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国电池崛起,美国积极立法全面封杀中国电池!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18 04:40 4

摘要:3月10日,美国众议院以“国家安全”之名,全票通过《与依赖外国对手电池脱钩法》,剑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六大中国电池巨头。这场看似针对供应链安全的立法,实则是中美新能源博弈的又一关键战场。当“去中国化”成为美国政治正确,中国电池产业将如何破局?全球能源转型的棋局

3月10日,美国众议院以“国家安全”之名,全票通过《与依赖外国对手电池脱钩法》,剑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六大中国电池巨头。这场看似针对供应链安全的立法,实则是中美新能源博弈的又一关键战场。当“去中国化”成为美国政治正确,中国电池产业将如何破局?全球能源转型的棋局,谁才是真正的规则制定者?

美国国会高呼“摆脱中国电池依赖”的口号,却掩盖不了其核心焦虑:中国已掌控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命脉。中国生产全球80%的电池、75%的锂电,宁德时代连续6年登顶全球动力电池榜首,比亚迪凭“刀片电池”改写行业标准;从锂矿提炼到电池回收,中国布局全产业链;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下一代技术已进入量产前夜;欧洲车企集体“用脚投票”——大众绑定国轩高科,宝马联姻远景能源,奔驰牵手孚能科技。美国若强行脱钩,特斯拉或成最大受害者。

禁令虽未落地(需参议院通过),但政治风向已变。美国储能项目采购转向韩国LG、日本松下,中国电池企业短期订单或受挤压,美国市场准入“熔断”,国际客户信心动摇欧盟、日韩担忧“选边站”,可能分散供应链风险,倒逼中国电池厂让渡技术或合资建厂。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锂、钴等关键矿产争夺白热化,美国借“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拉拢盟友,试图截断中国上游命脉。然而,危机之下,中国企业的底牌远未被看清。

三 中国企业的“反杀”三板斧:技术、出海、生态整合

面对围堵,中国电池企业展现出惊人的战略韧性:

1. 技术代差碾压:宁德时代量产的神行超充电池(4C快充)和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成本降低15%)等技术,已领先欧美两到三年。

2. 全球化布局加速:比亚迪在东南亚、南美建厂,宁德时代德国工厂投产,远景能源拿下英国储能大单,绕过贸易壁垒的同时绑定全球客户。

3. 产业链垂直整合:从锂矿开采(赣锋锂业包销澳洲矿)、正极材料(天齐锂业入股智利SQM)到回收技术(宁德时代布局电池回收),中国构建了“无法脱钩”的生态壁垒。

四、美国“脱钩”代价高昂,终局仍看市场选择

短期看,韩国LG、日本松下可能承接部分美国订单,但成本劣势明显——美国本土电池生产成本比中国高30%-40%,且70%依赖中国原材料。长期而言,美国试图通过IRA法案补贴本土产能(计划2030年达800GWh),但技术迭代速度和供应链稳定性均存疑。

更致命的是,中国主导的磷酸铁锂电池(LFP)已占据全球近半份额,其成本优势(比三元锂电池低30%)和安全性,让欧美车企难以割舍。正如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所言:“美国可以不要中国电池,但全球车企离不开中国技术。”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