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记忆】五十年代文艺宣传队的故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17 19:34 4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寿命大大延长,中国走向了老龄化社会。为使广大老年朋友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各地办起了老年大学和夕阳红旅行社等,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旅游等服务。但大多数的老年人,平时还是以家居生活为主,看电视是老年人消遣时间的主要方式

文/ 桂淑林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寿命大大延长,中国走向了老龄化社会。为使广大老年朋友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各地办起了老年大学和夕阳红旅行社等,为老年人提供学习、旅游等服务。但大多数的老年人,平时还是以家居生活为主,看电视是老年人消遣时间的主要方式。现在电视频道多,节目也越来越丰富,还有回看和点播功能,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看的节目。

笔者多年来最爱看的是央视第三套也就是综艺频道,节目多是歌舞娱乐,热闹喜庆,也不需要聚精会神的追剧,可以边翻手机边看电视,很适合注意力难以集中的老年人收看。春节期间,各类晚会纷纷登场,节目内容更加丰富了,最近有一个节目吸引了我的注意,就是扭秧歌表演,它象一根红线一般,牵着笔者回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那火红的年代,回忆起当年活跃在村里乡间的文艺宣传队的故事。

记忆穿越时空隧道,回到1949年。这一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千年来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进入五十年代后,农村每个村庄都有上面派来的工作组,向广大农民宣传党的政策,教农民唱革命歌曲,还组织年轻的姑娘小伙们成立文艺宣传队,走村串乡,载歌载舞,表演节目,歌颂新社会党的领导下人民的幸福生活。扭秧歌就是当时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具体做法是,伴随着锣鼓声,表演者身着颜色鲜艳的服装,通常上身穿拼接式对襟衣服,喇叭袖,腰部系上束腰,下身穿松紧灯笼裤,手执花手帕,身子一扭一扭的往前走,进三步退一步,嘴里还不停地喊:“一二三四!”扭秧歌表演动作不复杂,关键是要掌握好节奏,因为学起来比较简单,颇受姑娘小伙们喜爱。

还有一种表演形式叫打“连枪”,表演者手执一根竹棍,竹棍上面等距离打出七八个圆孔,每个孔穿上铜钱,表演者先用连枪的两头击打地面,再分别敲击手、脚、肩、背,发出铜钱撞击声。连枪两头还安上红绸做的穗子,这样连枪舞动时,不仅可以听到哗哗的铜钱撞击声,还可以欣赏到彩穗飞舞的景象,很是热闹。表演者都是土生土长的十几二十岁的男娃女娃,他们的身上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节目内容通俗易懂,对文化程度不高的本地乡民,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每逢节日,街上赶集的人很多,锣鼓声一响,一群穿着花里胡哨衣服的姑娘小伙们登上舞台,一扭一摆的向观众走来,一招一式的动作,合着锣鼓的节奏,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充满着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

正当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全心全意建设新中国的时候,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了,鼓励组织适龄青年报名参军成为头等大事,于是文艺宣传的重点转向动员适龄青年积极应征入伍的活动。高手在民间,有人以身边的人和事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自编自演夫妻对唱歌舞情景剧“送郎参军”,有理有情,边歌边舞,向群众宣传有国才有家,好男儿应志在四方、保家卫国的道理。

故事的原型是一位名叫阿秀的新媳妇。阿秀人长得漂亮,性格活泼,是村里文艺宣传队的队长。她为人热心,除了做好宣传工作外,村里谁家有些什么难处,有啥不方便的地方,她都尽可能的提供帮助,是小姐妹们的贴心人。村里有位叫芳芳的姐妹,也是宣传队队员,有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孩子,因公婆早逝,家中无老人,外出参加宣传队活动时孩子没人带,很是发愁。阿秀了解这一情况后,就去做婆婆的思想工作,把芳芳的孩子抱过来和自己孩子放在一起,请婆婆照看。婆婆也是个善良明事理的人,一个孩子是带,两个孩子也是带,虽然多了些辛苦,但为支持媳妇的工作,还是欣然同意。这样一来,可解决了芳芳的大难题,对阿秀和她婆婆特别感激,参加宣传队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

阿秀不但在姐妹群中是个好榜样,在家里也是个好儿媳,对公婆孝心有加。她和丈夫是青梅竹马的结合,婚后恩爱的如胶似漆,人人都夸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丈夫是家中独子,公婆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按当时的政策是可以不用参军的。可是阿秀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道理古人都明白,我们是生活在新社会的新青年,更不能当落后分子。如今抗美援朝需要我们为国家做贡献,每个热血青年都有保家卫国的责任,怎么能以是家中独子为理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心安理得地把自己当作任务之外的人呢?我是文艺宣传队队长,天天宣传鼓动别人去参军,结果自己的丈夫却找理由不去参军,这样自己做起工作来心里也发虚呀!可是她又有些犹豫,毕竟公婆就这一个儿子,关系到他们家的传宗接代问题,自己动员丈夫去参军是否合适,拿不定主意。

思来想去,还是要做丈夫和公婆的思想工作。首先当然是和丈夫沟通。这天吃完晚饭,阿秀把丈夫拉到房里,吞吞吐吐的和丈夫说出自己的想法。正想着丈夫会有怎样的反应呐,谁知道丈夫也有同样的想法,只是不知道妻子怎么想,也在想着怎么和妻子开口呐。听了阿秀的话,两人一拍即合,真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可是丈夫又有些歉意,自己去参军,父母年纪大了,家里这一摊子事就都落在阿秀身上了。他体贴而又抱歉地对妻子说:“我参军走了,你的负担就重了,辛苦你啦,希望你理解。”丈夫这样说,阿秀还能说什么呢?最难做的还是公婆的工作,作为父母当然舍不得唯一的儿子离开自己,而且这是上战场呀,那是要做流血牺牲准备的,自然是非常担心。然而在阿秀夫妇百般劝说和安慰下,他们最终还是同意了儿子去参军。宣传队里可是有有才的人,就把阿秀的故事写成“送郎参军”的剧本,谱歌编舞,登台演出。“送郎参军”在附近一带多次演出,阿秀和丈夫的故事激励了好多适龄青年踊跃参军,在当地的老百姓中传为佳话。

时光如梭,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文艺宣传队队员大多已经过世,活着的也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笔者比他们岁数略小,这些文艺宣传队的哥哥姐姐们,可是我当年崇拜的偶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我是他们的忠实“粉丝”,还常常跟在他们后边当“跟屁虫”呐。如今笔者也已到了耄耋之年,人老了就是喜欢回忆往事,当年文艺宣传队的点滴往事,常常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似的一幕一幕的闪过。我在想,今天我们老百姓都过上了衣食丰足的幸福生活,但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记当年的那些文艺宣传队队员们,不能忘记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舍小家顾大家,以各自的努力,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衷心的祝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来源:骄阳似我文摘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