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季的乍暖还寒刚过,碧蓝万顷,携家人走进70年代国家授时中心的旧址时,当下产生了一种跨越时空的震撼感。在渭北高原的褶皱里,金帜山沉默地注视着时光的流转。这里坐落着中国首个以时间为主题的博物馆——蒲城时间博物馆,其前身是代号“326”的国家授时中心短波授时台。
文企融合 美美与共
不负今日,明日可期
春季的乍暖还寒刚过,碧蓝万顷,携家人走进70年代国家授时中心的旧址时,当下产生了一种跨越时空的震撼感。在渭北高原的褶皱里,金帜山沉默地注视着时光的流转。这里坐落着中国首个以时间为主题的博物馆——蒲城时间博物馆,其前身是代号“326”的国家授时中心短波授时台。
这座始建于1966年的神秘工程,在1970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试播,成为新中国标准时间的发源地。 那些彰显年代的砖墙瓦屋里,曾跳动着中国时间基准的脉搏,将原子钟的精准频率转化为全国统一的“北京时间”,如同用时间的经纬线编织起国家运行的神经网络。
当历史的指针拨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326”工程的建设者们在荒山野岭中搭建起了中国第一座专用授时台。他们用扁担挑来设备,用双手开凿坑道,在窑洞式机房里调试出第一组授时信号。这座形如倒扣金钟的建筑群,曾通过大功率长短波发射系统,将“北京时间”精准送达全国每一个角落。
这种无声的坚守,恰似《三体》中红岸基地用射电望远镜向宇宙深处发送的文明脉冲——前者在地表校准时间刻度,后者在太空刻写文明坐标,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丈量着人类对时空的认知边界。
在那个科技资源匮乏的年代,授时中心的科研人员用晶体管电路搭建起时间基准系统,就像叶文洁在红岸基地用简陋设备捕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两者都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完成最宏大的使命:一个守护着国家发展的时间秩序,一个试图突破宇宙文明的孤独困局。这种现实与科幻的奇妙共振,让人看到人类探索精神的双重维度——既有脚踏实地的精密校准,又有仰望星空的浪漫想象。
当我们站在旧址前,触摸着褪色的砖墙,仿佛能听见时间的回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震荡。这或许就是文明最动人的特质:用科学的严谨丈量现实,用艺术的想象勾勒可能,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系里,永远保留着向未知探索的勇气。
当最后一缕夕阳吻别金帜山的轮廓,博物馆檐角的铜铃在晚风中轻轻摇晃。那些沉睡在展柜里的古老计时器,与穹顶闪烁的原子钟脉冲遥相呼应,仿佛在诉说:今日的每一声滴答,都是明日星辰的伏笔。我们终将明白,不负此刻的星光,便是给未来最好的回信。
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迪旭超,1989年出生,陕西华阴人,现在华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渭水之光》特约撰稿人。
来源:汗滴化雨伴笔耕