胞的工作台(线粒体)砸个稀巴烂。更损的是,压力还会让细胞里冒出大量“自由基”,专挑黑色素细胞欺负,搞得它们提前退休。
不过好在科学家发现,只要及时减压,这些损伤居然还能修好!这就好比土匪撤了,工人们又能支棱起来重新盖厂房。
面对白发,老百姓的土法子可太野了:有拿生姜、何首乌猛搓头皮的,有狂吃黑芝麻的,最虎的直接上手薅,还信誓旦旦说“拔一根长十根”。
停!科学家早就辟谣了:拔白头发不会传染,但要是把毛囊拔坏了,那可就直接升级成秃头危机了!
说到染发更得留个心眼。市面多数染发剂都含对苯二胺,这玩意儿虽然能让颜色持久,但对敏感头皮可能刺激。染发只能管表面,新长出来的头发该白还白,你还得月月去补染,钱包和头皮都遭不住。
那黑芝麻管用不?营养学家都乐了:黑芝麻的黑色是花青素,跟头发黑色素压根不是一码事,吃多了除了长胖没别的用!
别灰心!2023年《自然》杂志那个研究整了个狠活儿:给小鼠毛囊注射CDK抑制剂(一种能让细胞支棱起来的物质),被困住的“摸鱼小工”居然重新动起来了!
纽约大学的团队正在研究“物理唤醒法”,用微针在头皮上轻轻刺激,把躺平的干细胞撵回车间干活,直接让白发转黑。
普通人现在能做啥?头一条,给毛囊做广播体操:每天用牛角梳从发际线往脖子方向梳头100下,促进“小工”们活动筋骨。
再者,吃对关键营养,牛肉、牡蛎里的维生素B12和铜元素,这都是黑色素的生产原料;还有啊,睡够觉,黑色素细胞都是夜班工人,保证11点前躺平,睡足7小时比啥都强。
说到底,白发这事儿就像人生,该来的总会来,但咱能做的就是让它们来得晚点,再晚点。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向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