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15”曝光的监管函,聊聊普通人的投资避坑指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18 03:51 3

摘要:深夜收到监管函的浪莎股份、开盘跌停的百亚股份,这些名字对投资者来说,可能比“翻新卫生巾”更触目惊心。

昨晚睡前刷手机,看到热搜上挂着“浪莎一次性内裤下架”,我愣了一下——这不是我出差常买的牌子吗?

点进去才发现,今年的“3·15晚会”又曝出了一堆让人后背发凉的问题:母婴产品用残次料翻新、一次性内裤不消毒、维修平台乱收费……

更让我这个财经博主警觉的是,这些乱象背后,竟然牵连了好几家上市公司。

深夜收到监管函的浪莎股份、开盘跌停的百亚股份,这些名字对投资者来说,可能比“翻新卫生巾”更触目惊心。

这次“3·15”曝光的乱象中,最典型的案例是浪莎股份。

河南商丘的代工厂被曝徒手制作不灭菌的一次性内裤,浪莎作为品牌方,连夜被上交所发函追问是否涉及信披违规。

消息一出,浪莎的电商平台火速下架产品,股价也应声下跌。

这背后暴露了一个关键问题:品牌方对代工厂的管控漏洞

浪莎的回应称“从未与涉事工厂合作”,但消费者和投资者更想问,为何代工产品能贴上你们的标签?财报里是否披露过代工风险?这些问题,恰恰是普通投资者容易忽略的“暗坑”。

同样被波及的还有卫生巾品牌“自由点”的母公司百亚股份、全棉时代背后的稳健医疗。

它们因残次品翻新问题收到深交所关注函,股价一度跌停。

消费者买到劣质产品顶多骂几句,但股民的钱包可是实打实缩了水。

这次事件中,沪深交易所的反应堪称“闪电战”。

浪莎在曝光当晚就收到上交所监管函,要求说明是否存在信披违规;百亚和稳健医疗也在次日被深交所连环追问供应链管理问题。

监管层的动作传递了两层信号:

1.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比以往更受关注。企业是否隐瞒代工风险?是否对供应商资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些都可能成为未来财报问询的重点。

2.消费品的“质量舆情”直接挂钩投资风险。过去投资者看财报主要盯着营收、利润,但现在,一条生产线上的卫生问题,可能瞬间让市值蒸发十几亿。

对普通人来说,这意味着,投资消费品公司前,不妨先当一回“消费者”

看看社交媒体上的产品评价、投诉量,甚至买一份试用装。

如果日常消费都让你心里打鼓,那股票账户里的钱更要三思。

这次曝光的乱象中,有两个行业特性值得投资者警惕:

1.高度依赖代工模式的轻资产公司。比如浪莎,品牌溢价高但生产外包,一旦代工厂出问题,品牌信誉和股价会双重受挫,这类企业财报中的“供应商集中度”“质量控制费用”等数据,需要重点盯防。

2.高毛利驱动的暴利行业。翻新卫生巾的利润高达数十倍,违规添加的“保水虾仁”节省成本,这些短期利益驱动的行为,往往伴随着长期的法律和商誉风险。

举个例子,啄木鸟维修被曝“小病大修”后,其背后的新三板公司掌上通因持股7.48%被监管问询。

这类“持股关联”风险,普通投资者很容易从财报的“长期股权投资”条目中找到线索,但大多数人可能根本没翻过财报。

作为非专业投资者,我们很难像机构一样调研生产线,但可以从日常消费中积累“投资直觉”:

警惕“低价高质”的反常识产品。比如市面上一包5元的一次性内裤,若宣称“纯棉灭菌”,成本根本兜不住,要么偷工减料,要么财报有猫腻。关注企业应对危机的态度。浪莎第一时间下架产品并配合调查,全棉时代迅速撇清与涉事工厂的关系——这些反应速度,比公关话术更能体现管理层的责任心。看懂监管函的“潜台词”。比如深交所对稳健医疗的问询,特别提到“残次品处置制度”,这说明行业可能存在回收料二次销售的共性漏洞。

写完这篇稿子,我翻了翻自己的购物记录,把去年囤的某品牌一次性内裤扔进了垃圾桶。

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用脚投票;但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更早一步预见风险。

今年的“3·15”给所有人提了个醒:一家连产品质量底线都守不住的企业,很难相信它会对股东负责

下次选股票前,不妨先问自己:这家公司的产品,你敢给家人用吗?

你在投资中遇到过“消费踩雷导致股价暴雷”的案例吗?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历。

来源:时刻坚定信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